民主和评论(政治主导的范式)
发展历程:
康德在1795年的《永久的和平》中强调人民运用理性能够发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不是陷于冲突之中,认为,在立宪制共和国内,公民一般不会同意战争,因为公民对战争发动与否起决定性作用,公民需要承担战争的沉重负担,包括战争费用,战后国家债务等,相反的,非共和体制的国家,战争不会对统治者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非共和体制国家的统治者就会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发动战争。康德设想的是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秩序,这一理论为“民主和评论”奠定了基础。
1983年,持民主和平观的代表人物迈克尔多伊尔在《康德、自由主义遗产与外交》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民主和评论”。
主要推理内容(国内因素决定论):
1、民主政府不愿意发动战争,因为其要对公民负责;
2、在民主国家,有战争风险的决策是公开讨论的,所以无论对政府还是公民,都是敏感的。
3、民主制政治结构的特征具有制衡作用。
4、民主制的政治文化,这是从文化层面来看的,民主制的规范惯例风气等,最终会使国内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问题。
评价:“民主和评论”的基点实际上就是“国内因素决定论”。也就是说,民主国家的国内政治体制会决定其国际交往的行为模式。以国内推向国外,并适用于相同的意识形态。
缺陷和弊端:
1、民主的标准:很难界定哪些国家是民主国家哪些是非民主国家,也就是说民主的标准很难界定。
2、民主的逻辑:民主国家不对民主国家发动战争,但是民主国家频繁对非民主国家发动战争,说明民主国家不是真的不好战,也不是因为政治体制才不发动战争,最重要的还是受到利益的牵引。所以,这一点也是“民主和评论”所无法解释的。
康德在1795年的《永久的和平》中强调人民运用理性能够发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不是陷于冲突之中,认为,在立宪制共和国内,公民一般不会同意战争,因为公民对战争发动与否起决定性作用,公民需要承担战争的沉重负担,包括战争费用,战后国家债务等,相反的,非共和体制的国家,战争不会对统治者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非共和体制国家的统治者就会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发动战争。康德设想的是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秩序,这一理论为“民主和评论”奠定了基础。
1983年,持民主和平观的代表人物迈克尔多伊尔在《康德、自由主义遗产与外交》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民主和评论”。
主要推理内容(国内因素决定论):
1、民主政府不愿意发动战争,因为其要对公民负责;
2、在民主国家,有战争风险的决策是公开讨论的,所以无论对政府还是公民,都是敏感的。
3、民主制政治结构的特征具有制衡作用。
4、民主制的政治文化,这是从文化层面来看的,民主制的规范惯例风气等,最终会使国内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问题。
评价:“民主和评论”的基点实际上就是“国内因素决定论”。也就是说,民主国家的国内政治体制会决定其国际交往的行为模式。以国内推向国外,并适用于相同的意识形态。
缺陷和弊端:
1、民主的标准:很难界定哪些国家是民主国家哪些是非民主国家,也就是说民主的标准很难界定。
2、民主的逻辑:民主国家不对民主国家发动战争,但是民主国家频繁对非民主国家发动战争,说明民主国家不是真的不好战,也不是因为政治体制才不发动战争,最重要的还是受到利益的牵引。所以,这一点也是“民主和评论”所无法解释的。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