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尾光伸看雕塑艺术发展史
雕塑的主题往往藏在形式后面,
对于抽象雕塑来说,更是如此。
3月31日,元培学堂的学员来到1618艺术空间,现场感受雕塑大师松尾光伸的作品——椭圆作为其终生艺术追求的源泉,在这些作品中都得到很好地体现。看似简单的几何造型,通过不同组合可以演变为多种造型,当中折射出来的美感让人不得不感慨艺术与科学的共通性。
观展后主办方更是邀请了策展人孙振华教授为大家讲述了雕塑艺术的启蒙课程——作为经常出现在公共领域的艺术形态,大众审美不应对此陌生。
在讲座环节,孙振华教授从雕塑与绘画、建筑在空间形体上的区别说起,简述了三种艺术形态的区别,并分析了东西方雕塑的不同发展方向,最终回归到雕塑的空间形体在现、当代发生的变化。
“艺术家只独有作品的创作权,但并不能垄断作品的解释权。”孙振华老师如是说,“对于各种形态的艺术,解释权始终是属于观众的。”
孙振华教授与大家分享雕塑艺术
1.雕塑与绘画的区别
《米诺的维纳斯》(古希腊)雕塑具有三维空间的形体。
《蒙娜丽萨》(达·芬奇)→绘画则在二维空间展开。
一个误区:有人以为雕塑与绘画的区别就是绘画有色彩,雕塑无色彩。
但其实,是否使用色彩,并不是雕塑和绘画区别。中国古代雕塑是着色的,在西方雕塑的历史上,一直也存在着色雕塑。
古罗马:《女人像》
17世纪中叶:《哭泣的圣母》
中国的兵马俑其实也是有上色的,但因年代久远,经过长时间的腐蚀,失去了它们本真的色彩。
2.雕塑与建筑的区别
古希腊:《拉奥孔》
古希腊:《雅典卫城》
雕塑和建筑都同样具有三维空间的形体,但建筑首先要考虑功能性,它的思想表达是间接的;而雕塑的精神性和思想性则更具体、更直接。
3.从建筑到诗歌——物质/精神的渐变谱
温克尔曼说雕塑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当我们把雕塑/绘画/建筑放在一起对比会是怎样的呢?
古希腊:《海神波塞冬》
古希腊:《雅典学院》
巴黎圣母院
黑格尔以“从物质精神成分演变”的逻辑将艺术的几种形态分为:1/建筑艺术(艺术的初级阶段,它的物质属性压倒精神性),2/古典艺术(指雕塑,它的物质与精神属性达到了完美的平衡),3/浪漫艺术(指绘画,音乐与诗歌,它们的精神属性压倒物质属性。)
在这个变化规律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形态从物质逐渐走向精神的过程就是:载体越来越少,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多样,甚至在形体上也是越来越小,甚至到最后的诗歌与音乐根本就无形而生。
4.雕塑的空间形体
圆雕
圆雕的特点:“面面观”/“体积感”/“重量感”/ “空间影像”。
米开朗基罗:《大卫》
亨利·摩尔:《国王与王后》
浮雕: 高浮雕 中浮雕 低浮雕
特点:体现出由圆雕向绘画在空间维度上的过渡
吕德:《马赛曲》
古希腊:《阿芙罗狄德的诞生》
东汉砖雕:《习射》
刘开渠:《农工之家》综合运用
5. 雕塑的空间形体美赏析
古埃及雕塑:
“法老与王后”
“村长”
为什么古埃及的雕塑遵循只有正脸的“正面律”?
这是当时人们观念上的因素和和技术上的难度所致。 首先,对于那时人们来说,人物的扭动在技术上很难达成;其次,正脸始终朝着前方,也标志着古埃及人类对现世生活的漠视,对不朽的向往。在他们的意识里,轻视尘世生活是因为灵魂不死的信仰能让他们有着死后永恒归宿。
古希腊雕塑:
古希腊米隆 《掷铁饼者》 古代复制品
《掷铁饼者》被称为:“用对立的姿势保持躯体的平衡”/“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古希腊雕塑展现人体的三维之美。尤其后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解放之风影响,西方古典雕塑着重展现人的高贵与优雅。
中国古代雕塑注重面部神态和表情;与西方雕塑更多通过躯体的运动和转折来表达情感形成了不同特点。
西魏 麦积山123窟男侍童
宋 大足北山125窟数珠观音
如果说古典雕塑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作为表现中心的具象雕塑;那么现代雕塑在这点上面的突破便是转向了几何式与有机式的抽象形体。
比如史密斯的《立方体之十二》(1963)
以及莫里斯的《无题》(1967年)。
当然还有松尾光伸的那些几何形态的抽象雕塑。
松尾光伸与他的作品《宙之钟》
6.雕塑的空间形体在现、当代发生的变化
雕塑的空间形体的变化首先是造型方式的变化。
传统雕塑的造型方式主要是“雕”和“塑”两种,俗称“加法”和“减法”。随着现代雕塑的发展,雕塑的空间形体的成形手段越来越多样:出现了 “焊接”、“锻造”、“榫卯”、“编织”、“翻制”、“捆绑”、“堆积”、“缝制”、“现成品”、“3D打印”……等多种方式。
雕塑空间形体的发展变化,与雕塑材料的日益丰富多样有着密切的关联。雕塑材料对现、当代雕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在雕塑上的运用,让静止的雕塑动了起来,并发出了声音。计算机技术、自然能、电子技术、声控、光控等技术不断出现在雕塑中。
他的《光雕刻》同样也展现了雕塑/音乐与光影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独具当代性的多重体验艺术。
7.抽象雕塑如何解读?
曾经的雕塑是写人或叙事的,观者能从里面看到故事和艺术家明确的情绪。但自从现代主义出现后,从前那一套传统叙事式的艺术开始日渐“冷落”。崭新的抽象或先锋式的雕塑是对过去陈旧艺术叙事方式的的反抗。“为什么我们要和从前一样呢?”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伟大艺术家的座右铭。之所以大家会觉得抽象艺术很难看懂,也是因为它与传统的叙事式表达背道而驰。
但正是因为这种不明确性和抽象性,才造就了艺术的多样。
——讲座资料来源于1618艺术空间
讲座中,元培学堂的学员与孙振华老师有非常好的互动,学员们都受益良多。元培学堂也会带领更多学员走进展览,直面学者与大师,从一小部分人到大多数人,提高大众审美,以美呼唤自由!
对于抽象雕塑来说,更是如此。
3月31日,元培学堂的学员来到1618艺术空间,现场感受雕塑大师松尾光伸的作品——椭圆作为其终生艺术追求的源泉,在这些作品中都得到很好地体现。看似简单的几何造型,通过不同组合可以演变为多种造型,当中折射出来的美感让人不得不感慨艺术与科学的共通性。
观展后主办方更是邀请了策展人孙振华教授为大家讲述了雕塑艺术的启蒙课程——作为经常出现在公共领域的艺术形态,大众审美不应对此陌生。
![]() |
![]() |
在讲座环节,孙振华教授从雕塑与绘画、建筑在空间形体上的区别说起,简述了三种艺术形态的区别,并分析了东西方雕塑的不同发展方向,最终回归到雕塑的空间形体在现、当代发生的变化。
“艺术家只独有作品的创作权,但并不能垄断作品的解释权。”孙振华老师如是说,“对于各种形态的艺术,解释权始终是属于观众的。”
![]() |
孙振华教授与大家分享雕塑艺术
1.雕塑与绘画的区别
![]() |
《米诺的维纳斯》(古希腊)雕塑具有三维空间的形体。
![]() |
《蒙娜丽萨》(达·芬奇)→绘画则在二维空间展开。
一个误区:有人以为雕塑与绘画的区别就是绘画有色彩,雕塑无色彩。
但其实,是否使用色彩,并不是雕塑和绘画区别。中国古代雕塑是着色的,在西方雕塑的历史上,一直也存在着色雕塑。
![]() |
古罗马:《女人像》
![]() |
17世纪中叶:《哭泣的圣母》
中国的兵马俑其实也是有上色的,但因年代久远,经过长时间的腐蚀,失去了它们本真的色彩。
![]() |
2.雕塑与建筑的区别
![]() |
古希腊:《拉奥孔》
![]() |
古希腊:《雅典卫城》
雕塑和建筑都同样具有三维空间的形体,但建筑首先要考虑功能性,它的思想表达是间接的;而雕塑的精神性和思想性则更具体、更直接。
3.从建筑到诗歌——物质/精神的渐变谱
温克尔曼说雕塑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当我们把雕塑/绘画/建筑放在一起对比会是怎样的呢?
![]() |
古希腊:《海神波塞冬》
![]() |
古希腊:《雅典学院》
![]() |
巴黎圣母院
黑格尔以“从物质精神成分演变”的逻辑将艺术的几种形态分为:1/建筑艺术(艺术的初级阶段,它的物质属性压倒精神性),2/古典艺术(指雕塑,它的物质与精神属性达到了完美的平衡),3/浪漫艺术(指绘画,音乐与诗歌,它们的精神属性压倒物质属性。)
在这个变化规律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形态从物质逐渐走向精神的过程就是:载体越来越少,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多样,甚至在形体上也是越来越小,甚至到最后的诗歌与音乐根本就无形而生。
4.雕塑的空间形体
圆雕
圆雕的特点:“面面观”/“体积感”/“重量感”/ “空间影像”。
![]() |
米开朗基罗:《大卫》
![]() |
亨利·摩尔:《国王与王后》
浮雕: 高浮雕 中浮雕 低浮雕
特点:体现出由圆雕向绘画在空间维度上的过渡
![]() |
吕德:《马赛曲》
![]() |
古希腊:《阿芙罗狄德的诞生》
![]() |
东汉砖雕:《习射》
![]() |
刘开渠:《农工之家》综合运用
5. 雕塑的空间形体美赏析
古埃及雕塑:
![]() |
“法老与王后”
![]() |
“村长”
为什么古埃及的雕塑遵循只有正脸的“正面律”?
这是当时人们观念上的因素和和技术上的难度所致。 首先,对于那时人们来说,人物的扭动在技术上很难达成;其次,正脸始终朝着前方,也标志着古埃及人类对现世生活的漠视,对不朽的向往。在他们的意识里,轻视尘世生活是因为灵魂不死的信仰能让他们有着死后永恒归宿。
古希腊雕塑:
![]() |
![]() |
古希腊米隆 《掷铁饼者》 古代复制品
《掷铁饼者》被称为:“用对立的姿势保持躯体的平衡”/“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古希腊雕塑展现人体的三维之美。尤其后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解放之风影响,西方古典雕塑着重展现人的高贵与优雅。
中国古代雕塑注重面部神态和表情;与西方雕塑更多通过躯体的运动和转折来表达情感形成了不同特点。
![]() |
西魏 麦积山123窟男侍童
![]() |
宋 大足北山125窟数珠观音
如果说古典雕塑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作为表现中心的具象雕塑;那么现代雕塑在这点上面的突破便是转向了几何式与有机式的抽象形体。
![]() |
比如史密斯的《立方体之十二》(1963)
![]() |
以及莫里斯的《无题》(1967年)。
当然还有松尾光伸的那些几何形态的抽象雕塑。
![]() |
松尾光伸与他的作品《宙之钟》
6.雕塑的空间形体在现、当代发生的变化
雕塑的空间形体的变化首先是造型方式的变化。
传统雕塑的造型方式主要是“雕”和“塑”两种,俗称“加法”和“减法”。随着现代雕塑的发展,雕塑的空间形体的成形手段越来越多样:出现了 “焊接”、“锻造”、“榫卯”、“编织”、“翻制”、“捆绑”、“堆积”、“缝制”、“现成品”、“3D打印”……等多种方式。
雕塑空间形体的发展变化,与雕塑材料的日益丰富多样有着密切的关联。雕塑材料对现、当代雕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
科学技术在雕塑上的运用,让静止的雕塑动了起来,并发出了声音。计算机技术、自然能、电子技术、声控、光控等技术不断出现在雕塑中。
他的《光雕刻》同样也展现了雕塑/音乐与光影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独具当代性的多重体验艺术。
![]() |
![]() |
7.抽象雕塑如何解读?
曾经的雕塑是写人或叙事的,观者能从里面看到故事和艺术家明确的情绪。但自从现代主义出现后,从前那一套传统叙事式的艺术开始日渐“冷落”。崭新的抽象或先锋式的雕塑是对过去陈旧艺术叙事方式的的反抗。“为什么我们要和从前一样呢?”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伟大艺术家的座右铭。之所以大家会觉得抽象艺术很难看懂,也是因为它与传统的叙事式表达背道而驰。
但正是因为这种不明确性和抽象性,才造就了艺术的多样。
——讲座资料来源于1618艺术空间
![]() |
讲座中,元培学堂的学员与孙振华老师有非常好的互动,学员们都受益良多。元培学堂也会带领更多学员走进展览,直面学者与大师,从一小部分人到大多数人,提高大众审美,以美呼唤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