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随手笔记——第七章3 汉帝国,帝国的经济循环模式
汉帝国
汉高祖比较谨慎,先恢复一点点分封制(他的儿子和近亲),再削弱。前127年,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一半,渐渐缩小,变成不重要的大地产。帝国结构渐渐恢复,但社会上没有原先的恐惧和压迫。(心理效果很重要……)
繁荣四个世纪,相当于罗马帝国的时间。(又需要复习罗马帝国的历程了……)
前六十年,巩固王朝。到汉武帝时(前141-前87),急剧扩展帝国疆界。吞并南面部落(现在看到『部落』这个词感受到的意义不一样了)。西面穿过中亚,与印度西北部的贵霜帝国建立了联系,增加了丝绸之路的贸易。
匈奴拥有大量马匹,骑兵优势。其实中国人为了拥有马匹,只好和游牧部落进行贸易。不过中国有弩(战国后期的发明)。
人口。公元元年的人口普查:1220万人口,总人口5960万人。
比较罗马那个时期:欧洲3000-5000万人,非洲不到2000万人。
最高层的皇帝拥有全部的世俗权力,还要对臣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负责。(离不开各种社会互动的建构,需要人们对皇帝有特定的看法。)日常生活中的仪式,穿着,随从,陵墓……
中央政府:
皇帝。
两名丞相,相当于现代的总理和首相(对比好好笑)。
九卿:宗教礼仪,宫殿警卫,照管御用车马,惩处罪犯,接受外国领导人的朝拜和进贡,记录皇亲国戚的名籍,征收国家税收,管理帝国财政。(这些功能职责呢,说原始也原始,说先进也先进,古往今来,人类处理事务上面又能有多大区别。也算是一种万变不离其宗吧。不过需要蚀刻机记住的就是,历史论述常常只看官方权威的一方,但没有哪种权威能够离开特定的民众存在,需要民众有特定的三观和行为,整个结构才能成立。)
地方官僚机构:州,郡,县,乡。
基层官吏的任务:征收捐税,捉拿罪犯,养护公路运河和粮仓,提供驿马和一连串驿站。
公元前一世纪,大概400到500个居民一个官吏,比例算很小。帝国政府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这个也有点counterintuitive, 考虑到国家力量那么强大。) 现代世界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那些为社会服务的职责,中国历代政府军不承担。
官僚是个特权集团,但不是世袭的。科举考试。(并不坏啊。在这样古老的社会中,已经出现了社会流动机制,kind of original and exciting…)
前124,帝国大学:太学,专门为了政府部门培养学生,不断扩大,后来达到30000人。三种考试,三种级别。原则上每个人都可以参加,但实际上需要长期学习和物质投资,所以一般是富家子弟。但也有村庄、氏族或行会的捐赠能使穷人的孩子得到求学的机会。(放到当时中国的历史环境下面,顿时变得很好理解啊。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社会中的人的某种认同上面:认同中央政府存在的必要性,认同政府需要人来管理,认同科举制度;认同富家子弟拥有更多的机会……同时,正因为政府的职能比较有限,不会去调整什么社会不平等的,都是大家自己cope, 而且国家没有深入到基层,村社有自己的组织和结构和dynamics。)
儒家经典为基础。分派官吏到家乡以外的地方去做官。
这个选拔制度,一方面是帝国秩序得以延续2000年的主要原因(也可以理解文人这个阶层在中国的重要性了吧),但另一方面引起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是后来中国随西方的入侵而败落的一个原因。(这是真的……很中肯。)
当时的技术发达。(但只有技术没有类似西方的科学思想,在其他书里读到过。)
史书撰写。(和书写古希腊战争历史的人可不一样。)
《史记》,司马迁,朝廷史官,汇编。(这个social setting和social position就已经很不一样了。)
所有的中国史学家也都相信『天命』这一观念。他们认为皇帝只要具有公正、仁慈和真诚这些美德,就可以以上天代表的身份进行统治。当皇帝不再表现出这些美德并施暴政于国家时,他就会被自动地剥夺天命。那时,反对他的叛乱就不是一种最行,而是上天借助反叛者给予他的惩罚。虽然中国的史学家也意识到了促成王朝衰落的各种社会和经济因素,但他们却又总是认为这些因素与他们索相信的一个更为根本性的因素——统治者是否具有合格的道德品质——相比,处于次要的地位。于是,中国的编史工作就倾向于汇编各种原始资料而不是让史学家本人对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而史书的组织结构则是建立在根据天命的作用而解释出来的各朝代的盛衰兴亡这一基础上。(整段摘抄,因为很重要。这些想法一点都不好笑,这是像这样的一些主观观念,使得帝国结构得以持续。)
汉帝国的衰落。人们常说王朝循环,但其实更为根本的是经济管理的循环。王朝建立——安宁繁荣——人口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国库充实——个人野心+家族影响+制度压力使得皇帝们去承担过多的义务——人力财力用到公路、运河、防御、宫殿、边疆战争上——约100年后开始面临财政困难。——提高赋税——大部分压在自耕农身上(这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成分。这本书没有讲太多秦帝国和汉帝国的普通民众构成,需要看别的书来了解。比如村社是个什么机制?农民们的生活靠什么统一和保障?等等。社会中间是怎么样的社会等级构成?)——沦为佃农——地主凭借自己的影响力逃避赋税——地主土地越多,国家税收越少——恶性循环——各种公共建设荒废——生产下降——饥荒,盗匪,农民起义+边疆被忽略,游牧部落的劫掠。
这也是东汉的模式。
王莽暂时的篡位(公元9--25年),本是个很有权势的大臣,大胆处理根本性的经济问题,下令将大地产收归国有,重新分配给纳税的农民。疏远了富裕家族,反对篡位者。(逻辑是对的,但从人的主观感受角度来说是行不通的,原先经济的崩坏可能是一点一滴,人们在感受不到的情况下进行的,但重振经济一下子疾风骤雨,利益受到明显侵害,人就是会反抗的。)
东汉(25–222年)的历史基本上与西汉相同。东西汉交替之间的战争中,旧贵族和大地主被消灭,所以复兴阶段有足够税收。但后来……
大规模的起义。当时的形势与罗马帝国最后阶段的情况颇为相像。自耕农的大批死亡毁坏了原先的农民应征军,被职业军队取代。职业军首先忠于将领,而不是朝廷。大地主们也蔑视政府,逃税,扩大地产。无依无靠的农民沦为农奴,求得人身和经济保障。大家族把庄园改造成要塞,在各地接管了政府的统治。自给自足的庄园,使得贸易衰落,城市缩小。
222年,东汉在纷乱的农民起义、军阀政变和游牧部落的侵袭中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开始陷入一个长期的分裂和混乱局面。和西方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情况十分相似。
汉高祖比较谨慎,先恢复一点点分封制(他的儿子和近亲),再削弱。前127年,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一半,渐渐缩小,变成不重要的大地产。帝国结构渐渐恢复,但社会上没有原先的恐惧和压迫。(心理效果很重要……)
繁荣四个世纪,相当于罗马帝国的时间。(又需要复习罗马帝国的历程了……)
前六十年,巩固王朝。到汉武帝时(前141-前87),急剧扩展帝国疆界。吞并南面部落(现在看到『部落』这个词感受到的意义不一样了)。西面穿过中亚,与印度西北部的贵霜帝国建立了联系,增加了丝绸之路的贸易。
匈奴拥有大量马匹,骑兵优势。其实中国人为了拥有马匹,只好和游牧部落进行贸易。不过中国有弩(战国后期的发明)。
人口。公元元年的人口普查:1220万人口,总人口5960万人。
比较罗马那个时期:欧洲3000-5000万人,非洲不到2000万人。
最高层的皇帝拥有全部的世俗权力,还要对臣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负责。(离不开各种社会互动的建构,需要人们对皇帝有特定的看法。)日常生活中的仪式,穿着,随从,陵墓……
中央政府:
皇帝。
两名丞相,相当于现代的总理和首相(对比好好笑)。
九卿:宗教礼仪,宫殿警卫,照管御用车马,惩处罪犯,接受外国领导人的朝拜和进贡,记录皇亲国戚的名籍,征收国家税收,管理帝国财政。(这些功能职责呢,说原始也原始,说先进也先进,古往今来,人类处理事务上面又能有多大区别。也算是一种万变不离其宗吧。不过需要蚀刻机记住的就是,历史论述常常只看官方权威的一方,但没有哪种权威能够离开特定的民众存在,需要民众有特定的三观和行为,整个结构才能成立。)
地方官僚机构:州,郡,县,乡。
基层官吏的任务:征收捐税,捉拿罪犯,养护公路运河和粮仓,提供驿马和一连串驿站。
公元前一世纪,大概400到500个居民一个官吏,比例算很小。帝国政府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这个也有点counterintuitive, 考虑到国家力量那么强大。) 现代世界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那些为社会服务的职责,中国历代政府军不承担。
官僚是个特权集团,但不是世袭的。科举考试。(并不坏啊。在这样古老的社会中,已经出现了社会流动机制,kind of original and exciting…)
前124,帝国大学:太学,专门为了政府部门培养学生,不断扩大,后来达到30000人。三种考试,三种级别。原则上每个人都可以参加,但实际上需要长期学习和物质投资,所以一般是富家子弟。但也有村庄、氏族或行会的捐赠能使穷人的孩子得到求学的机会。(放到当时中国的历史环境下面,顿时变得很好理解啊。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社会中的人的某种认同上面:认同中央政府存在的必要性,认同政府需要人来管理,认同科举制度;认同富家子弟拥有更多的机会……同时,正因为政府的职能比较有限,不会去调整什么社会不平等的,都是大家自己cope, 而且国家没有深入到基层,村社有自己的组织和结构和dynamics。)
儒家经典为基础。分派官吏到家乡以外的地方去做官。
这个选拔制度,一方面是帝国秩序得以延续2000年的主要原因(也可以理解文人这个阶层在中国的重要性了吧),但另一方面引起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是后来中国随西方的入侵而败落的一个原因。(这是真的……很中肯。)
当时的技术发达。(但只有技术没有类似西方的科学思想,在其他书里读到过。)
史书撰写。(和书写古希腊战争历史的人可不一样。)
《史记》,司马迁,朝廷史官,汇编。(这个social setting和social position就已经很不一样了。)
所有的中国史学家也都相信『天命』这一观念。他们认为皇帝只要具有公正、仁慈和真诚这些美德,就可以以上天代表的身份进行统治。当皇帝不再表现出这些美德并施暴政于国家时,他就会被自动地剥夺天命。那时,反对他的叛乱就不是一种最行,而是上天借助反叛者给予他的惩罚。虽然中国的史学家也意识到了促成王朝衰落的各种社会和经济因素,但他们却又总是认为这些因素与他们索相信的一个更为根本性的因素——统治者是否具有合格的道德品质——相比,处于次要的地位。于是,中国的编史工作就倾向于汇编各种原始资料而不是让史学家本人对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而史书的组织结构则是建立在根据天命的作用而解释出来的各朝代的盛衰兴亡这一基础上。(整段摘抄,因为很重要。这些想法一点都不好笑,这是像这样的一些主观观念,使得帝国结构得以持续。)
汉帝国的衰落。人们常说王朝循环,但其实更为根本的是经济管理的循环。王朝建立——安宁繁荣——人口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国库充实——个人野心+家族影响+制度压力使得皇帝们去承担过多的义务——人力财力用到公路、运河、防御、宫殿、边疆战争上——约100年后开始面临财政困难。——提高赋税——大部分压在自耕农身上(这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成分。这本书没有讲太多秦帝国和汉帝国的普通民众构成,需要看别的书来了解。比如村社是个什么机制?农民们的生活靠什么统一和保障?等等。社会中间是怎么样的社会等级构成?)——沦为佃农——地主凭借自己的影响力逃避赋税——地主土地越多,国家税收越少——恶性循环——各种公共建设荒废——生产下降——饥荒,盗匪,农民起义+边疆被忽略,游牧部落的劫掠。
这也是东汉的模式。
王莽暂时的篡位(公元9--25年),本是个很有权势的大臣,大胆处理根本性的经济问题,下令将大地产收归国有,重新分配给纳税的农民。疏远了富裕家族,反对篡位者。(逻辑是对的,但从人的主观感受角度来说是行不通的,原先经济的崩坏可能是一点一滴,人们在感受不到的情况下进行的,但重振经济一下子疾风骤雨,利益受到明显侵害,人就是会反抗的。)
东汉(25–222年)的历史基本上与西汉相同。东西汉交替之间的战争中,旧贵族和大地主被消灭,所以复兴阶段有足够税收。但后来……
大规模的起义。当时的形势与罗马帝国最后阶段的情况颇为相像。自耕农的大批死亡毁坏了原先的农民应征军,被职业军队取代。职业军首先忠于将领,而不是朝廷。大地主们也蔑视政府,逃税,扩大地产。无依无靠的农民沦为农奴,求得人身和经济保障。大家族把庄园改造成要塞,在各地接管了政府的统治。自给自足的庄园,使得贸易衰落,城市缩小。
222年,东汉在纷乱的农民起义、军阀政变和游牧部落的侵袭中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开始陷入一个长期的分裂和混乱局面。和西方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情况十分相似。
郭Rachel
(Philadelphia, United States)
Sociology PhD Theorist Researcher Educator Healer No one, I mean no...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