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望不可及,可遇不可求 ----浅评《雏菊》
曾在中学看过无间道之后,就把刘伟强的绝大数影片都看了几遍。特别在无间道港式谍匪片以后。早在三年前看过雏菊,觉得对谍匪片情有独钟的刘伟强能把爱情片串入到雏菊这部电影,既有警匪的节奏紧张感,确又能带来纯粹的爱情。
雏菊,既然名字叫雏菊,那么雏菊必然是穿插整条故事线索的一条线。
故事发生在阿姆斯特丹,故事很简单,简单到用两个词可以概括:任务,感情。一个警察为了完成任务,一开始利用女主角,吸引杀手。但渐渐的发现,已经陷入女主角的感情之中,完全影响了他的这次捕匪任务,而每次为警察在广场画像的她,却不知道每次回送她雏菊的人(匪)就在默默的关注着她,看着她为警察画像的甜蜜,他就只能默默的痛在心里。但最后强烈的爱情,使他不再躲在暗处,他决定争取他的幸福。正好恰如其分的与警察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但作为一个旁观者,电影的观众,我对这次对比的两份爱情、更倾向于匪,因为匪的感情要比警察更加单纯和纯粹。警察一开始是为了完成任务才开始接近惠英(女主)。虽然她、他后来爱上了她,但原不及没有目的远远默默付出的匪。匪每天用心付出自己的心意,为她搭桥过路,为她种植一大片雏菊。全是纯碎的付出。这种感情可遇不可求。虽然警察的爱情更加现实,无论在法律还是道德上,女主和他、警察还是更适合在一起,有未来的,但是杀手,无论他未来会怎样,但过去毕竟做了不该做的错事,法律上是绝对不会饶恕他的。纵使他的感情在纯粹,纵使他未来会改过自新。他和女主还是没有未来的。所以他很纠结,他忽而强烈,忽而放弃。随着他的忽冷忽热,警察与惠英的爱情慢慢的才加以升温。
再谈画面,画面取景于阿姆斯特丹,绝对的景色美丽。无论是阿姆斯特丹的广场,教堂,田野都是一帧一幅风景画。而阿姆斯特丹郊外的雏菊 ,就是一张美丽的明信片,无论是在构图上,特别是开满雏菊花的那片景色,惠英处在雏菊花的田地里,位置恰好就控制在斐波那锲黄金分割点上,更有一副画面,更是美妙。匪和她躲在一家咖啡店棚下躲雨,匪拿开、来的雏菊的位置正好处在一个小点,从而构成了三角型构图,使画面匪、更具有稳定性,虽然下着暴雨,但还是是画面看起来稳定不乱。惠英站着,而匪蹲着,更显示出匪徒在默默的为她付出着自己的真心。而两人当时都在微笑,显然当时两个人的笑是截然不同的,匪为了她而笑,而惠英却为了警察而笑。
再看惠英在草坪上写生的画面,对角线构图,景物更加有层次和规律。女主角与画版,箱子构成三角,使画面同时具有稳定性,而后面的牛和羊这些动态生物的流动不会破坏画面的稳定性,从而绝妙的静与动结合使画面更有韵律。
再谈色彩,真的了解不多,只是浅浅的提一下,外面广场用的冷色调,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感觉,没有生机,在广场上她为他画肖像。可以看出警察和她的感情升温很慢。也不是很强烈。在看阿姆斯特丹的田野上的颜色,很突出,很鲜艳。更能有所对比匪的感情是多么的纯粹和真挚。暗调色,就是刺杀枪战的那一刻,很显然,代表着故事已经到结尾了,会是一场悲剧,毫无疑问。
音乐,感动的旋律无可挑剔。纯碎作为一个观众所听的感觉。相信我并不是其中一个所感触的。
对于,这部电影的结尾,很多人饱受争议。虽然比不上1994年67届奥斯卡阿甘正传与肖申克的救赎争议大,但都是观众对此的反应,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但我想刘伟强既然这样处理最后的结尾。无非想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虽然悲情,但觉得有未来希望。套用里面一句台词:不管怎么样,未来是可以改变的。再一次强烈的反差,故事虽然结束,但还埋有隐藏线,还可以再次改变。
音乐,感动的旋律无可挑剔。纯碎作为一个观众所听的感觉。相信我并不是其一所感触的。
这部电影有很多可以讲得,真的讲不完。无论从艺术手法还是故事情节。所以,最后我总结一句: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把肉体交给世界,灵魂交给上帝。自己交给自己。未来,可以改变。
-----钟 kese
---2015.11.25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