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风格独特的“逆挽诗”
先讲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来自电视剧《还珠格格》。
话说乾隆皇帝带小燕子、紫微出巡江南,在江边偶见一群儒生摇头晃脑作诗赠别朋友“老铁”。乾隆见诗后便说:“我家丫头也会作这样的诗。”说罢,转身叫紫微露一手。
紫微略加思索,拿过文房四宝在纸上缓缓写道:
“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
众人一看,都哈哈大笑说:“这也能叫诗?”
谁知紫微笔锋一转,又续诗道:
“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
这下四周的儒生都傻眼了,交口称赞。
这一段情节设计精妙,将紫薇的蕙质兰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段剧情中出现的诗句,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逆挽诗”。
所谓“逆挽”,就是指作者在它的开头,故意以极其普通的语句下笔.给人造成一种平淡无奇、甚至是大失所望的感觉,可到诗后(尤其是结尾),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逆转奇蜂之势,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诗歌境界。
另一个“逆挽诗”的故事仍然与乾隆皇帝有关,只是主人公从紫薇变成了编撰《四库全书》的纪昀。
话说乾隆皇帝某天搜获得一幅《百鹅图》,特邀翰苑近臣为此画题诗。
翰苑大臣们面面相觑,惟恐所题诗句不合圣意,都迟迟不敢动笔。
只有纪晓岚毫无顾忌,上前挥毫疾书道:“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
众大臣看到纪晓岚连书这么多的“鹅”字,不觉都掩口窃笑,乾隆皇帝望着这么多“鹅”字也不得其解。
而纪晓岚目不斜视,继续写道:“食尽皇家千钟禄,凤凰何少尔何多?”
乾隆皇帝看罢,拍手连声叫好,而刚才讥笑纪晓岚的众位大臣,个个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民间传说中,此类急智风趣的事迹又怎能少了“江南四大才子”的身影。
话说那年春暖花开,祝枝山偕唐伯虎遍游杭州风景名胜,竟把杭州太守也惊动了。
太守久仰祝之大名,很想附庸风雅,便托人邀祝枝山为其珍藏的一幅古画题诗。
祝枝山看着古画:萧索的古渡,参差的垂杨柳,待发的解缆商船,还有一位忧伤的送客少女……原来是一幅“渡口相送图”。
祝枝山心知那画肯定是太守巧取豪夺得来,决定“放他一把血”,遂说润笔费要二百两白银。
太守听了,心痛之极!不想出资,又极想得祝之墨宝以炫耀于同僚,便还价一百两白银。
祝枝山笑笑不语,挥毫酣畅,泼墨淋漓,立时写下四句诗:“东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写罢抛下狼毫。
太守很是生气,心想:“这算什么狗屁诗?枉你还是个诗书名流!”
眼看太守要动怒了,与祝枝山交换过眼色的唐伯虎笑嘻嘻趋前:“太守息怒。祝兄的诗是只题了一半,可太守的润笔费不也只给了一半吗?”太守无奈,只得奉上两百两银子。他心知,糟蹋了名画,更得不偿失!
祝枝山与唐伯虎相视一笑,又笔走龙蛇,把余下的诗句写完:“树!树!树!树!系不得郎舟住。”太守读了,连声称妙。
明朝时还有一位擅长写“逆挽诗”的才子,名叫解缙,《永乐大典》即是由他主持编撰。
话本小说《解学士诗》中就记载着明太祖刻意刁难解缙而产生的一段轶事:
一日,明太祖后宫中一妃子诞下龙种,太祖命解缙作诗庆贺。
解缙随手写道:“吾王昨夜降金龙……”
太祖刁难道:“不是皇子,是公主。”
解缙连忙补写道:“化作嫦娥下九重。”
太祖又刁难道:“今天早上公主夭折了。”
解缙接着续写道:“料是人间留不住……”
太祖见他对得精巧,马上又出一个难题:“已经丢进金水河了。”
解缙略加思索,马上写道:“翻身跃下水晶宫。”
明太祖拍手称善,对解缙的文采巧思大加赞赏!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中还记载着解缙的另一个故事:
解缙未成名之前,曹尚书曾邀他过府吟诗,要他当场以“鸡冠花”为题作诗一首。
解缙不假思索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
首句刚出,曹尚书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不是红的,是白的。”
解缙不慌不忙接吟道:“今日为何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犹戴满头霜。”
曹尚书听罢,不禁对这个年轻人好感倍增,此后多次提携他。
解缙自此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黄晓明主演的电视剧《风流少年唐伯虎》中也曾改编过解缙幼年时的一段经历:
解缙自幼颖敏绝伦,有“神童”之称,书籍过目不忘,七岁就能述文,吟对赋诗。
童年时他曾和父亲一起去给一位老太太祝寿。
众宾客早知他“神童”之名,都让他吟诗以贺。
解缙不假思索,劈头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差点把老太太气死,众宾客也个个大惊失色。
就在气氛紧张的时候,解缙立时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转怒为喜,满堂笑逐颜开。可不等大家笑完,解缙的第三句又出“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刚缓和过来的气氛又变得无比紧张。
这时,解缙不紧不慢地又接上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亲。”
顿时赢得满堂喝彩,一时传为佳话。
最后,再讲一则民间盛传的小故事。
说一日大雪,县衙大厅上士绅们正在喝酒赏雪。
师爷见漫天白雪,诗兴大发,缓缓吟道:“大雪纷纷如舞起”,县官立时接道:“尽呈皇上吉祥气”,乡绅一听,也接道:“再下三年也不妨……”
这时,一仆人正端菜进来,不由地接了一句:“放他奶奶的驴屁。”
话说乾隆皇帝带小燕子、紫微出巡江南,在江边偶见一群儒生摇头晃脑作诗赠别朋友“老铁”。乾隆见诗后便说:“我家丫头也会作这样的诗。”说罢,转身叫紫微露一手。
紫微略加思索,拿过文房四宝在纸上缓缓写道:
“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
众人一看,都哈哈大笑说:“这也能叫诗?”
谁知紫微笔锋一转,又续诗道:
“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
这下四周的儒生都傻眼了,交口称赞。
这一段情节设计精妙,将紫薇的蕙质兰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段剧情中出现的诗句,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逆挽诗”。
所谓“逆挽”,就是指作者在它的开头,故意以极其普通的语句下笔.给人造成一种平淡无奇、甚至是大失所望的感觉,可到诗后(尤其是结尾),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逆转奇蜂之势,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诗歌境界。
另一个“逆挽诗”的故事仍然与乾隆皇帝有关,只是主人公从紫薇变成了编撰《四库全书》的纪昀。
话说乾隆皇帝某天搜获得一幅《百鹅图》,特邀翰苑近臣为此画题诗。
翰苑大臣们面面相觑,惟恐所题诗句不合圣意,都迟迟不敢动笔。
只有纪晓岚毫无顾忌,上前挥毫疾书道:“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
众大臣看到纪晓岚连书这么多的“鹅”字,不觉都掩口窃笑,乾隆皇帝望着这么多“鹅”字也不得其解。
而纪晓岚目不斜视,继续写道:“食尽皇家千钟禄,凤凰何少尔何多?”
乾隆皇帝看罢,拍手连声叫好,而刚才讥笑纪晓岚的众位大臣,个个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民间传说中,此类急智风趣的事迹又怎能少了“江南四大才子”的身影。
话说那年春暖花开,祝枝山偕唐伯虎遍游杭州风景名胜,竟把杭州太守也惊动了。
太守久仰祝之大名,很想附庸风雅,便托人邀祝枝山为其珍藏的一幅古画题诗。
祝枝山看着古画:萧索的古渡,参差的垂杨柳,待发的解缆商船,还有一位忧伤的送客少女……原来是一幅“渡口相送图”。
祝枝山心知那画肯定是太守巧取豪夺得来,决定“放他一把血”,遂说润笔费要二百两白银。
太守听了,心痛之极!不想出资,又极想得祝之墨宝以炫耀于同僚,便还价一百两白银。
祝枝山笑笑不语,挥毫酣畅,泼墨淋漓,立时写下四句诗:“东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写罢抛下狼毫。
太守很是生气,心想:“这算什么狗屁诗?枉你还是个诗书名流!”
眼看太守要动怒了,与祝枝山交换过眼色的唐伯虎笑嘻嘻趋前:“太守息怒。祝兄的诗是只题了一半,可太守的润笔费不也只给了一半吗?”太守无奈,只得奉上两百两银子。他心知,糟蹋了名画,更得不偿失!
祝枝山与唐伯虎相视一笑,又笔走龙蛇,把余下的诗句写完:“树!树!树!树!系不得郎舟住。”太守读了,连声称妙。
明朝时还有一位擅长写“逆挽诗”的才子,名叫解缙,《永乐大典》即是由他主持编撰。
话本小说《解学士诗》中就记载着明太祖刻意刁难解缙而产生的一段轶事:
一日,明太祖后宫中一妃子诞下龙种,太祖命解缙作诗庆贺。
解缙随手写道:“吾王昨夜降金龙……”
太祖刁难道:“不是皇子,是公主。”
解缙连忙补写道:“化作嫦娥下九重。”
太祖又刁难道:“今天早上公主夭折了。”
解缙接着续写道:“料是人间留不住……”
太祖见他对得精巧,马上又出一个难题:“已经丢进金水河了。”
解缙略加思索,马上写道:“翻身跃下水晶宫。”
明太祖拍手称善,对解缙的文采巧思大加赞赏!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中还记载着解缙的另一个故事:
解缙未成名之前,曹尚书曾邀他过府吟诗,要他当场以“鸡冠花”为题作诗一首。
解缙不假思索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
首句刚出,曹尚书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不是红的,是白的。”
解缙不慌不忙接吟道:“今日为何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犹戴满头霜。”
曹尚书听罢,不禁对这个年轻人好感倍增,此后多次提携他。
解缙自此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黄晓明主演的电视剧《风流少年唐伯虎》中也曾改编过解缙幼年时的一段经历:
解缙自幼颖敏绝伦,有“神童”之称,书籍过目不忘,七岁就能述文,吟对赋诗。
童年时他曾和父亲一起去给一位老太太祝寿。
众宾客早知他“神童”之名,都让他吟诗以贺。
解缙不假思索,劈头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差点把老太太气死,众宾客也个个大惊失色。
就在气氛紧张的时候,解缙立时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转怒为喜,满堂笑逐颜开。可不等大家笑完,解缙的第三句又出“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刚缓和过来的气氛又变得无比紧张。
这时,解缙不紧不慢地又接上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亲。”
顿时赢得满堂喝彩,一时传为佳话。
最后,再讲一则民间盛传的小故事。
说一日大雪,县衙大厅上士绅们正在喝酒赏雪。
师爷见漫天白雪,诗兴大发,缓缓吟道:“大雪纷纷如舞起”,县官立时接道:“尽呈皇上吉祥气”,乡绅一听,也接道:“再下三年也不妨……”
这时,一仆人正端菜进来,不由地接了一句:“放他奶奶的驴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