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者与无能者
人类过于郑重其事了,这是世界的原罪。——王尔德
众神之王的宙斯亦不敢妄称万能。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话锋一转,轻描淡写地说宙斯不过是“天上打雷”,呛得观者失笑。克罗诺斯的儿子既无法阻止普罗米修斯造反之乱,也无法打破圆球人的进击,不分昼夜让奥林匹斯山雷声大作。人有人的宿命,不死者亦然。地母盖亚挑选宙斯一起造反克罗诺斯之时,看重的是他的狡智多谋。时间将赋予世间以一切,既有天神的不死之身,何需谋略?宙斯不过是他父母之众多子女中的一个,在提坦众神面前,天上打雷的小辈没有统治的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宙斯的称王是英雄史诗的起点。他推翻了父亲的统治,正如他的父亲推翻了自己的父亲,然而乌拉诺斯诅咒克罗诺斯“你也将像我一样,被自己的儿子推翻”,宙斯却免于此诅咒。他像自己的父亲般恐惧,却因此生下了雅典娜。宙斯维持了一种适宜的平衡,将冥界交给哈德斯,大海交给波塞冬,自己占据天穹,受人仰望。乌云与雷电之神贴近英雄,也在于他心中不曾升起这样一种假定,即自己可包容万神为大有。自己的女儿命运三女神的判词,他也要和诸神一同服从。宙斯有其招牌式暴怒,在以宙斯为配角的英雄故事中,情节大抵相同:人或神惹怒了宙斯,于是万神之王电闪雷鸣,之后主人公陷入了永恒的命运。论人难以摆脱其命运,是神话史诗与古希腊肃剧的共同立意点。
永恒的命运——在近代之前的文明中,大多有这样一种永恒论的倾向,即社会与统治会始终存续,永不改变,人、神、鬼作为一个整体循环往复,与世长存。没有什么会真正远离人,即使是死去的族类或是愤怒的神明,在神秘之外也没有其他神秘,神总有惩罚,也总无坠落。这种永恒的世界观允诺了价值的恒定。神的律法不会更改,鬼魂带着不舍游荡着,献上警告或箴言,而人世常有善恶与阶序,人的所作所为不会背叛他。
这种价值的恒定与统治有关。统治者不一定是最有能者,正如宙斯所展示的那样,也不一定是理性而公允的,如雷电之神的愤怒。但其必定是神性的。对于人世的必死者而言,神性就意味着正当性。神的统治与人神或是哲人王的统治,在近代之后转为民治统治,首先消散的便是价值的幻觉,神性被彻底否定出权力领域,而市民的一种正当性又难以推翻另一种。
有能者的荣耀也随之变质。巴赫(J.S.Bach)的《音乐的奉献(The Musical Offering)》的诞生故事是有能者的典范:热爱音乐的腓特烈大帝请巴赫试奏自己收藏的希尔博曼钢琴时,巴赫主动请国王给他出一个赋格主题,他将立刻即兴演奏。腓特烈提出希望听到一首有六个非自由声部的赋格曲,以了解这种技巧的极限。巴赫立刻遵命进行了演奏。惊喜的国王还想再听他演奏管风琴,巴赫亦遵命,并在之后用三部和六部的形式为国王主题谱曲,加入几段对应此主题的卡农经过句,冠以“音乐的奉献”之名进献。《集异璧》将这段故事中即兴演奏的六个声部的赋格的难度比做同时下60盘盲棋,且全部都要下赢。(如果阿尔法狗接到这个任务,恐怕要死机吧。)此逸闻中巴赫的有能,或许已被夸张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巴赫将《音乐的奉献》印刷本献给腓特烈大帝时,同封的信函开头却如此写道:“微臣在此最卑微地呈给陛下一曲音乐之奉献。其最高贵部分出自陛下圣手。”其中最神奇的一首卡农(Canon per Tonos)连续变调、上升正正六次后,又恢复C小调,在高八度位置恰如其分地终止,暗示它的无穷性质——然后巴赫在乐谱的边空上写下“转调升高,国王的荣耀也升高”。
人不再忠诚于命运,近代人对才能的崇拜常有急功近利的傲慢。价值既然走下了神性的高台,便可以如同泥塑一般摆弄,再将它交给权柄。价值原本是目的之擎天柱上的空中花园,天庭被驱逐出人界之后,目的毫不留情地吞噬了他的覆盖者,他们同归于尽了。人同时是一个不安的人,一个恐惧的人,一个有能的人和一个政治的人,在漫无目的之时代,有能者同时是无能者,因为凡人总有能力的限度,或为死生,或为高贵。此时,有能者又需要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因为界限或者限度,是最终的保障,让疲劳的人从无意义的沉溺之中可得片刻稍息。站在有能与无能的界限上,人判断了自身的目标与价值。人是否有价值的当代命题,是关于指人的何种能力、到达何种限度便可被看清或是被接受。人的价值感被操纵时,实际上被操纵的是能力的界限期待。然而,人常质疑自身的能力,少挑战价值期待。想要以一种正当性推翻另一种正当性太过困难了,但自我攻击和自我满足容易喂饱世人。
除了诗意的狂喜,神性远离了我们。有能者尝试用执着代替目的,在理性的尽头重获神秘。刘慈欣在《三体》与《时间旅人》中多次写到祭司科学家的形象。物理学家向当政者宣称,他(她)们对知识和未知的热爱不过是一种变相毒品,与学者的责任感或自负无关。(自负——多么有趣的特征,自负的人最热爱正义,以至于是非对错、高低贵贱成为了人的价值。)刘描写道,当外星文明提出以余寿为交换,可以告知地球的求知者们以智慧时,所有顶尖的学者均选择了崇高而体面的自杀。一批一批人列队进入外星人的授课室,听取了宇宙文明的发现与新知,激动地相互讨论10分钟,然后心满意足地迎接死亡。当宇宙出现异象时,首先发现这一现象的重大意义的科学家,惊骇地自杀身亡,又有科学家从此得上了恐惧太阳的精神神经症。想做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人先要成为一个有能者,获取相应的权威与认可,然后大可戛然而止,余生做白领科学家,生产知识换取生计。或者,如同刘笔下的主要人物形象一般,无可选择地成为一个祭司科学家,科学就是宗教,真理就是狂喜和幻觉,探究既为祭祀。这样的人生,不言而喻,是有强大的意义感的。刘的讽刺没有终止于此:祭司科学家们在死前询问外星人,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对方沉默。
价值崩塌坠下,人却无法放弃对于升高的渴望。有能者的动力学,是创造、进步、向上、攻击。能力表示改变,表示一种刻意的持续,或是一种现象的使役连贯。能力是判断力和理解力,是执行和创造,是沟通和拒绝,是影响和期待。我们谈有能或者无能,好似是在能力之上加入一个限定语,实质上所谈论的是两个不相关连的事物。老子的无能并不是有能的反义,正如无为并不是有为的反义。如若人要重新扛起混沌的天地,划分价值的界限,第一课便是接受无能乃人生常态,在尝试改变的路途上,人所做出的最艰难的选择,莫过于傲慢地认为自己是有选择可做的。只在无能的土地上,方可种出有能的番薯。幸运的有能者吃着甜番薯,不得力的有能者则忍受着灾荒,两者皆忘记了足下之根基。我们的生存和我们本身是不相关的,正如我们的无能和我们本身是不相关的。旅行者借力于种种交通工具,却无法改变出行的起点与终点。既然演奏者难以反抗写乐谱的人和制造钢琴的人,自由又在哪里呢?
无能者的24小时便是24小时,有能者的24小时便只剩一半了。有能者并不是活在当下的,而是活在永恒的目的之中。有能者也不是活在血肉里的,肉身随时可以作为交换,只为了踏出那向前的一步,即使那一步如同之前的一步一样,没有答案抚慰人心。无能者在这个时代(或者是之前的时代)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要时代需要的是军歌和激荡血液的节拍,人声太脆弱了。
人时长经受到脆弱的极大诱惑,无法放弃做一个无能者。宫泽贤治的诗以《不败于雨》为题,写到“东若有病者,则往陪慰/西若有母疲,则为负稻劳作/南若有死者,则无惧而往,为其火化/北若有纷争,则往劝其止/无人称颂/无人嘲讽”。叶芝在《凯尔特的薄暮》中以淡淡的热切回忆爱尔兰的精灵,“上帝孤独地伫立,吹响号角;时光和世界匆匆飞逝。灰色薄暮比爱情更仁慈,清晨露水比希望更亲切”。无能者缺少一种意志的野心,在光阴的历史之前和人类的欲望之后,无能者放弃了挣扎,享受起日常的幸福来。无能的爱是最坚韧而真实的。
我常惊讶于有能者的执着,认为自己配得上这一场争斗,即使不算有勇气,也足够刚毅了。90年代初,诗人芒克有一次从北京到上海,途中大谈诗歌为所有艺术形式之中的至高无上。有人异议,认为诗歌不是艺术的最高形式,音乐才是。结果当席所有诗人皆站到芒克一边,场面颇尴尬。当年《今天》诗派的诗人,除舒婷隅居福建,难有体面的下场。有的移民后苦等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有的被卷入命案。海子一笔一划地写“太阳和土地”,用意象加冕自己成了诗歌王子。
再晚些许时日,他便不用自杀,天安门广场上的荣耀和爱情会给他真正的权柄。有能者的血气所不愿承认的是,自身所需要的存在感,是可被交换和代替的。为了能力的假象,人准备随时背叛自己的道路。有能者的脆弱如同易碎的望远镜,以目光的狭窄交换深远的可能性。无能者的脆弱嵌在骨头缝中,只等老化和病痛,最终消逝成灰——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有能者是轮回的中轴力,不惜苦劳地持续战斗,尽管手段变成了目的,也要再造出个空中城堡来。无能者是轮回的旁观者,知道人的劳苦终究是属于人的,不属于天神的静默。
时代是没有好坏区分的,时代也从不顾及个人。但是如果诗意和灵魂远离了人,无论是在何时,人应该学会等待。可以在路上等,可以在有能者的城邦中消磨时光,也可以寻找不存在的山野和村庄。无能者不是悲观者,仅仅是守护者。在人尚未找到自身的答案之时,不以他卑劣的创造物为答案。这个时代的无能者如同以往时代的无能者,离价值还有很远,或许距离超出了一生一世,但这不构成悲痛的理由。真相不因为人而存在,它的崇高不会怪罪人的渺小。它出示的谜题编织了这个我们生长于其中的生命牢笼,美丽而伟大,没有什么需要逃出其中,也没有什么事物可以真正远离。
众神之王的宙斯亦不敢妄称万能。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话锋一转,轻描淡写地说宙斯不过是“天上打雷”,呛得观者失笑。克罗诺斯的儿子既无法阻止普罗米修斯造反之乱,也无法打破圆球人的进击,不分昼夜让奥林匹斯山雷声大作。人有人的宿命,不死者亦然。地母盖亚挑选宙斯一起造反克罗诺斯之时,看重的是他的狡智多谋。时间将赋予世间以一切,既有天神的不死之身,何需谋略?宙斯不过是他父母之众多子女中的一个,在提坦众神面前,天上打雷的小辈没有统治的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宙斯的称王是英雄史诗的起点。他推翻了父亲的统治,正如他的父亲推翻了自己的父亲,然而乌拉诺斯诅咒克罗诺斯“你也将像我一样,被自己的儿子推翻”,宙斯却免于此诅咒。他像自己的父亲般恐惧,却因此生下了雅典娜。宙斯维持了一种适宜的平衡,将冥界交给哈德斯,大海交给波塞冬,自己占据天穹,受人仰望。乌云与雷电之神贴近英雄,也在于他心中不曾升起这样一种假定,即自己可包容万神为大有。自己的女儿命运三女神的判词,他也要和诸神一同服从。宙斯有其招牌式暴怒,在以宙斯为配角的英雄故事中,情节大抵相同:人或神惹怒了宙斯,于是万神之王电闪雷鸣,之后主人公陷入了永恒的命运。论人难以摆脱其命运,是神话史诗与古希腊肃剧的共同立意点。
永恒的命运——在近代之前的文明中,大多有这样一种永恒论的倾向,即社会与统治会始终存续,永不改变,人、神、鬼作为一个整体循环往复,与世长存。没有什么会真正远离人,即使是死去的族类或是愤怒的神明,在神秘之外也没有其他神秘,神总有惩罚,也总无坠落。这种永恒的世界观允诺了价值的恒定。神的律法不会更改,鬼魂带着不舍游荡着,献上警告或箴言,而人世常有善恶与阶序,人的所作所为不会背叛他。
这种价值的恒定与统治有关。统治者不一定是最有能者,正如宙斯所展示的那样,也不一定是理性而公允的,如雷电之神的愤怒。但其必定是神性的。对于人世的必死者而言,神性就意味着正当性。神的统治与人神或是哲人王的统治,在近代之后转为民治统治,首先消散的便是价值的幻觉,神性被彻底否定出权力领域,而市民的一种正当性又难以推翻另一种。
有能者的荣耀也随之变质。巴赫(J.S.Bach)的《音乐的奉献(The Musical Offering)》的诞生故事是有能者的典范:热爱音乐的腓特烈大帝请巴赫试奏自己收藏的希尔博曼钢琴时,巴赫主动请国王给他出一个赋格主题,他将立刻即兴演奏。腓特烈提出希望听到一首有六个非自由声部的赋格曲,以了解这种技巧的极限。巴赫立刻遵命进行了演奏。惊喜的国王还想再听他演奏管风琴,巴赫亦遵命,并在之后用三部和六部的形式为国王主题谱曲,加入几段对应此主题的卡农经过句,冠以“音乐的奉献”之名进献。《集异璧》将这段故事中即兴演奏的六个声部的赋格的难度比做同时下60盘盲棋,且全部都要下赢。(如果阿尔法狗接到这个任务,恐怕要死机吧。)此逸闻中巴赫的有能,或许已被夸张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巴赫将《音乐的奉献》印刷本献给腓特烈大帝时,同封的信函开头却如此写道:“微臣在此最卑微地呈给陛下一曲音乐之奉献。其最高贵部分出自陛下圣手。”其中最神奇的一首卡农(Canon per Tonos)连续变调、上升正正六次后,又恢复C小调,在高八度位置恰如其分地终止,暗示它的无穷性质——然后巴赫在乐谱的边空上写下“转调升高,国王的荣耀也升高”。
人不再忠诚于命运,近代人对才能的崇拜常有急功近利的傲慢。价值既然走下了神性的高台,便可以如同泥塑一般摆弄,再将它交给权柄。价值原本是目的之擎天柱上的空中花园,天庭被驱逐出人界之后,目的毫不留情地吞噬了他的覆盖者,他们同归于尽了。人同时是一个不安的人,一个恐惧的人,一个有能的人和一个政治的人,在漫无目的之时代,有能者同时是无能者,因为凡人总有能力的限度,或为死生,或为高贵。此时,有能者又需要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因为界限或者限度,是最终的保障,让疲劳的人从无意义的沉溺之中可得片刻稍息。站在有能与无能的界限上,人判断了自身的目标与价值。人是否有价值的当代命题,是关于指人的何种能力、到达何种限度便可被看清或是被接受。人的价值感被操纵时,实际上被操纵的是能力的界限期待。然而,人常质疑自身的能力,少挑战价值期待。想要以一种正当性推翻另一种正当性太过困难了,但自我攻击和自我满足容易喂饱世人。
除了诗意的狂喜,神性远离了我们。有能者尝试用执着代替目的,在理性的尽头重获神秘。刘慈欣在《三体》与《时间旅人》中多次写到祭司科学家的形象。物理学家向当政者宣称,他(她)们对知识和未知的热爱不过是一种变相毒品,与学者的责任感或自负无关。(自负——多么有趣的特征,自负的人最热爱正义,以至于是非对错、高低贵贱成为了人的价值。)刘描写道,当外星文明提出以余寿为交换,可以告知地球的求知者们以智慧时,所有顶尖的学者均选择了崇高而体面的自杀。一批一批人列队进入外星人的授课室,听取了宇宙文明的发现与新知,激动地相互讨论10分钟,然后心满意足地迎接死亡。当宇宙出现异象时,首先发现这一现象的重大意义的科学家,惊骇地自杀身亡,又有科学家从此得上了恐惧太阳的精神神经症。想做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人先要成为一个有能者,获取相应的权威与认可,然后大可戛然而止,余生做白领科学家,生产知识换取生计。或者,如同刘笔下的主要人物形象一般,无可选择地成为一个祭司科学家,科学就是宗教,真理就是狂喜和幻觉,探究既为祭祀。这样的人生,不言而喻,是有强大的意义感的。刘的讽刺没有终止于此:祭司科学家们在死前询问外星人,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对方沉默。
价值崩塌坠下,人却无法放弃对于升高的渴望。有能者的动力学,是创造、进步、向上、攻击。能力表示改变,表示一种刻意的持续,或是一种现象的使役连贯。能力是判断力和理解力,是执行和创造,是沟通和拒绝,是影响和期待。我们谈有能或者无能,好似是在能力之上加入一个限定语,实质上所谈论的是两个不相关连的事物。老子的无能并不是有能的反义,正如无为并不是有为的反义。如若人要重新扛起混沌的天地,划分价值的界限,第一课便是接受无能乃人生常态,在尝试改变的路途上,人所做出的最艰难的选择,莫过于傲慢地认为自己是有选择可做的。只在无能的土地上,方可种出有能的番薯。幸运的有能者吃着甜番薯,不得力的有能者则忍受着灾荒,两者皆忘记了足下之根基。我们的生存和我们本身是不相关的,正如我们的无能和我们本身是不相关的。旅行者借力于种种交通工具,却无法改变出行的起点与终点。既然演奏者难以反抗写乐谱的人和制造钢琴的人,自由又在哪里呢?
无能者的24小时便是24小时,有能者的24小时便只剩一半了。有能者并不是活在当下的,而是活在永恒的目的之中。有能者也不是活在血肉里的,肉身随时可以作为交换,只为了踏出那向前的一步,即使那一步如同之前的一步一样,没有答案抚慰人心。无能者在这个时代(或者是之前的时代)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要时代需要的是军歌和激荡血液的节拍,人声太脆弱了。
人时长经受到脆弱的极大诱惑,无法放弃做一个无能者。宫泽贤治的诗以《不败于雨》为题,写到“东若有病者,则往陪慰/西若有母疲,则为负稻劳作/南若有死者,则无惧而往,为其火化/北若有纷争,则往劝其止/无人称颂/无人嘲讽”。叶芝在《凯尔特的薄暮》中以淡淡的热切回忆爱尔兰的精灵,“上帝孤独地伫立,吹响号角;时光和世界匆匆飞逝。灰色薄暮比爱情更仁慈,清晨露水比希望更亲切”。无能者缺少一种意志的野心,在光阴的历史之前和人类的欲望之后,无能者放弃了挣扎,享受起日常的幸福来。无能的爱是最坚韧而真实的。
我常惊讶于有能者的执着,认为自己配得上这一场争斗,即使不算有勇气,也足够刚毅了。90年代初,诗人芒克有一次从北京到上海,途中大谈诗歌为所有艺术形式之中的至高无上。有人异议,认为诗歌不是艺术的最高形式,音乐才是。结果当席所有诗人皆站到芒克一边,场面颇尴尬。当年《今天》诗派的诗人,除舒婷隅居福建,难有体面的下场。有的移民后苦等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有的被卷入命案。海子一笔一划地写“太阳和土地”,用意象加冕自己成了诗歌王子。
再晚些许时日,他便不用自杀,天安门广场上的荣耀和爱情会给他真正的权柄。有能者的血气所不愿承认的是,自身所需要的存在感,是可被交换和代替的。为了能力的假象,人准备随时背叛自己的道路。有能者的脆弱如同易碎的望远镜,以目光的狭窄交换深远的可能性。无能者的脆弱嵌在骨头缝中,只等老化和病痛,最终消逝成灰——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有能者是轮回的中轴力,不惜苦劳地持续战斗,尽管手段变成了目的,也要再造出个空中城堡来。无能者是轮回的旁观者,知道人的劳苦终究是属于人的,不属于天神的静默。
时代是没有好坏区分的,时代也从不顾及个人。但是如果诗意和灵魂远离了人,无论是在何时,人应该学会等待。可以在路上等,可以在有能者的城邦中消磨时光,也可以寻找不存在的山野和村庄。无能者不是悲观者,仅仅是守护者。在人尚未找到自身的答案之时,不以他卑劣的创造物为答案。这个时代的无能者如同以往时代的无能者,离价值还有很远,或许距离超出了一生一世,但这不构成悲痛的理由。真相不因为人而存在,它的崇高不会怪罪人的渺小。它出示的谜题编织了这个我们生长于其中的生命牢笼,美丽而伟大,没有什么需要逃出其中,也没有什么事物可以真正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