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 偃师
偃师西距洛阳约六十里,偃师之名,据说出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也有说武王灭商后西归镐京时在此驻留“偃干戈,振兵释旅”,这里有著名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和尸乡沟商城遗址,出土有众多文物,比如被誉为”华夏第一爵“的夏代乳钉纹青铜爵和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不过这些珍贵文物在当地博物馆中往往以复制品替代,偃师当地博物馆名为商城博物馆,似乎并不以夏代文物为傲,但这里所展示文物绝不局限于偃师商城出土的商代文物,对于我等而言,此间最为重要的是偃师地区所出的古代碑刻。
碑刻墓志极多,兹选取部分,东抄西录各种简介,并以现场照片及相关拓片以作粗略讲说。
东汉“姚孝经墓志砖”,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城关镇北窑村砖厂汉墓,为泥质灰陶制成.正面磨光,四边规整刻立于东汉水平十六年(73)四月二十二日。宽高均四十厘米,厚五厘米,正面阴刻隶书六行,行六到八字不等,共三十八字。其中一字缺偏旁,志砖放置于前室入口处,形状规则,刊刻内容包括年、月、日,墓主姓名,身份等。该志具有墓志和买地券的双重性质,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墓志。志文笔划硬直,疏密不一,随意刻画,质朴无华,多数为阴刻尖底,是研究汉代书法作品的宝贵资料。
东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高154、宽80、厚12厘米。
石券所刻之碑石虽经大致整修为长方形,但未经打磨,表面多有坑洼状。石券正面阴刻隶书12行,北212字,宇大小悬殊。券文记述了东汉缑氏县侍廷里左巨等二十五户人家集资六万一千五百钱,买田八十二亩,组织起一个叫“单”的民间团体,轮流担任基层单位“里”的行政职务“父老”,以及对这块土地的使用、管理办法,为研究汉代经济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宝贵资料。
券文文体为我国书法史上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代表之作,其笔法随意性很强,是书者用雕刻工具直接刻在石块上,有极高的书法艺术及学术研究价值。
东汉“河南梁东安乐肥君致碑”,简称“肥致碑”,高98、宽48、厚9.5厘米。这也算有有名的汉碑了,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史晨碑”也刻于此年)五月。 隶书十九行,满行二十九字,有界格,1991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南蔡庄村。
碑文有记云:“君讳致,字苌华,梁县人也。其少体自然之姿,长有殊俗之操,常隐居养志。君常舍止枣树上,三年不下,与道逍遥。行成名立,声布海内。群士钦仰,来集如云。”肥致三年居住于树上,在修道者看来,有道之人居树上得长生,肥君因此被世人所崇拜,认为是有道之人。碑文突出肥致作为方士的事迹,是研究东汉的道教的重要资料。
此碑碑文记有肥致籍贯、姓名、事迹,所以学者认为其既是墓碑,也有墓志的性质,更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题字黄肠石,东汉享国196年,12帝,其中汉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质帝刘缵、桓帝刘志之陵墓,皆在偃师,1958年至1966年间,先后有部分陪葬盗掘。此黄肠石仅为大口乡宁村汉桓帝宣陵陪葬大臣墓出土的部分,共20块。
黄肠石上有字迹粗犷之隶书刻字,是研究东汉皇陵和修建皇陵采石人员的地位和来源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西晋“荀岳墓志”, 高75厘米,宽42厘米,厚9厘米,1917年偃师出土。碑正面刻荀岳死葬年月、皇帝赐墓田、墓钱的两次诏书和谒者吊祭之事。碑阴刻荀岳名讳、出生年月和任职情况。左刻子孙历官年岁,右刻夫人刘氏姓名、卒年及附葬事。
荀岳墓志记“安措于河南洛阳县之东,陪附晋文帝陵道之右”,为寻觅西晋皇陵所在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志石完好,字迹清朗,其书体似楷似隶,视之如新,书法上承汉魏,下启六朝。
博物馆藏有大量佛教造像碑,本篇着重讲说北齐平等寺诸碑。
平等寺初建于北魏,是北魏洛阳东郭城内著名佛寺,《洛阳伽蓝记》记平等寺“在青阳门外二里御道北,所谓孝敬里。”高齐时重加修葺后最为鼎盛,后毁于战火。偃师寺里碑村南农田中原有露出地面参差不齐的四通造像,即北齐洛阳平等寺遗物,近年来皆移入偃师商城博物馆。四碑分别为:邑主韩永义等造像碑、崔永仙等人造像碑、邑师比丘僧道略等三百人造像碑、冯翔王高润平等寺碑。
韩永义等人造像碑,北齐天统三年(567)立,高300、宽107、厚29厘米。碑首龙纹伏绕,正中有一拱形龛,龛楣饰忍冬纹.龛内为弥勒坐像,头戴冠,身穿袈裟,左右二胁恃菩萨,上披络腋,肩搭巾,下穿长裙。碑阳上部一排六个尖楣拱龛,龛内一佛坐于仰覆莲须弥座上。中部一屋形龛,龛额上饰帷幔,两侧柱下为莲花柱础,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坐于仰覆莲座上,着袒右肩袈裟,圆形背光,二菩萨头戴宝冠,上披络腋,有项饰,下穿紧身短裙,二弟子身披袈裟,左侧题记“释迦牟尼佛,像主齐洪超供养”,右侧“比丘”。下部为造像题记。
铭记之上中间刻一花篮,花篮左右各刻一像主和神王,个人而言最值得注目的是两神王图像,我在宝山大住圣窟的再到曾有提及。
邑师比丘僧道略等三百人造像碑,北齐武平二年(571)立,高275、宽100、厚24厘米。碑首龙纹缠绕,正中为一尖楣拱龛,龛楣为兽纹,龛两侧柱下各有一夜叉承托,龛内一佛二菩萨。碑阳上部并列两屋形龛,龛上垂帐饰以交错花绳和幡带,龛侧圆柱下为仰覆莲柱础,两龛内均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两龛下为长方形龛,龛中部为蹲坐三力士双臂托炉,炉的基部为一缠绕昂首腾飞的龙,炉两旁界格内分别为蹲坐的护法狮,二狮尾部界格分别侍立一飞天。碑阴碑首正中为尖楣拱龛,龛内一佛二菩萨;上部并列两屋形龛,内为释迦和弟子。碑两侧有三至四层龛,龛内均为一佛二菩萨。碑座为龟趺, 碑阳下部为魏碑书体的造像记。
冯翔王高润平等寺碑,武平三年(572)立,高3.15、宽1.16、厚0.26米。
高润,字子泽,北齐神武皇帝(高欢)之第十四子。文襄(澄)、文宣(洋)、孝昭(演)、武成(湛)四帝之弟,位高爵显,《北齐书》有传。
崔永仙等人造像碑,此碑无造像记,依碑身左上侧榜题:“弥勒佛生崔水仙”定名。碑高2.75、宽1.05、厚0.235米。碑首并列二龛,龛楣菩提双树构成弧形,龛内正中为“九龙浴太子”。
碑身上半部刻一尖楣拱龛,碑上正中为一屋形龛,龛中结跏趺坐弥勒像。
以下为其他一些造像碑细部。
北宋大观圣作碑,高324、宽128、厚36厘米,刻于大观元年(1107)。
碑文系宋徽宗赵佶撰并书的“八行取士”诏书。八行即“孝、悌、姻、睦、任、恤、忠、和”。诏书对八行的内容作了界定,并分为上中下三等。又把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所创的“三舍法”同“八行”联系起来,规定了明确的奖惩条例,这就成了完整的一套“八行取士”法,碑文较史书的记载更为详细,是研究宋代选举制度的珍贵资料,不过对于学者以外而言,更吸引人的恐怕还是“天下一人"著名瘦金体。
还有诸多塔幢及石兽雕塑一类的文物,本篇就不一一介绍了。
博物馆很少有游客光顾,我常常徜徉其间,好几次直到闭馆才离开,这里存放着的都是一块块冰冷的石头,石头上刻的,有哗众取宠的歌颂和言不由衷的哀婉,多的是浮华矫情的辞藻,然而,这里更有博大虔诚的信仰、仁爱友善的关慰、可歌可泣的跌宕,或喧哗或委婉,这里有着无数让人唏嘘感怀的故事。
![]() |
偃师二里头出土夏代乳钉纹青铜爵 |
![]() |
偃师二里头出土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
不过这些珍贵文物在当地博物馆中往往以复制品替代,偃师当地博物馆名为商城博物馆,似乎并不以夏代文物为傲,但这里所展示文物绝不局限于偃师商城出土的商代文物,对于我等而言,此间最为重要的是偃师地区所出的古代碑刻。
![]() |
博物馆一隅 |
![]() |
博物馆一隅 |
碑刻墓志极多,兹选取部分,东抄西录各种简介,并以现场照片及相关拓片以作粗略讲说。
![]() |
姚孝经墓志砖 |
东汉“姚孝经墓志砖”,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城关镇北窑村砖厂汉墓,为泥质灰陶制成.正面磨光,四边规整刻立于东汉水平十六年(73)四月二十二日。宽高均四十厘米,厚五厘米,正面阴刻隶书六行,行六到八字不等,共三十八字。其中一字缺偏旁,志砖放置于前室入口处,形状规则,刊刻内容包括年、月、日,墓主姓名,身份等。该志具有墓志和买地券的双重性质,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墓志。志文笔划硬直,疏密不一,随意刻画,质朴无华,多数为阴刻尖底,是研究汉代书法作品的宝贵资料。
![]() |
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 |
东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高154、宽80、厚12厘米。
![]() |
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局部 |
石券所刻之碑石虽经大致整修为长方形,但未经打磨,表面多有坑洼状。石券正面阴刻隶书12行,北212字,宇大小悬殊。券文记述了东汉缑氏县侍廷里左巨等二十五户人家集资六万一千五百钱,买田八十二亩,组织起一个叫“单”的民间团体,轮流担任基层单位“里”的行政职务“父老”,以及对这块土地的使用、管理办法,为研究汉代经济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宝贵资料。
![]() |
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拓片 |
券文文体为我国书法史上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代表之作,其笔法随意性很强,是书者用雕刻工具直接刻在石块上,有极高的书法艺术及学术研究价值。
![]() |
河南梁东安乐肥君致碑 |
东汉“河南梁东安乐肥君致碑”,简称“肥致碑”,高98、宽48、厚9.5厘米。这也算有有名的汉碑了,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史晨碑”也刻于此年)五月。 隶书十九行,满行二十九字,有界格,1991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南蔡庄村。
![]() |
肥君碑局部 |
碑文有记云:“君讳致,字苌华,梁县人也。其少体自然之姿,长有殊俗之操,常隐居养志。君常舍止枣树上,三年不下,与道逍遥。行成名立,声布海内。群士钦仰,来集如云。”肥致三年居住于树上,在修道者看来,有道之人居树上得长生,肥君因此被世人所崇拜,认为是有道之人。碑文突出肥致作为方士的事迹,是研究东汉的道教的重要资料。
![]() |
肥君碑拓片之二 |
![]() |
肥君碑拓片之一 |
![]() |
肥君碑拓片之三 |
此碑碑文记有肥致籍贯、姓名、事迹,所以学者认为其既是墓碑,也有墓志的性质,更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 |
东汉题字黄肠石 |
题字黄肠石,东汉享国196年,12帝,其中汉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质帝刘缵、桓帝刘志之陵墓,皆在偃师,1958年至1966年间,先后有部分陪葬盗掘。此黄肠石仅为大口乡宁村汉桓帝宣陵陪葬大臣墓出土的部分,共20块。
![]() |
东汉题字黄肠石上刻字 |
黄肠石上有字迹粗犷之隶书刻字,是研究东汉皇陵和修建皇陵采石人员的地位和来源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 |
西晋“荀岳墓志” |
西晋“荀岳墓志”, 高75厘米,宽42厘米,厚9厘米,1917年偃师出土。碑正面刻荀岳死葬年月、皇帝赐墓田、墓钱的两次诏书和谒者吊祭之事。碑阴刻荀岳名讳、出生年月和任职情况。左刻子孙历官年岁,右刻夫人刘氏姓名、卒年及附葬事。
![]() |
荀岳墓志拓片之一 |
荀岳墓志记“安措于河南洛阳县之东,陪附晋文帝陵道之右”,为寻觅西晋皇陵所在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志石完好,字迹清朗,其书体似楷似隶,视之如新,书法上承汉魏,下启六朝。
![]() |
荀岳墓志拓片之一 |
博物馆藏有大量佛教造像碑,本篇着重讲说北齐平等寺诸碑。
平等寺初建于北魏,是北魏洛阳东郭城内著名佛寺,《洛阳伽蓝记》记平等寺“在青阳门外二里御道北,所谓孝敬里。”高齐时重加修葺后最为鼎盛,后毁于战火。偃师寺里碑村南农田中原有露出地面参差不齐的四通造像,即北齐洛阳平等寺遗物,近年来皆移入偃师商城博物馆。四碑分别为:邑主韩永义等造像碑、崔永仙等人造像碑、邑师比丘僧道略等三百人造像碑、冯翔王高润平等寺碑。
![]() |
寺里村平等寺诸碑原貌 |
![]() |
平等寺韩永义等人造像碑 |
韩永义等人造像碑,北齐天统三年(567)立,高300、宽107、厚29厘米。碑首龙纹伏绕,正中有一拱形龛,龛楣饰忍冬纹.龛内为弥勒坐像,头戴冠,身穿袈裟,左右二胁恃菩萨,上披络腋,肩搭巾,下穿长裙。碑阳上部一排六个尖楣拱龛,龛内一佛坐于仰覆莲须弥座上。中部一屋形龛,龛额上饰帷幔,两侧柱下为莲花柱础,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坐于仰覆莲座上,着袒右肩袈裟,圆形背光,二菩萨头戴宝冠,上披络腋,有项饰,下穿紧身短裙,二弟子身披袈裟,左侧题记“释迦牟尼佛,像主齐洪超供养”,右侧“比丘”。下部为造像题记。
![]() |
韩永义等人造像碑碑铭部分 |
![]() |
神王刻像 |
铭记之上中间刻一花篮,花篮左右各刻一像主和神王,个人而言最值得注目的是两神王图像,我在宝山大住圣窟的再到曾有提及。
![]() |
平等寺邑师比丘僧道略等三百人造像碑 |
邑师比丘僧道略等三百人造像碑,北齐武平二年(571)立,高275、宽100、厚24厘米。碑首龙纹缠绕,正中为一尖楣拱龛,龛楣为兽纹,龛两侧柱下各有一夜叉承托,龛内一佛二菩萨。碑阳上部并列两屋形龛,龛上垂帐饰以交错花绳和幡带,龛侧圆柱下为仰覆莲柱础,两龛内均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两龛下为长方形龛,龛中部为蹲坐三力士双臂托炉,炉的基部为一缠绕昂首腾飞的龙,炉两旁界格内分别为蹲坐的护法狮,二狮尾部界格分别侍立一飞天。碑阴碑首正中为尖楣拱龛,龛内一佛二菩萨;上部并列两屋形龛,内为释迦和弟子。碑两侧有三至四层龛,龛内均为一佛二菩萨。碑座为龟趺, 碑阳下部为魏碑书体的造像记。
![]() |
平等寺邑师比丘僧道略等三百人造像碑局部之一 |
![]() |
邑师比丘僧道略等三百人造像碑局部之二 |
![]() |
邑师比丘僧道略等三百人造像碑拓片局部 |
![]() |
邑师比丘僧道略等三百人造像碑拓片局部之二 |
冯翔王高润平等寺碑,武平三年(572)立,高3.15、宽1.16、厚0.26米。
![]() |
平等寺冯翔王高润平等寺碑拓片局部 |
高润,字子泽,北齐神武皇帝(高欢)之第十四子。文襄(澄)、文宣(洋)、孝昭(演)、武成(湛)四帝之弟,位高爵显,《北齐书》有传。
![]() |
平等寺崔永仙等人造像碑 |
崔永仙等人造像碑,此碑无造像记,依碑身左上侧榜题:“弥勒佛生崔水仙”定名。碑高2.75、宽1.05、厚0.235米。碑首并列二龛,龛楣菩提双树构成弧形,龛内正中为“九龙浴太子”。
![]() |
崔永仙等人造像碑雕刻局部之一 |
碑身上半部刻一尖楣拱龛,碑上正中为一屋形龛,龛中结跏趺坐弥勒像。
![]() |
崔永仙等人造像碑雕刻局部之二 |
以下为其他一些造像碑细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宋大观圣作碑,高324、宽128、厚36厘米,刻于大观元年(1107)。
![]() |
北宋大观圣作碑 |
碑文系宋徽宗赵佶撰并书的“八行取士”诏书。八行即“孝、悌、姻、睦、任、恤、忠、和”。诏书对八行的内容作了界定,并分为上中下三等。又把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所创的“三舍法”同“八行”联系起来,规定了明确的奖惩条例,这就成了完整的一套“八行取士”法,碑文较史书的记载更为详细,是研究宋代选举制度的珍贵资料,不过对于学者以外而言,更吸引人的恐怕还是“天下一人"著名瘦金体。
![]() |
大观圣作碑拓片局部之一 |
![]() |
大观圣作碑拓片局部之二 |
还有诸多塔幢及石兽雕塑一类的文物,本篇就不一一介绍了。
![]() |
造像塔 |
![]() |
经幢等 |
![]() |
博物馆很少有游客光顾,我常常徜徉其间,好几次直到闭馆才离开,这里存放着的都是一块块冰冷的石头,石头上刻的,有哗众取宠的歌颂和言不由衷的哀婉,多的是浮华矫情的辞藻,然而,这里更有博大虔诚的信仰、仁爱友善的关慰、可歌可泣的跌宕,或喧哗或委婉,这里有着无数让人唏嘘感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