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的文章好坏》精华摘录
(一)三条基础常识建议
自己写得究竟是否足够好呢?
第一条建议就是:多写、多写、多写……
第二个建议是:认真思考所选择品类的受众属性。
这篇文章对读者究竟是否真的有用?
注意,不是“感觉有用”,而是“真的有用”。这么简单的判断依据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 因为一不小心就被那些“感觉你的文章没用”、“感觉那些没用的东西有用”的人所反向塑造,为了关注度或者传播去写那些“感觉有用”可其实却不仅没用甚至有害的东西……
“什么对读者来说最重要?”
我在写说理类文章的时候,总是去认真思考三个要素:
简单 vs. 复杂
已知 vs. 未知
次要 vs. 重要
第三个建议:写作是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表达。
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拥有多少读者。
(二)内容质量判断原则
我自己用两个基本的原则,去判断自己的文章如何:
逻辑严谨
论证精彩
逻辑严谨貌似是基本要求,但真的很难做到。尤其是当我们写出来还要发表的时候 —— 要知道有相当比例的读者不相信自己的逻辑训练是有漏洞的,而这个比例其实非常惊人。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自己做到逻辑严谨的难度远超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在我看来,所谓的逻辑推理,有三个层面:
形式逻辑(Formal Logic)
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
认知偏差纠正(Coginitive Bias Correction)
逻辑差的人脾气大
精彩的例子(证据)是攒出来的,不是找来的。长期且系统地收集整理证据(例子)。
想要“系统”,起码要做到两点:
知道自己要什么?
琢磨手里的东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写并不难,难的是正确思考和系统积累。
(三)关于所谓文采判断
修辞
韵律
修辞有很多种,我只用一种:“类比”
而韵律这东西,其实是小学的时候就学过的,说话写字的时候,多一份打磨就有,不刻意就没有。在我看来,无非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是最容易把握的),韵脚和节奏。
(四)格式化写作的好处
说清楚一个重要的概念。
所谓的聪明,指的就是一个人脑子里拥有足够多的、清楚、正确、必要的概念,并且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了足够多的、清楚、准确、必要的关联。
所谓的进步与成长,无非就是不断习得新的重要的概念与关联,不断更新已有的概念与关联。这个过程不大可能是瞬间完成的,只能靠积累 —— 这是长期的挣扎。
规模化的格式化写作:
大家都想成长,那就一起成长。摆脱孤独感,摆脱外界的打击,相互鼓励,相互分享。大家相互分享自己新习得的概念与关联,分享习得的过程(包括艰辛与喜悦),分享习得之后的感受…… 通过集体的“格式化写作”,记录、分享整个过程。
(五)你为什么非写不可
沟通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出写作的本质性目的:
写作(其实公开演讲也一样),本质上来看,目的是为了产生影响。
吸引的注意力必须大到一定程度才开始真有大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如果居然可以长期吸引大量注意力,那么就更有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貌似简单的选择,多维度最终叠加起来之后,就会形成所谓的“风格”。所以,学别人的表象是没用的,知道自己每次的选择是为了什么很重要 —— 什么最重要?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什么对读者来说最重要?—— 这三者并不一定重合…… 最终,每个人都会形成不一样的风格,有着强烈的个人印迹。
自己写得究竟是否足够好呢?
第一条建议就是:多写、多写、多写……
第二个建议是:认真思考所选择品类的受众属性。
这篇文章对读者究竟是否真的有用?
注意,不是“感觉有用”,而是“真的有用”。这么简单的判断依据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 因为一不小心就被那些“感觉你的文章没用”、“感觉那些没用的东西有用”的人所反向塑造,为了关注度或者传播去写那些“感觉有用”可其实却不仅没用甚至有害的东西……
“什么对读者来说最重要?”
我在写说理类文章的时候,总是去认真思考三个要素:
简单 vs. 复杂
已知 vs. 未知
次要 vs. 重要
第三个建议:写作是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表达。
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拥有多少读者。
(二)内容质量判断原则
我自己用两个基本的原则,去判断自己的文章如何:
逻辑严谨
论证精彩
逻辑严谨貌似是基本要求,但真的很难做到。尤其是当我们写出来还要发表的时候 —— 要知道有相当比例的读者不相信自己的逻辑训练是有漏洞的,而这个比例其实非常惊人。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自己做到逻辑严谨的难度远超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在我看来,所谓的逻辑推理,有三个层面:
形式逻辑(Formal Logic)
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
认知偏差纠正(Coginitive Bias Correction)
逻辑差的人脾气大
精彩的例子(证据)是攒出来的,不是找来的。长期且系统地收集整理证据(例子)。
想要“系统”,起码要做到两点:
知道自己要什么?
琢磨手里的东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写并不难,难的是正确思考和系统积累。
(三)关于所谓文采判断
修辞
韵律
修辞有很多种,我只用一种:“类比”
而韵律这东西,其实是小学的时候就学过的,说话写字的时候,多一份打磨就有,不刻意就没有。在我看来,无非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是最容易把握的),韵脚和节奏。
(四)格式化写作的好处
说清楚一个重要的概念。
所谓的聪明,指的就是一个人脑子里拥有足够多的、清楚、正确、必要的概念,并且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了足够多的、清楚、准确、必要的关联。
所谓的进步与成长,无非就是不断习得新的重要的概念与关联,不断更新已有的概念与关联。这个过程不大可能是瞬间完成的,只能靠积累 —— 这是长期的挣扎。
规模化的格式化写作:
大家都想成长,那就一起成长。摆脱孤独感,摆脱外界的打击,相互鼓励,相互分享。大家相互分享自己新习得的概念与关联,分享习得的过程(包括艰辛与喜悦),分享习得之后的感受…… 通过集体的“格式化写作”,记录、分享整个过程。
(五)你为什么非写不可
沟通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出写作的本质性目的:
写作(其实公开演讲也一样),本质上来看,目的是为了产生影响。
吸引的注意力必须大到一定程度才开始真有大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如果居然可以长期吸引大量注意力,那么就更有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貌似简单的选择,多维度最终叠加起来之后,就会形成所谓的“风格”。所以,学别人的表象是没用的,知道自己每次的选择是为了什么很重要 —— 什么最重要?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什么对读者来说最重要?—— 这三者并不一定重合…… 最终,每个人都会形成不一样的风格,有着强烈的个人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