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日谈》
《十日谈》是去年十月或者十一月的时候开始读的,可现在已经四月份了,三月底读完了这本书。
在这期间我读了大概有四五本书,还不算二十多本杂志。这和我平常的读书习惯截然不同。平常读书总是只要打开一本书,怎么着总要读完了才肯开始读下一本。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读不下去,对,读不下去。
在读书的时候,我经常是怀着某一种说不清的期待去读的。当阅读的感受和自己的期待相冲突,或者阅读的感受远低于期待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读不下去。
这本书真的不好吗?也不是。其实今年再读,读到最后的时候并不这样感觉,因为已经接受了它的文风,理解了他所传递的价值和见识,明白了它在当时社会中的启蒙作用。已经认识到书籍和历史,和社会的关系。有的书籍比如说《十日谈》,或许在现在看来已经不很适时,对于社会的批判价值已不像它刚出世的时候那么刺激人心。但在当时确实是非常有勇气且极具个性的。
这让我开始思考阅读体验和期待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的期待超出阅读体验太多的时候,或者我们早已建立的价值体系和文本传递的价值观念相右的时候,我们不自觉的就会排斥,排斥这种被他人评价很高的东西。轻易地产生一种贬低的情绪。这种情绪会持续一段时间,当情绪过去,理性回归:承认别人的判断一定有道理的时候才会重新审视自己,再次打开书去读。
这个时候,阅读期待也回归理性,不再想着去验证某一种固定的认识,印证作品是否达到评价中的高度,只是敞开心扉去去理解、去重新建立某一种认识。
这个时候才真正的认识到,读书,我们不仅要注重自己的感受,还要注重书本本身的历史意义。而对于那些超出或者低于期待,但仍在自身的价值期待之中的东西应该怀疑、思考、认识和接受。
在这期间我读了大概有四五本书,还不算二十多本杂志。这和我平常的读书习惯截然不同。平常读书总是只要打开一本书,怎么着总要读完了才肯开始读下一本。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读不下去,对,读不下去。
在读书的时候,我经常是怀着某一种说不清的期待去读的。当阅读的感受和自己的期待相冲突,或者阅读的感受远低于期待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读不下去。
这本书真的不好吗?也不是。其实今年再读,读到最后的时候并不这样感觉,因为已经接受了它的文风,理解了他所传递的价值和见识,明白了它在当时社会中的启蒙作用。已经认识到书籍和历史,和社会的关系。有的书籍比如说《十日谈》,或许在现在看来已经不很适时,对于社会的批判价值已不像它刚出世的时候那么刺激人心。但在当时确实是非常有勇气且极具个性的。
这让我开始思考阅读体验和期待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的期待超出阅读体验太多的时候,或者我们早已建立的价值体系和文本传递的价值观念相右的时候,我们不自觉的就会排斥,排斥这种被他人评价很高的东西。轻易地产生一种贬低的情绪。这种情绪会持续一段时间,当情绪过去,理性回归:承认别人的判断一定有道理的时候才会重新审视自己,再次打开书去读。
这个时候,阅读期待也回归理性,不再想着去验证某一种固定的认识,印证作品是否达到评价中的高度,只是敞开心扉去去理解、去重新建立某一种认识。
这个时候才真正的认识到,读书,我们不仅要注重自己的感受,还要注重书本本身的历史意义。而对于那些超出或者低于期待,但仍在自身的价值期待之中的东西应该怀疑、思考、认识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