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愁(Part 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序
Part 1 入世
“祎儿,慢些跑,小心跌倒!”
“二哥,二哥,快来抓我啊。”
“祎儿,你要总是这样,莫要怪我去告诉爹爹。”
“二哥,我知道错了好么,我现在就回去背《孝经》去。”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我的名字叫陈祎,是家中老四,祖上乃书香门第之家,但侍国不恒久,曾祖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乃北齐之博士,食邑周南。后北齐被亡,曾祖可奈,以国之士节为引,殉国而去。
家父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平素,每有证亲礼教之事,乡邻都会叫家父去当礼事。当礼事有一个好处,就是每当证亲之事,免不了宴请宾客。作为证亲礼事,当然可以带人来参见婚宴,宴主也会赠一些稀食予礼事,待谢证亲之恩。
但凡此时,家父每每拒绝。还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好善乐施,陈某在此谢过,但那些礼物请赎陈某不能贪得,陈某先行告退。 ”
幼童之时,皆喜玩食。每当家父出去给人证亲的时候,我们会偷偷的跟在他的后面,即宴席始时,我和三哥便凑到家父身边,宴主逢视此事,都会将一些稀食推予我兄。但此事的后果就是,免不了受家父的一顿毒打以及责骂。
年幼不识愁滋味,总是蹦蹦跳跳,无忧无虑。春放风筝,夏河摸鱼,秋偷果实,东打雪仗。垂髫岁月总是过的太快太急,不知不觉已到幼学之年,在过去的几年里,我跟着父亲学了《诗》《书》《礼》《易》《礼记》《孝经》《论语》《孟子》,等一大批儒家典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过了《诗经》以后,我常常不明白诗中描写的爱、情、喜、乐,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能让先人对此物如痴如醉,或许在有些时候为了体会这些诗中的意境,也会将自己带进去到这个意境中去,可是每每找不到那些感觉。
昨日欢颜映眼中,西风萧瑟晚霞红。恶讯忽如惊雷响,恨将心语寄悲风。噩耗总是在你不经意间降临到这个家,父亲突生重病,不久便长眠于世。四兄弟操办完父亲的丧事以后,慈母因痛彻心扉,也卧床不起。二哥陈素乃大慈大悲之人,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觉得他的心境不适合在留在这个家中,不应该在给这个家添一些负担,遂离家出走。一月有余,去周南净土寺祈求的乡亲带来了消息,说二哥已经在净土寺出家为僧了。寺庙的方丈与祖父有旧,可解吾家之难,可在送一个孩子去救苦吃斋。
三哥是一个恋家的人,更是一个孝顺的人,观母亲此状,不忍离去。又因三兄是除了大哥以外唯一可以干重活的人,每天家里的一些粗活重活,都由大哥和三哥来做。我年幼,无法帮助他们做什么,但心里又干着急,有时不仅帮不了忙,还帮倒忙。少罹穷酷,事到此,便觉不应添乱,或者跟着二哥去周南净土寺找口活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祖父之谊,诚愿助吾,若是不从,实为不忠。
母病卧床,不能效帮,吾若不离,实为不孝。
乡之情意,感激戴德,舍其远之,实为不礼。
二兄为家,甘苦远行,如若弃之,实为不义。
在乡亲的帮助之下,我来到了净土寺,纵离家千万般不舍,但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为了士大夫的忠孝礼义,我还是来到了这间寺庙。来到寺庙以后,第一个见到的不是二兄,乃一个自称景浩法师的人,他的脸上挂着沟壑和淡淡的笑,眼睛像流水一般明亮。他说:“你就是长捷缘断前的小弟吧,从此,你就在这住下吧,你可以选择阪依佛门,也可以以一个俗客寄之,但佛门也有佛门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你就跟着长捷他们在一起早时一起扫院吧,用过早茶以后,你就来我这里,跟我学习《涅槃经》吧。”
外傅之年,势如匆匆。不知不觉,来净土寺已经俩年之余了,在这期间,我长高了不少,除了跟着景法师学习《涅槃经》以外,还跟着长捷师兄学习了《法华经》《维摩经》,此时的我,已经渐渐的把自己带入了一个僧人的角色,我有时会认为自己也是一个佛家弟子。
恰逢大理寺卿郑善果,来寺庙拜佛,见我的样子,以及对佛的忠诚,便破格说服方丈收我入寺,做一个真正的僧人。
方丈赐我法号玄奘,玄奘玄奘,玄即为远即为变换,奘即为壮大、自立。方丈将父亲的遗志以及对我的期盼化为了这个法号,希望我将的路可以走的又深又远,并希望我可以壮大。我谨从师教,在这些佛学的典籍里不断的钻研,并誓终于佛法。次年,我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这一学就是六年之久,在这六年里,是我最安心的六年,没有奔波,没有追跑,有的只是佛法的陪伴。
隋大业十二年,北边太原府留守趁乱起义,遂天下大乱。如此乱世,当有蜀中还算平稳,长遵从方丈之言。便与师兄长捷一起离开了生活了八载的周南远赴蜀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如后世大儒李太白所言,蜀道并不平静。但佛经有曰,苦有三苦,若皆苦苦、坏苦和行苦,行,乃迁流变幻。世间一切皆无常变幻,此乃宇宙之真理也。修佛,要吃的了苦,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若人之言行与事实相违背,便生行苦,总言,婆娑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当一个人把所以的精力都投身入一个事业的时候,就会忘记在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快,有的只是你获得的那种满足感,那种让你觉得一下拥有了全世界的心境。但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有一个短板,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产生贪念,便此,我犯下了佛门之禁,贪欲。每念于此,便心有不忍,但在芸芸众生中,倘若不受戒,难成大佛,遂施具足戒于自身,断贪欲,寻正果。
戒毕,贪已制。是时候该到行走天下,布道好施的时候了。辞别长捷师兄,自由随心,一路便走出了蜀中,一路参访名师,讲经说法,不由自主便来到了相州。辗转反侧,碌碌芸芸,匪不往矣,多年的游行,造就了一个随性的僧人,无欲无求,遇事随安。折道长安,偶遇波颇授法,波颇自天竺而来,历经千难万阻,终来中土。
吾求佛数十载,悟真谛译注不善,致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不同,重理有歧。尤摄论、地论法相各异。或之不解,佛之大忌。欲寻真理,遂愿西行求天竺之佛法。
天竺之地,离东万里,佛之苦修,当应持之。遂于贞观二年,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西行的道路,道阻且长,适逢秦陇霜雹之灾,欲行不忍,但佛之道也,乃芸芸众生求之真理,若以理之不顾,实乃不智。遂舍苦众,执意西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不忍离去,也该离去。只身快马,僧袍一披,膝行秦州,跨凉州,止步于西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序
Part 1 入世
“祎儿,慢些跑,小心跌倒!”
“二哥,二哥,快来抓我啊。”
“祎儿,你要总是这样,莫要怪我去告诉爹爹。”
“二哥,我知道错了好么,我现在就回去背《孝经》去。”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我的名字叫陈祎,是家中老四,祖上乃书香门第之家,但侍国不恒久,曾祖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乃北齐之博士,食邑周南。后北齐被亡,曾祖可奈,以国之士节为引,殉国而去。
家父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平素,每有证亲礼教之事,乡邻都会叫家父去当礼事。当礼事有一个好处,就是每当证亲之事,免不了宴请宾客。作为证亲礼事,当然可以带人来参见婚宴,宴主也会赠一些稀食予礼事,待谢证亲之恩。
但凡此时,家父每每拒绝。还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好善乐施,陈某在此谢过,但那些礼物请赎陈某不能贪得,陈某先行告退。 ”
幼童之时,皆喜玩食。每当家父出去给人证亲的时候,我们会偷偷的跟在他的后面,即宴席始时,我和三哥便凑到家父身边,宴主逢视此事,都会将一些稀食推予我兄。但此事的后果就是,免不了受家父的一顿毒打以及责骂。
年幼不识愁滋味,总是蹦蹦跳跳,无忧无虑。春放风筝,夏河摸鱼,秋偷果实,东打雪仗。垂髫岁月总是过的太快太急,不知不觉已到幼学之年,在过去的几年里,我跟着父亲学了《诗》《书》《礼》《易》《礼记》《孝经》《论语》《孟子》,等一大批儒家典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过了《诗经》以后,我常常不明白诗中描写的爱、情、喜、乐,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能让先人对此物如痴如醉,或许在有些时候为了体会这些诗中的意境,也会将自己带进去到这个意境中去,可是每每找不到那些感觉。
昨日欢颜映眼中,西风萧瑟晚霞红。恶讯忽如惊雷响,恨将心语寄悲风。噩耗总是在你不经意间降临到这个家,父亲突生重病,不久便长眠于世。四兄弟操办完父亲的丧事以后,慈母因痛彻心扉,也卧床不起。二哥陈素乃大慈大悲之人,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觉得他的心境不适合在留在这个家中,不应该在给这个家添一些负担,遂离家出走。一月有余,去周南净土寺祈求的乡亲带来了消息,说二哥已经在净土寺出家为僧了。寺庙的方丈与祖父有旧,可解吾家之难,可在送一个孩子去救苦吃斋。
三哥是一个恋家的人,更是一个孝顺的人,观母亲此状,不忍离去。又因三兄是除了大哥以外唯一可以干重活的人,每天家里的一些粗活重活,都由大哥和三哥来做。我年幼,无法帮助他们做什么,但心里又干着急,有时不仅帮不了忙,还帮倒忙。少罹穷酷,事到此,便觉不应添乱,或者跟着二哥去周南净土寺找口活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祖父之谊,诚愿助吾,若是不从,实为不忠。
母病卧床,不能效帮,吾若不离,实为不孝。
乡之情意,感激戴德,舍其远之,实为不礼。
二兄为家,甘苦远行,如若弃之,实为不义。
在乡亲的帮助之下,我来到了净土寺,纵离家千万般不舍,但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为了士大夫的忠孝礼义,我还是来到了这间寺庙。来到寺庙以后,第一个见到的不是二兄,乃一个自称景浩法师的人,他的脸上挂着沟壑和淡淡的笑,眼睛像流水一般明亮。他说:“你就是长捷缘断前的小弟吧,从此,你就在这住下吧,你可以选择阪依佛门,也可以以一个俗客寄之,但佛门也有佛门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你就跟着长捷他们在一起早时一起扫院吧,用过早茶以后,你就来我这里,跟我学习《涅槃经》吧。”
外傅之年,势如匆匆。不知不觉,来净土寺已经俩年之余了,在这期间,我长高了不少,除了跟着景法师学习《涅槃经》以外,还跟着长捷师兄学习了《法华经》《维摩经》,此时的我,已经渐渐的把自己带入了一个僧人的角色,我有时会认为自己也是一个佛家弟子。
恰逢大理寺卿郑善果,来寺庙拜佛,见我的样子,以及对佛的忠诚,便破格说服方丈收我入寺,做一个真正的僧人。
方丈赐我法号玄奘,玄奘玄奘,玄即为远即为变换,奘即为壮大、自立。方丈将父亲的遗志以及对我的期盼化为了这个法号,希望我将的路可以走的又深又远,并希望我可以壮大。我谨从师教,在这些佛学的典籍里不断的钻研,并誓终于佛法。次年,我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这一学就是六年之久,在这六年里,是我最安心的六年,没有奔波,没有追跑,有的只是佛法的陪伴。
隋大业十二年,北边太原府留守趁乱起义,遂天下大乱。如此乱世,当有蜀中还算平稳,长遵从方丈之言。便与师兄长捷一起离开了生活了八载的周南远赴蜀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如后世大儒李太白所言,蜀道并不平静。但佛经有曰,苦有三苦,若皆苦苦、坏苦和行苦,行,乃迁流变幻。世间一切皆无常变幻,此乃宇宙之真理也。修佛,要吃的了苦,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若人之言行与事实相违背,便生行苦,总言,婆娑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当一个人把所以的精力都投身入一个事业的时候,就会忘记在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快,有的只是你获得的那种满足感,那种让你觉得一下拥有了全世界的心境。但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有一个短板,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产生贪念,便此,我犯下了佛门之禁,贪欲。每念于此,便心有不忍,但在芸芸众生中,倘若不受戒,难成大佛,遂施具足戒于自身,断贪欲,寻正果。
戒毕,贪已制。是时候该到行走天下,布道好施的时候了。辞别长捷师兄,自由随心,一路便走出了蜀中,一路参访名师,讲经说法,不由自主便来到了相州。辗转反侧,碌碌芸芸,匪不往矣,多年的游行,造就了一个随性的僧人,无欲无求,遇事随安。折道长安,偶遇波颇授法,波颇自天竺而来,历经千难万阻,终来中土。
吾求佛数十载,悟真谛译注不善,致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不同,重理有歧。尤摄论、地论法相各异。或之不解,佛之大忌。欲寻真理,遂愿西行求天竺之佛法。
天竺之地,离东万里,佛之苦修,当应持之。遂于贞观二年,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西行的道路,道阻且长,适逢秦陇霜雹之灾,欲行不忍,但佛之道也,乃芸芸众生求之真理,若以理之不顾,实乃不智。遂舍苦众,执意西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不忍离去,也该离去。只身快马,僧袍一披,膝行秦州,跨凉州,止步于西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