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味法兰西-巴黎的法棍
![]() |
Baguettes |
在国内学法语的小姑娘对法国的期待是无穷无尽的。
是不是那里都是型男美女?是不是那里的甜品都香醇浓厚?是不是那里的空气都像电影里拍得那样,白蒙蒙地像充满文艺气息的仙境?
于是迫不及待地爱上了自己想象里的异国。
迫不及待到念完四年大学就心急火燎、义无反顾地飞越重洋。哪里管从未自己生活过,哪里管一比八的汇率,哪里管做外国人究竟是什么体验。
还好,杂食的人类永远可以从各种食物里找到慰藉。
刚到法国孤独、感到格格不入的人呐,请试试法棍吧!
任何一个街区都有至少一间面包作坊,面粉醇熟的香气吸引你,简单的一声baguette不用翻找辞典也能顺利点单,一欧元不会让钱包瘪掉,拿起热腾腾的法棍跟着前面排队的大爷有样学样地夹在腋窝下面,走在路上掰下脆生生的面包头在嘴里喀蹦喀蹦,面团喂饱了胃,融入感喂饱了精神。
下回再试试其它种类的长棍面包,按照自己的喜好推荐给别人,很像老巴黎了,有没有?
————————我是读书笔记的分割线————————————————
唯一一个可以用法棍作为象征的国家,就是法国。
长约70厘米的法棍被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认为是典型的法国制造,而法国人则认为它应是巴黎的象征。
过去,城镇的食品供给大多来自周边的乡村。所以,巴黎的面包很少稀缺,因为周边的La Beauce大平原是它的麦仓。靠着这笔谷物的财富,巴黎圣母院顺利竣工。精美的彩窗就是由市内的商家捐助建成的,而其中的四扇由面包业者出资,足以看出那个时代他们的实力。
面包制作者们把面团揉成球状(boule),面包店(boulangerie)的名称也因此自十五世纪起流传开来。那个年代的大而圆,外皮厚而内芯紧实,并没有盐这种当时颇为昂贵的调味料。
全麦面包,深色而大大的,由多种麦谷之称,因为人们会同时播种不同种类的稻谷,以保证会收获能抵得过灾害的品种。
特别穷困的人们,无力购买这种乡村面包,会买一种“小圆饼”(意味着两次烘烤),即前一天的面包,经过再次烘焙,干燥便于储存。
除去麸皮制作白面包的方法直到太阳王时代才被发现,因为路易十四极爱白面包。人们在酵母中加入啤酒花。只有城市中才售卖白面包,因为贵族们的胃口太娇贵只爱它。
1787年政府提高谷物价格的决定、下一年的歉收、严酷的冬天都是法国大革命开启的促进因素。
18世纪才出现第一批长而窄的面包,将外皮与面芯的比例调整,增多了松脆的外皮,立刻受到了巴黎人喜爱。由于加入了酵母,法棍拥有了一层金黄的脆皮和富有空气感的结构。随着法棍的大受欢迎,和面机在面包匠人中推广,大大方便了他们的工作。……在外省,直到20世纪,法棍才流行起来。
最好的法棍应该外面金黄酥脆,表皮有浅而脆的小划痕。内里,面芯是奶油色的,并非纯白,有弹性,布满小孔,并且有些许奶和杏仁的香气。
今天的法国拥有三万三千家面包坊,每年出产320万吨面包。
但如今的法国人每天摄入的面包为人均150克,这个数字在19世纪是900克。
贵贱的标准也改变了。全麦面包被认为是最健康的。经常食用它的人大多生活优渥,而其他人则倾向选择精面粉制作的工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