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良知与圣灵
人究竟是什么?有没有超乎血气的存在呢?
有一派认为是没有的,在彼看来,人纯乎是血气的,“超乎”血气的只是由之而产生的“意识”或“精神”,所以不能算作“超乎”。
另一派则认为人是超乎血气的,“天人合一”不仅是在物质上,更有属灵的层面。
在朱子称为“天理”,至善的太极进入到人的生命中,规定出仁、义、礼、智等属乎人的原则。然而天理之说倾向于被动、静止、机械。故朱子又言道心,道心者即是天理主宰之心。天理本是主宰。而后儒释为条理、文理,遂使其逐渐失去主宰之义,纯粹成为肉体之附庸。
阳明揭示良知,良知何尝不是天理?然而一个“知”字,便有动之意,遂能激发人之内在情感与精神,自不至于外逐天理,而使内心虚无。良知之说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天理向肉体堕落。天理主乎思,而良知主乎情,情顺乎自然。然而,良知之情又毕竟是属乎人心,则易杂乎欲。
西人“圣灵”,与天理、良知无不同,却别有味道,其神圣性超过“良知”,而主动又超过“天理”。阳明曾赞良知说一个“灵明”,已与圣灵之说极为近似,因为这灵明本是来自神圣的天理。天理者,从生化讲为太极,从主宰说即上帝。上帝之说自秦汉以来久经变乱,已成为一种偶像,无神圣可言,徒具迷信色彩。故宋儒建天理、良知之说,实为重建一种敬畏、重建一种信仰。
有一派认为是没有的,在彼看来,人纯乎是血气的,“超乎”血气的只是由之而产生的“意识”或“精神”,所以不能算作“超乎”。
另一派则认为人是超乎血气的,“天人合一”不仅是在物质上,更有属灵的层面。
在朱子称为“天理”,至善的太极进入到人的生命中,规定出仁、义、礼、智等属乎人的原则。然而天理之说倾向于被动、静止、机械。故朱子又言道心,道心者即是天理主宰之心。天理本是主宰。而后儒释为条理、文理,遂使其逐渐失去主宰之义,纯粹成为肉体之附庸。
阳明揭示良知,良知何尝不是天理?然而一个“知”字,便有动之意,遂能激发人之内在情感与精神,自不至于外逐天理,而使内心虚无。良知之说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天理向肉体堕落。天理主乎思,而良知主乎情,情顺乎自然。然而,良知之情又毕竟是属乎人心,则易杂乎欲。
西人“圣灵”,与天理、良知无不同,却别有味道,其神圣性超过“良知”,而主动又超过“天理”。阳明曾赞良知说一个“灵明”,已与圣灵之说极为近似,因为这灵明本是来自神圣的天理。天理者,从生化讲为太极,从主宰说即上帝。上帝之说自秦汉以来久经变乱,已成为一种偶像,无神圣可言,徒具迷信色彩。故宋儒建天理、良知之说,实为重建一种敬畏、重建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