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告白》书评
文/项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想大多数读者都会与我一样是在被这本书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吸引之下,而有迫不及待想阅读这本书的强烈欲望,这简短的一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全书的主题,画龙点睛。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如同封面所介绍,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
《无声的告白》是伍绮诗的处女作,一经出版之后便引起很大的轰动,可以借用小说中第一句话来评价,“伍绮诗火了,可她还不知道。”
小说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为开头,直接揭示了故事的结局而设下悬念,从此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使之在这条线索的牵引下自觉期待地走入整个故事中。小说主要分为两个故事脉络,一个讲述的是母亲玛丽琳的人生,另一个故事则是以女儿莉迪亚为主角发展下去,两个故事互相交错描写,从而更加深刻地突出玛丽琳对女儿前途之期望大,寄予厚重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玛丽琳对女儿的爱无非是一种枷锁与自私的束缚。玛丽琳从小便怀有远大梦想,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医师,她一直在追求与众不同,因为她如此不甘心让自己的人生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渺小失败。直到她遇到了詹姆斯,一个因自己是东方人与众不同而自卑的人。她爱他的与众不同,为了他她选择了平凡的生活,然而她体内那种对梦想炽热般追求的火光却从未彻底熄灭。为了年轻时的梦,她甚至曾选择离家出走实现自己未了的梦。然而,她却不知道,这已给年幼的莉迪亚心理上造成了深深的无形创伤。莉迪亚过于成熟的心智,注定会酿出了她的悲剧。她曾暗自许诺过,只要母亲可以回来,她愿意做任何事。所以当母亲回来后,她做的所有事只不过是为了履行承诺罢了。同时,她清楚地知道,父母把未完成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她的身上,她不想让她们失望。读此书时,我对莉迪亚的遭遇深感同情,可怜的莉迪亚肩负着全家人的责任与希望。然而,她的心里是孤独痛苦的,无人理解。这本书更揭示出一个现象,那就是望子成龙是全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有些父母甚至以爱的旗号自私地操控着儿女的人生,企图把自己未完的梦想寄予在孩子身上。
这本书对每个人物形象的描写都极具鲜明与生动,情节亦显真实,富有感染力。莉迪亚的哥哥内斯是最了解莉迪亚的人,他对莉迪亚的遭遇感到同情,甚至对莉迪亚最后死去心怀愧疚之情。汉娜是莉迪亚的妹妹,这个在整个家庭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人,却是最了解事情真相的人,她喜欢藏在桌子下面的角落里洞察一切。詹姆斯的一生总是努力地在想与人合群,不善与人交际,所以他总是希望女儿多交朋友,每次走到楼梯口看到莉迪亚对着电话讲话,就会很满意地微笑。玛丽琳是那个一手把莉迪亚推向深渊的那个人,她太爱莉迪亚,因为在她心中莉迪亚就是她的另一个自己,是她梦想的延续。杰克,是小说中活着最轻松的一个人了,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惧怕面对自己的感情,默默地在心中守护着一个密秘。各个形象鲜明突出,充满活力。
莉迪亚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父母的期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甚至忽略了内斯和汉娜。当有一天这个中心点倒下了,那么这个看似和睦幸福的家庭必定会分崩离西。母亲希望她与众不同,父亲希望她要努力合群,多去结交朋友,实则,莉迪亚的身上也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冲突与矛盾。这种矛盾使孩子困惑与无所适从,内心也更加孤独。多年来,莉迪亚忍受了太多,唯一能给她心里安慰的是他的哥哥内斯,每当她要沉下去时,他都会拉她一把。然而,所有的一切都在内斯要去哈佛读大学要离开那一刻土崩瓦解,于她来说从此将剩下她独自一人背负起这个家庭的重担,从此以后没有人再去给予她那温心的安慰,她是孤独的。她最后以死的方式摆脱他人对她的期待,我想这个结果也未尝不好,至少她解脱了。
即使知道莉迪亚是父母的最爱,内斯和贝娜也并没有要提出什么要求,他们也同样爱莉迪亚,对于父母对莉迪亚的好一切都默默地放在眼里罢了。包括莉迪亚不想让父母失望而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与期望在内,这些行为都突出表现出了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善良与单纯,侧面写出了大人们的自私与急功近利。
这部小说批判了大人们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无知与冷漠,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自私自利,孩子们内心的善良以及对父母浓浓的爱意。然而,幸好这本书的结局并不是那么坏,莉迪亚的死去其实也意味着一个觉醒,大人们对教育子女的深刻反省。最后这个家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本书的题目“无声的告白”也是暗指玛丽琳与詹姆斯的和好如初。
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感到强烈的震憾,这里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反映了千千万万个与之相似家庭的悲剧。愿读到此书的人都会与此产生共鸣,并从此为之而做出深刻的反省。
2016-4-1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想大多数读者都会与我一样是在被这本书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吸引之下,而有迫不及待想阅读这本书的强烈欲望,这简短的一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全书的主题,画龙点睛。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如同封面所介绍,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
《无声的告白》是伍绮诗的处女作,一经出版之后便引起很大的轰动,可以借用小说中第一句话来评价,“伍绮诗火了,可她还不知道。”
小说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为开头,直接揭示了故事的结局而设下悬念,从此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使之在这条线索的牵引下自觉期待地走入整个故事中。小说主要分为两个故事脉络,一个讲述的是母亲玛丽琳的人生,另一个故事则是以女儿莉迪亚为主角发展下去,两个故事互相交错描写,从而更加深刻地突出玛丽琳对女儿前途之期望大,寄予厚重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玛丽琳对女儿的爱无非是一种枷锁与自私的束缚。玛丽琳从小便怀有远大梦想,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医师,她一直在追求与众不同,因为她如此不甘心让自己的人生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渺小失败。直到她遇到了詹姆斯,一个因自己是东方人与众不同而自卑的人。她爱他的与众不同,为了他她选择了平凡的生活,然而她体内那种对梦想炽热般追求的火光却从未彻底熄灭。为了年轻时的梦,她甚至曾选择离家出走实现自己未了的梦。然而,她却不知道,这已给年幼的莉迪亚心理上造成了深深的无形创伤。莉迪亚过于成熟的心智,注定会酿出了她的悲剧。她曾暗自许诺过,只要母亲可以回来,她愿意做任何事。所以当母亲回来后,她做的所有事只不过是为了履行承诺罢了。同时,她清楚地知道,父母把未完成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她的身上,她不想让她们失望。读此书时,我对莉迪亚的遭遇深感同情,可怜的莉迪亚肩负着全家人的责任与希望。然而,她的心里是孤独痛苦的,无人理解。这本书更揭示出一个现象,那就是望子成龙是全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有些父母甚至以爱的旗号自私地操控着儿女的人生,企图把自己未完的梦想寄予在孩子身上。
这本书对每个人物形象的描写都极具鲜明与生动,情节亦显真实,富有感染力。莉迪亚的哥哥内斯是最了解莉迪亚的人,他对莉迪亚的遭遇感到同情,甚至对莉迪亚最后死去心怀愧疚之情。汉娜是莉迪亚的妹妹,这个在整个家庭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人,却是最了解事情真相的人,她喜欢藏在桌子下面的角落里洞察一切。詹姆斯的一生总是努力地在想与人合群,不善与人交际,所以他总是希望女儿多交朋友,每次走到楼梯口看到莉迪亚对着电话讲话,就会很满意地微笑。玛丽琳是那个一手把莉迪亚推向深渊的那个人,她太爱莉迪亚,因为在她心中莉迪亚就是她的另一个自己,是她梦想的延续。杰克,是小说中活着最轻松的一个人了,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惧怕面对自己的感情,默默地在心中守护着一个密秘。各个形象鲜明突出,充满活力。
莉迪亚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父母的期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甚至忽略了内斯和汉娜。当有一天这个中心点倒下了,那么这个看似和睦幸福的家庭必定会分崩离西。母亲希望她与众不同,父亲希望她要努力合群,多去结交朋友,实则,莉迪亚的身上也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冲突与矛盾。这种矛盾使孩子困惑与无所适从,内心也更加孤独。多年来,莉迪亚忍受了太多,唯一能给她心里安慰的是他的哥哥内斯,每当她要沉下去时,他都会拉她一把。然而,所有的一切都在内斯要去哈佛读大学要离开那一刻土崩瓦解,于她来说从此将剩下她独自一人背负起这个家庭的重担,从此以后没有人再去给予她那温心的安慰,她是孤独的。她最后以死的方式摆脱他人对她的期待,我想这个结果也未尝不好,至少她解脱了。
即使知道莉迪亚是父母的最爱,内斯和贝娜也并没有要提出什么要求,他们也同样爱莉迪亚,对于父母对莉迪亚的好一切都默默地放在眼里罢了。包括莉迪亚不想让父母失望而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与期望在内,这些行为都突出表现出了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善良与单纯,侧面写出了大人们的自私与急功近利。
这部小说批判了大人们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无知与冷漠,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自私自利,孩子们内心的善良以及对父母浓浓的爱意。然而,幸好这本书的结局并不是那么坏,莉迪亚的死去其实也意味着一个觉醒,大人们对教育子女的深刻反省。最后这个家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本书的题目“无声的告白”也是暗指玛丽琳与詹姆斯的和好如初。
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感到强烈的震憾,这里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反映了千千万万个与之相似家庭的悲剧。愿读到此书的人都会与此产生共鸣,并从此为之而做出深刻的反省。
2016-4-1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