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梅昆曲讲习之《叫画》
石小梅完全可以去演小品,太搞笑了她,而且完全是冷幽默。她天生就是演员的资质,酷爱模仿。昨天模仿了半身不遂的沈老师走台步,今天又模仿各式各样错误的戏曲程式表演……把拉云手做的像广播体操一样,让我们度过了欢乐的一下午。石小梅太有爱了。
今天讲的比较零碎,张弘想起讲啥就讲啥。石小梅基本没讲。所以不好整块儿的记录,就大概写一下。
张弘:《叫画》实际上就是“画会”,前面是“梦会”后面是“画会”,小生情感要“真”,杜丽娘才能幽媾还魂。柳梦梅实际上也在寻梦,一个是寻临安赶考之梦,一个是寻去春曾得一梦的梦。不光游园是对应的,寻梦其实也是对应的。柳梦梅第一次见到漂亮女子画像,要稍微带点儿害羞的意思。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一定要带出来,“有”和“没有”区别是很大的。不能一捡到画就开始热!因为他刚一捡到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以为是什么观音佛像,很疑惑,后面到他看到那个画中女子和他的梦中女子是一个人,柳梦梅才开始兴奋。直到最后到《幽媾》的时候,梦中之人、画中之人和眼前的人,三位重合一体,柳梦梅才完完全全的放心确认,这时候柳梦梅才可以完全放开!《拾叫》是独角戏,为什么很多演员演独角戏,后面会越来越洒,因为他怕观众坐不下去走掉!演员在台上会不自觉的越来越热。【集贤宾】现在一般演出都删去的,小梅和沈先生学过,早些时候也演过全的,大概50分钟。后来陆续有一些教授啊曲家啊给我们意见,说太长,能不能删去。于是删掉【集贤宾】,就是现在的版本,《拾叫》控制在35分钟左右。但现在时代不同了,观众审美不同了。原来看昆曲的都是老年人,现在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坐的住!不怕长!很多昆曲作品和演出删改,都是根据情节来,跟情节无关的,就都删掉不演。其实昆曲不是依靠情节的!是靠韵味和情致。比如柳梦梅写诗前的一系列表演,磨墨、拿笔、掭笔、写、盖章,这都是昆曲特有的很细腻的程式,是很有趣味的。观众不会因为看不下去这些程式而起身离开!戏曲的程式不是为戏曲内容服务的!程式是可以作为一种表演单独欣赏的,就好比书法难道非要写一句才能欣赏?其实一个字,甚至一个笔画,都是可以欣赏的,有韵味的!现在的作品大多有局限性,原因很复杂,比如要改一句唱,又得汇报领导又得和乐队商量全部排练重来,太难了,于是就这样演了下去。但这个问题,是我们以后编改时候,特别要注意的,特别要符合传统戏曲的表演规律和当下观众的审美趋势。
石小梅:
“我演之前要说明一下哦!这个桌子有点儿小,实际舞台上要大一些宽一些的。桌子后面有椅子,因为要在椅子上有些动作。今天没放是因为场地太小了,放了我没地方做动作了。这个画儿,舞台演出是应该挂在小帐幔上的!不是挂在这个屏风上,是因为实在没地方挂嘛……这些都是我对这个戏的一些说明,为啥我要说清楚呢,是因为现在网络太厉害了!万一没说清楚,有人在网上说石小梅演叫画没椅子,沈老师在地下也不饶我的啊!!!所以各位,请多包涵!!!”(拱手ing)
“你们看我演叫画哦,我实际上低头看的点不是在画上,是桌子前方一些。因为我要是看画就低头特别厉害,你们观众就看不到我的脸了!就光看到我的帽子了。所要看前方一点……啧啧,这有个美人啊……实际上你看的是一块——砖头!你要想象砖头上画了一个美女……然后我转到桌子侧面,哎!你看我的眼神,我就不能还看砖头了!那就傻了,要转回到画上……”(边说边做,底下都笑摊了)
拍曲子,石小梅很陶醉,示范如何用手点板眼,口中念念有词:
“板、豆眼、中眼、末眼…板、豆眼、中眼、末眼…”
底下我们嘀咕:豆眼是个啥。。。
张弘在后面大喊:“是头眼!!!”
石小梅:“啊!是头眼,我的普通话哟……”(捂脸ing)
感想总结:
石小梅话不多,却是个很风趣的人。张弘话很多,人很谦和温文尔雅。如果没有张弘,我想就没有石小梅的今天的艺术成就。张弘作为编剧是难得的懂戏、爱戏之人,他更懂石小梅,他甚至比石小梅自己还懂她。他在昆剧剧作和表演上有自己一些很是一针见血的见解。石小梅学了一出戏,回来先演给张弘看。张弘写了新本子,也先给石小梅看。两人互相商讨。文学和表演上分别专长之间的互补,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这是石小梅艺术上成功的前提。《拾叫》作为一出昆剧小生经常上演的经典剧目,石小梅的版本在曲目选择、表演风格等都十分异于他人。张弘无疑是幕后最重要的那个人。我靠原来嫁个好老公是十分重要滴啊!!!
今天讲的比较零碎,张弘想起讲啥就讲啥。石小梅基本没讲。所以不好整块儿的记录,就大概写一下。
张弘:《叫画》实际上就是“画会”,前面是“梦会”后面是“画会”,小生情感要“真”,杜丽娘才能幽媾还魂。柳梦梅实际上也在寻梦,一个是寻临安赶考之梦,一个是寻去春曾得一梦的梦。不光游园是对应的,寻梦其实也是对应的。柳梦梅第一次见到漂亮女子画像,要稍微带点儿害羞的意思。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一定要带出来,“有”和“没有”区别是很大的。不能一捡到画就开始热!因为他刚一捡到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以为是什么观音佛像,很疑惑,后面到他看到那个画中女子和他的梦中女子是一个人,柳梦梅才开始兴奋。直到最后到《幽媾》的时候,梦中之人、画中之人和眼前的人,三位重合一体,柳梦梅才完完全全的放心确认,这时候柳梦梅才可以完全放开!《拾叫》是独角戏,为什么很多演员演独角戏,后面会越来越洒,因为他怕观众坐不下去走掉!演员在台上会不自觉的越来越热。【集贤宾】现在一般演出都删去的,小梅和沈先生学过,早些时候也演过全的,大概50分钟。后来陆续有一些教授啊曲家啊给我们意见,说太长,能不能删去。于是删掉【集贤宾】,就是现在的版本,《拾叫》控制在35分钟左右。但现在时代不同了,观众审美不同了。原来看昆曲的都是老年人,现在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坐的住!不怕长!很多昆曲作品和演出删改,都是根据情节来,跟情节无关的,就都删掉不演。其实昆曲不是依靠情节的!是靠韵味和情致。比如柳梦梅写诗前的一系列表演,磨墨、拿笔、掭笔、写、盖章,这都是昆曲特有的很细腻的程式,是很有趣味的。观众不会因为看不下去这些程式而起身离开!戏曲的程式不是为戏曲内容服务的!程式是可以作为一种表演单独欣赏的,就好比书法难道非要写一句才能欣赏?其实一个字,甚至一个笔画,都是可以欣赏的,有韵味的!现在的作品大多有局限性,原因很复杂,比如要改一句唱,又得汇报领导又得和乐队商量全部排练重来,太难了,于是就这样演了下去。但这个问题,是我们以后编改时候,特别要注意的,特别要符合传统戏曲的表演规律和当下观众的审美趋势。
石小梅:
“我演之前要说明一下哦!这个桌子有点儿小,实际舞台上要大一些宽一些的。桌子后面有椅子,因为要在椅子上有些动作。今天没放是因为场地太小了,放了我没地方做动作了。这个画儿,舞台演出是应该挂在小帐幔上的!不是挂在这个屏风上,是因为实在没地方挂嘛……这些都是我对这个戏的一些说明,为啥我要说清楚呢,是因为现在网络太厉害了!万一没说清楚,有人在网上说石小梅演叫画没椅子,沈老师在地下也不饶我的啊!!!所以各位,请多包涵!!!”(拱手ing)
“你们看我演叫画哦,我实际上低头看的点不是在画上,是桌子前方一些。因为我要是看画就低头特别厉害,你们观众就看不到我的脸了!就光看到我的帽子了。所要看前方一点……啧啧,这有个美人啊……实际上你看的是一块——砖头!你要想象砖头上画了一个美女……然后我转到桌子侧面,哎!你看我的眼神,我就不能还看砖头了!那就傻了,要转回到画上……”(边说边做,底下都笑摊了)
拍曲子,石小梅很陶醉,示范如何用手点板眼,口中念念有词:
“板、豆眼、中眼、末眼…板、豆眼、中眼、末眼…”
底下我们嘀咕:豆眼是个啥。。。
张弘在后面大喊:“是头眼!!!”
石小梅:“啊!是头眼,我的普通话哟……”(捂脸ing)
![]() |
石小梅用的道具,上文中所提到的白描画儿。 |
![]() |
夫妻照。左石小梅,右编剧张弘。 |
![]() |
石小梅示范《叫画》1 |
![]() |
石小梅示范《叫画》2 |
![]() |
石小梅示范《叫画》3 |
![]() |
石小梅示范《叫画》4 |
![]() |
“我们那时候拍曲都不让用简谱的哦,都用工尺谱。” |
![]() |
石小梅示范拍曲【颜子乐】,自我陶醉中 |
感想总结:
石小梅话不多,却是个很风趣的人。张弘话很多,人很谦和温文尔雅。如果没有张弘,我想就没有石小梅的今天的艺术成就。张弘作为编剧是难得的懂戏、爱戏之人,他更懂石小梅,他甚至比石小梅自己还懂她。他在昆剧剧作和表演上有自己一些很是一针见血的见解。石小梅学了一出戏,回来先演给张弘看。张弘写了新本子,也先给石小梅看。两人互相商讨。文学和表演上分别专长之间的互补,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这是石小梅艺术上成功的前提。《拾叫》作为一出昆剧小生经常上演的经典剧目,石小梅的版本在曲目选择、表演风格等都十分异于他人。张弘无疑是幕后最重要的那个人。我靠原来嫁个好老公是十分重要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