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一个结
前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脑子突然一发热,灵光闪现一般的,想通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自己的问题。于是平静又不免感慨的发出了一条微信:“我现在有点后悔没出国念书了。”
有些难以启齿的是,出国这个问题或多或少算是我的一个心结。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傻。但是不可否认,一再逃避也好,我还是在无形中给自己制造出了这个坎儿,并且没有勇气认真的跨过去。由于从中学开始一直处在语言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开放”和“国际化”的环境,所谓出国深造的概念很早就在我这里具备了实感。初中时一些同学参加美国暑期的home stay项目,回来后兴致冲冲给我描绘的美国,最后只剩下一句“我的房东太太早上做了一篮子巧克力当午餐”,成为存留在我脑海里的第一个有关国外生活的印记。如果说高中看见身边同学抱着SAT习题书成天泡图书馆还算是个例,到了大学,几乎所有中学母校的同学都毫不掩饰的对国外心生向往,微信群里约着一起考语言交申请,线下聚餐只有我一个人不明白“describe the city you live in”的梗。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感到有些困惑、困扰,以及难堪。
第一个冲撞自己的问题是,“我为什么没那么想出国”?没错,直观的说,我就是没那么想出国。不管别人怎么描绘也没觉得国外有多大的吸引力。当然,我知道不是所有最后选择出国读书的人都是觉得国外有多么的好。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纠结、迷茫、利弊衡量。但做出这个选择,必然也看到了更多闪光的地方吧。只是在我这里,大概是我看到的闪光点没那么有说服力。很长一段时间,我辗转分析的结论是,我懒,不进取,安于现状,并且现实。描述的是很准确。然而只是这样吗?我为什么不甘心于这个答案?如果我就这样想明白了,为什么在面对准备出国的好友时会下意识的想把头别过去,避免直接谈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想、而又不想了解他们在国外的生活?为什么和男朋友谈到出国的话题总能演变成小吵大闹?甚至,我时不时会产生一种被至亲挚友们抛弃了的(可笑的)感觉。一方面,因为好友远在国外难以相见而感到非常不舍,继而害怕往后的岁月里双方变得没有共同话题,甚至最后三观不合(当然这样想有些夸张了);另一方面,我就是单纯的想不通,究竟是什么让你们都选择了远赴异乡?
现在终于想明白了。就是突然的,找到了能说服自己的答案。可能这是我来以色列交换最大的bonus。其实选择短期交换,除了换个环境和想着找工作之前出来浪一把,另一部分也是希望体验异国的学习、生活,看看到底能是个什么样子,我又能做成什么样。以色列的文化与社会氛围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给了我很大的刺激。但更为重要和珍贵的是从所遇之人身上不断的再发现和再学习。机缘巧合的,我在课堂上认识了一群同为亚洲交换生的朋友。课后交谈天南地北,中英混杂,有时话题竟然绕不出中国与港台及周边国家之关系,让我这个唯一在大陆读书的人常常应付不来。于是群聊名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中华四小龙”,然后扩展到七小龙、八小龙。在海聊的过程中,我在心底暗自惊讶,原来同属一个中华文化圈的影响,操持着同一种语言,我们的人生经历和价值信仰竟然能如此的“和而不同”。我免不了将自己与他们反复比对,有时会沮丧的感到自卑——他们英语流利,见识广,行动力强,即便只来了以色列几个月,对犹太文化、语言及习俗的了解和把握也远比我深刻。有意思的是,这不是一种打击意志的负面感觉,而是一种五味杂陈的、恍然大悟的、甚至夹杂着一些庆幸的领悟。不痛,但很透彻。世界这么小却可以这么大,生活不只一种可能,而我需要积极磨炼的真的还有很多。
所以还是要出来看看呀,我有一天这么想。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投入一段不长不短的时光,身体和心灵上总会发生一些不大不小的改变。这应该是好事。在国内的时候,这个简单的道理被灌输了无数次却从来进不到心里去。现在终于迈出国门了一步(虽然还没有冲出亚洲……),突然间似乎变成了我最大的感悟。的确讽刺和打脸,但值得。终于,“多元”和“可能性”不再是停留在日志里一句符咒一般的坚持,而是不知不觉的内化在了日复一日的文化冲击里,不断被挑战的价值观里,不停被扩展的眼界和心境里,以及与孤独的自我搏斗里。在以国的生活过去四分之一的时候突然有了这些切实的感想,像是泉水总算凿穿石洞流淌了出来,我想是给未来许下了一个好的开始。但愿如此。
有些难以启齿的是,出国这个问题或多或少算是我的一个心结。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傻。但是不可否认,一再逃避也好,我还是在无形中给自己制造出了这个坎儿,并且没有勇气认真的跨过去。由于从中学开始一直处在语言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开放”和“国际化”的环境,所谓出国深造的概念很早就在我这里具备了实感。初中时一些同学参加美国暑期的home stay项目,回来后兴致冲冲给我描绘的美国,最后只剩下一句“我的房东太太早上做了一篮子巧克力当午餐”,成为存留在我脑海里的第一个有关国外生活的印记。如果说高中看见身边同学抱着SAT习题书成天泡图书馆还算是个例,到了大学,几乎所有中学母校的同学都毫不掩饰的对国外心生向往,微信群里约着一起考语言交申请,线下聚餐只有我一个人不明白“describe the city you live in”的梗。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感到有些困惑、困扰,以及难堪。
第一个冲撞自己的问题是,“我为什么没那么想出国”?没错,直观的说,我就是没那么想出国。不管别人怎么描绘也没觉得国外有多大的吸引力。当然,我知道不是所有最后选择出国读书的人都是觉得国外有多么的好。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纠结、迷茫、利弊衡量。但做出这个选择,必然也看到了更多闪光的地方吧。只是在我这里,大概是我看到的闪光点没那么有说服力。很长一段时间,我辗转分析的结论是,我懒,不进取,安于现状,并且现实。描述的是很准确。然而只是这样吗?我为什么不甘心于这个答案?如果我就这样想明白了,为什么在面对准备出国的好友时会下意识的想把头别过去,避免直接谈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想、而又不想了解他们在国外的生活?为什么和男朋友谈到出国的话题总能演变成小吵大闹?甚至,我时不时会产生一种被至亲挚友们抛弃了的(可笑的)感觉。一方面,因为好友远在国外难以相见而感到非常不舍,继而害怕往后的岁月里双方变得没有共同话题,甚至最后三观不合(当然这样想有些夸张了);另一方面,我就是单纯的想不通,究竟是什么让你们都选择了远赴异乡?
现在终于想明白了。就是突然的,找到了能说服自己的答案。可能这是我来以色列交换最大的bonus。其实选择短期交换,除了换个环境和想着找工作之前出来浪一把,另一部分也是希望体验异国的学习、生活,看看到底能是个什么样子,我又能做成什么样。以色列的文化与社会氛围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给了我很大的刺激。但更为重要和珍贵的是从所遇之人身上不断的再发现和再学习。机缘巧合的,我在课堂上认识了一群同为亚洲交换生的朋友。课后交谈天南地北,中英混杂,有时话题竟然绕不出中国与港台及周边国家之关系,让我这个唯一在大陆读书的人常常应付不来。于是群聊名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中华四小龙”,然后扩展到七小龙、八小龙。在海聊的过程中,我在心底暗自惊讶,原来同属一个中华文化圈的影响,操持着同一种语言,我们的人生经历和价值信仰竟然能如此的“和而不同”。我免不了将自己与他们反复比对,有时会沮丧的感到自卑——他们英语流利,见识广,行动力强,即便只来了以色列几个月,对犹太文化、语言及习俗的了解和把握也远比我深刻。有意思的是,这不是一种打击意志的负面感觉,而是一种五味杂陈的、恍然大悟的、甚至夹杂着一些庆幸的领悟。不痛,但很透彻。世界这么小却可以这么大,生活不只一种可能,而我需要积极磨炼的真的还有很多。
所以还是要出来看看呀,我有一天这么想。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投入一段不长不短的时光,身体和心灵上总会发生一些不大不小的改变。这应该是好事。在国内的时候,这个简单的道理被灌输了无数次却从来进不到心里去。现在终于迈出国门了一步(虽然还没有冲出亚洲……),突然间似乎变成了我最大的感悟。的确讽刺和打脸,但值得。终于,“多元”和“可能性”不再是停留在日志里一句符咒一般的坚持,而是不知不觉的内化在了日复一日的文化冲击里,不断被挑战的价值观里,不停被扩展的眼界和心境里,以及与孤独的自我搏斗里。在以国的生活过去四分之一的时候突然有了这些切实的感想,像是泉水总算凿穿石洞流淌了出来,我想是给未来许下了一个好的开始。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