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书:古典学
古典学第一期的中心在亚历山大城,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希腊经典体系,大学者很多,Zenodotus, Eratosthenes, Aristophanes of Byzantium,Aristarchus。第二期的中心在罗马,在西方文化濒临灭绝之际,Bothius、Cassiodorus、St Benedict保存拉丁古籍,居功至伟。第三期为中世纪,拜占庭保存了亚历山大城传下来的希腊典籍。第四期是波澜壮阔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接下来是现代时期,首先是法国时代,十八世纪是英国和荷兰的时代,代表人物为Bentley。十九世纪Wolf开创了德国时代,此后著名的学者如过江之鲫。 中世纪西方的主流是基督教文化,古典文明的吉光片羽通过一些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保留了下来,当时影响最大的是Boethius、Martianus Capella、Cassiodorus等人的作品,他们的著作在中世纪普及了所谓的七艺。拉丁作家如西塞罗、塞内卡等有部分作品保留了下来,而蛮族对于希腊文几乎是一窍不通。 十二世纪以前,惟一流传的柏拉图对话录是《蒂迈欧》的拉丁译文和评注,译者(Chalcidius)只译出了三分之二的部分,因为其注释广采希腊诸哲,当时把它当作希腊哲学史来读。此外要了解柏拉图,就得通过西塞罗、奥古斯丁、Macrobius、Boethius等人作品中的引文,以及Apuleius的De Dogmate Platonis等作品。Proclus说,如果他有力量,会除去《蒂迈欧》、Chaldean Oracles之外的所有古书(据其传记作者Marinus)。《理想国》从五世纪的Proclus到十五世纪的Ficino,一直不为人所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只有两三部逻辑著作幸存下来,分别是Marius Victorinus译《解释篇》,Boethius译注《解释篇》、《范畴篇》。他在西方的形象就只是一名逻辑学家,奥古斯丁也只是熟悉他的《范畴篇》。十三世纪,西班牙托莱多成为翻译中心,阿拉伯学者译注的亚里士多德作品陆续转译成拉丁文,一个完整的亚里士多德形象才进入西方视野。除了阿拉伯的渠道外,西欧逐渐恢复了与拜占庭的接触,了解到原汁原味的希腊文化。William of Moerbeke应阿奎那之请,从希腊文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向西方世界贡献了《政治学》的第一个译本。根据他的译文,阿奎那构建了中世纪集大成的学说体系,亚里士多德也成为西方学术至高无上的权威。Moerbeke的翻译忠实于原著,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两人的合作珠联璧合,允为千古佳话。 至于柏拉图方面,十二世纪以后,西西里的Henricus Aristippus译出了《斐多》与《美诺》。文艺复兴开始后,柏拉图的影响渐渐增大。Barlaam向彼特拉克传授了对话录若干,其弟子Leontius Pilatus教会了薄伽丘希腊文。1438年,Aurispa与Traversari才由拜占庭携来柏拉图的全部作品,布鲁尼选译了其中的部分作品。十五世纪,拜占庭学者来到意大利,推动了古典教育的普及。当时的意大利成为了传播柏拉图的基地(柏拉图在意大利以外就不那么流行,西班牙是亚里士多德的大本营,在德国、英国,柏拉图主义也不吃香,法国算是出了几个新译本。再往后就是十七世纪的剑桥柏拉图主义。二十世纪形势急转直下,柏拉图被人骂作极权思想的源头)。科西莫·美第奇在佛罗伦萨建立了柏拉图学院,Ficino完成了柏拉图全集的拉丁翻译。著名的柏拉图派学者包括:Gemistos Pletho、Michael Apostolius,Andreas Contrariu,Cardinal Bessarion等。欧洲盛行的仍然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著名学者包括:Theodore Gaza、George of Trebizond、Andronicus Callistus等。其中Theodore Gaza、George of Trebizond翻译了亚里士多德全集。Theodore Gaza与Bessarion为两派代表人物,两人亦是好友。就这样,中世纪的闭塞一去不复返了。 注:何新《希腊伪史考》抄袭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