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铮 : 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 浙昆60年
![]() |
大牌big star ╲
文-雪霁 编辑-云南白药
三地联动、五代同堂、七团齐聚、共庆甲子。浙江昆剧团建团60周年暨《十五贯》晋京60周年纪念活动盛大开幕。4月1日到3日,来自各大院团的昆曲大咖小咖们将一起在杭州剧院连演3场,一起欢庆浙江昆剧团的60岁生日。
![]() |
“关键词:交流”
Q
这次团庆,三地、五代、七团是大家很关注的热点。本次苏浙沪三地联动规模很大,对昆曲界来说也有很大意义吧?
A
跨地域合作以前也有。过去搞的活动基本上以传统戏为主,比如搞一个昆曲观摩演出,1956年搞过,1962年也搞过,主要是传字辈老师发起的,因为那时候传字辈老师都还健在,我们的老一辈都还健在。他们搞这么一个活动,就把各个团集合在一起了,可以互相交流、观摩演出。过去的观摩演出就是各个团互相的学习,不像现在一些汇演,演完就走人了,下一个团到了再继续演出,看戏的观众就无非是在欣赏昆曲的,真正需要学习的演员陆陆续续地都离开了。这次联动这个形式,是从传字辈老师那里把它继承下来的。
这次交流实际上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兄弟团是作为祝贺参加演出,因为没有《十五贯》就没有各个团的独立或者说存在的必要、有了《十五贯》各个团才建立起来了,这是一个对大家都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事。苏浙沪联动原来是搞过两次的,前年为了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的20周年,就搞了一次《十五贯》的联合演出,后来苏州也搞了一次。现在继续再搞一次,非常有意义。再加上这一次我们其实是“五代同堂”,所以意义非同一般。《十五贯》这个戏我们都是流传下来,然后一代一代地继承。
Q
所以昆曲的传承其实是不分地域的一个事情。各地院团在昆曲的传承上的交流是非常开放的,对吗?
A
是的。比如《十五贯》,像苏州,就是我去传承的,他们前两年演全本的《十五贯》,我到苏州,给他们统统过一遍,包括况钟,包括苏戌娟,包括娄阿鼠,一个一个手把手教他们,把全本都串起来。计老师刚才还在讲,第一稿他是向周传瑛老师学的,第二稿是78年剧团恢复(因为文革以后剧团解散),到杭州来再学,传瑛老师已经不太教得动了,都是我教他们的,所以既是互相交流又是互相学习。这个戏南京我也教过,湘昆当时我也教过,但是湘昆这个戏没有保留,因为演员好多都改行了、不在了。
整个《十五贯》,全国几个团,除了北京我没有去教,是刘异龙跟计镇华老师两个去传承的,其他的凡是教《十五贯》,基本上都是我。因为我学得比较早、演得比较早,演得也比较多,所以对这个人物的各方面把握、把控,对传瑛老师表演的一些手法,包括他的一些理解都比较深一点。当年我演出的时候传瑛老师经常给我把场。他为了教王奉梅他们这批学生,后来完全就让我演了。我跟王传淞老师合作、跟包传铎老师合作,就积累了很多的舞台表演经验,对况钟这个人物把握的各方面也掌控的比较好。现在他们排练我看到哪里不对都要上去说一下,因为我除了苏戌娟,其他《十五贯》所有的角色大大小小我都演过。
(多嘴一下:张老师是昆坛有名的“救场王”哦~)
![]() |
联动交流,同台演出 |
“关键词:传承”
Q
这次的“五代同堂”,您是年资最长的一辈了。就目前来看,下面几代演员们,包括最小的代字辈演员,您觉得他们的表现可好?
A
都是好样的。(代字辈的小姑娘)她毕竟还是初次上台,各种感受还比较少。实际上,能够上台,说明她已经很好了,一共学习了没多长时间嘛。想我初学一两年、两三年的时候,我们也都在跑龙套。尽管只有这么一点戏,她能够演出来,说明以后还是会进步很大的,他们会接班。我们跟着传字辈老师在演出的时候,最开始也是这样小小的角色,坚持学习,慢慢开始演大角色,再慢慢挑大梁的。这个就是整个的传承,全都是这样的。一点一点地磨练。
Q
其实除了小演员,昆曲的观众也在年轻起来。您应该也关注过观众吧?
A
对,对,年轻观众也比较多了。我们要感谢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确实有很大的号召力。现在有了很多的年轻人,有了白先勇,才晓得昆曲原来有《牡丹亭》这么漂亮、这么美的一个剧本,然后慢慢地一进入了以后,投入到这个昆曲里面,就拔不出来了。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看到这种词美、句美、曲美,那一定是要喜欢的。我自己从事这一行的,对昆曲也是几十年的感情了,也是完全投入到这个里面。所以白先勇这个工作做得相当好。这我们不能否定。至于最终这个舞台上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情,那是值得探讨的。这些可以慢慢做得更好。最重要还要有人,因为人是第一位的,条件再好,没有人总是空的。过去有一种说法,昆曲是个博物馆的艺术。但是现在实践证明,它是可以生长在、扎根于老百姓当中的。好的艺术是始终会在老百姓中间的。
但是你看昆曲这么丰富的表演艺术,各个行当、各个家门的,生旦净末丑,多少传统剧目!如果好好地整理挖掘,很多观众都会喜欢的。所以我在讲,《牡丹亭》尽管好,不要你也《牡丹亭》他也去《牡丹亭》,这样总是要看累看腻的。昆曲不要在人家心目当中“就是《牡丹亭》”。实际上戏多了,成千上百个戏都有,而且是不同风格的、各个行当的。前年在昆曲研讨会我讲了一句话,我说《十五贯》救了昆曲,《牡丹亭》害了昆曲。不要老是《牡丹亭》,会害了昆曲的。否则在人们心目当中,昆曲就是这样,没有什么,都看过了,那不是就完了吗?自己毁掉了自己。这个只能就是作为一种标志性的东西,但是还要去挖掘。不能老是想着《牡丹亭》。
![]() |
周传瑛(前排左一)为“世”字辈演员说戏 |
“关键词:十五贯”
Q
《十五贯》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剧目。这一次会有好多代的老师饰演同一个角色,观众也会看到许多不同风格的人物塑造吧?
A
每个人的表演风格是不一样的。《十五贯》是传字辈老师他们创作的,第一代就是周传瑛,第二代就是我们这批。我是第一个继承了周传瑛老师这个《十五贯》的,周传瑛老师不演了以后也是我第一个演出《十五贯》况钟的这个人物。后来,计镇华老师他们到杭州来跟周传瑛老师学。我们这批都是在传瑛老师的教导下传承的。到了后一代,他们没有见过周传瑛老师,那么就靠我们,上一代传给我们的,我们再传给下一代,就是一代一代地延续。
那么,当然的,在传习的过程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东西。比如人物的塑造,应该怎么来塑造这个人物?要体现自己本身的特点。比方说计镇华老师,他嗓子比较好,有些地方该要高音的激昂的地方、该要突出的地方,他肯定会强调一下。周传瑛老师的嗓子没有他那么好,我也没有计老师那个嗓子,所以我基本上还是承袭了传瑛老师的风格,演出上带有一点书卷气的这种味道,不像计老师是比较刚烈的、情绪比较激昂的。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
Q
那么我们将要看到的《十五贯》,本身和以前相比有没有变动呢?
A
有变动,现在《十五贯》还在调整。我们学的老的,这个版本,周总理和毛主席都看过,总理甚至有过讲话,但是,它主要是况钟这个人物唱腔不完整、太碎,另外就是整个剧本太通俗、太白话。
这个戏当时只有20天时间,里面要把本子写出来、排出来,当时老师们表演上是很成熟,但是剧本上太通俗了,不像昆曲的本子,昆曲是比较雅的。那么后来剧团恢复以后,大家就想把它再提高一点,后来请了老厅长钱法成改版,把它总体地整理了一下。剧本整理过了,唱腔就要重新写,所以有点不一样。但是有些老人还是记着老的,还是觉得应该保留,所以现在还在做调整。所以我们4月1号看到的,既有老的,但是也有一点新的东西。这就是不断在磨练当中,就是怎么把这个戏搞得更完整,所以现在做了些调整。可能若干年以后还会改回来也不一定,要总结经验,再加上一个观众反应,一个老演员的意见。
我也是这两天刚到杭州,这个戏拿出来我也不要背什么,反正都在肚子里,现在要我排个新戏我反而背不出来了,年纪大了以后记忆力就不行了,那些传统老的东西学在肚子里面拿出来是不会忘记掉的。
![]() |
五位“况钟”,大家云集(浙江昆剧团) |
“关键词:团庆”
Q
这次三天的连演还有非常多的折子戏。张老师能不能为一些初识昆曲的观众推荐一下看点呢?
A
看点呢,实际上除了《十五贯》之外,两台折子戏,都是每个演员的拿手戏展现在舞台上,也可以说作为经典了。
比方说沈世华的《琴挑》,是她的启蒙戏,她和温宇航演,温宇航是她学生。《琴挑》也好,还有张静娴的《絮阁》,包括王奉梅跟蔡正仁老师的《长生殿·小宴》,包括我跟王世瑶老师的《写状》,这些实际上在昆曲里面都是一些经典的戏,都是现在每个演员最拿手的。这次张继青没到,因为她说自己感觉力不从心了,年纪大了,她说到了台上感觉各方面都不够了,所以她没来,比较可惜。没办法完全满足到每个观众的,所以基本上能够来的,拿出的这些都是他们的看家戏。所以实际上都是看点。
包括罗燕的《弹词》,《弹词》最早是蔡瑶铣的,她也是上海昆大班的,蔡正仁他们的同学,后来为了唱《海港》,调到了北京去了,后来在北昆过世了。罗燕就是跟蔡瑶铣学的,这个是个延续。包括杨凤一的《百花赠剑》,尽管她辈分比我们还要小两辈,但是她演出的东西还是传统的,从老一辈这里传承过来的样子。所以他们那一代上台的也都是他们的拿手戏、经常演的经典剧目,所以实际上看点很多。(笑)大家就可以饱饱耳福饱饱眼福。
Q
您对浙昆60周年有什么祝福和期待呢?
A
浙昆肯定会越来越好,因为各方面条件都在创造嘛,互相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多,就看怎么把握了。
我就希望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今年搞纪念活动无非就是,我们要记住这60年是怎么过来的。下面的路,要怎么走好,这个很要紧的。我看到现在如果浙昆光一个团,要演《十五贯》就演不出来,因为没有这些人才。这个是我们很着急的,希望浙昆能够把人才方面培养好。硬件有了,我们软件怎么把它跟上。这个很要紧的。我们现在昆曲形势很好,后面怎么走,这个路要走好,不要走偏了。
![]() |
昆曲六百年,浙昆一甲子 |
4月1日至3日,昆剧界最顶尖的生、旦、丑们已经蓄势待发——你,准备好了吗?
![]() |
本文经作者授权中华戏曲,转载请联系微信:339410986
首图:元味 配图:见标注
好文分享
不管您在哪里读到戏曲相关有价值的好文章,或者自己原创的佳作,请记得随手发给我们。
投稿邮箱:aixi_ren@163.com
投稿烦请您准确核实文章原作者姓名及文章出处,并请尽量提供作者联系方式,协助我们与作者取得联系。谢谢!
报道申请/开通专栏/商务与赞助/其他
如果您所在院团/机构组织了戏曲相关重要活动,需要我们安排报道;
如果您是演员/专家/摄影师/戏评人/志愿者等戏曲达人、原创高手,欢迎入驻中华戏曲,开通个人品牌专栏;
其他合作需求、版权问题等,请联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