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古村落群(1)-溪谷中的金冠三村
四明山在浙江宁波以西,绍兴以东,自古就是名人隐居的首选场所。历史上的东晋名流,唐代诗人,宋都南迁以后带来的中原士人,都对这座山情有独钟。随着浙东唐诗之路这个文化课题的新开启,这座山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四明山的古村落就是这些文人骚客隐居理想的落脚点。尽管古村也不再完全是宋及宋以前的模样,但是其在建筑,人,山,水的整体关系上,却仍然有着那些时代的气息。

浙江余姚南部四明山区的冠佩溪畔,沿溪形成了三个较大的自然村落,从下游至上游,分别称之为金岙(金姓),外冠佩(何姓),里冠佩(朱姓)(2)。今日,它们共同组成为一个大行政村-金冠村。这三个自然村各自独立,又依靠冠佩溪联系在一起。金岙村在较下游,外冠佩居中,里冠佩在较上游。三村在平面关系上没有太远的距离,但其地势越靠近下游越平缓,越靠近上游越陡峭,因而形成了三个看似相似却具有变化和差异的村落。金岙村的溪谷型一溪两岸格局,外冠佩的溪谷型一溪一岸格局,里冠佩的山间叠溪型格局是它们各自不同的村落特色。而这三种非常具有代表型的村落完整的保存并且分布于同一条溪流却是罕见的。这种里中外的分布格局和一溪三村(“一带三珠“(1))的结构是其最大的特色。另一方面这种格局也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独特体验提供了诗意的注解。

(一)金岙村 位于冠佩溪的下游,两山(狮子岩山和老鹰山)夹村,越往下游,地势越平缓。村子顺着平缓的冠佩溪展开,是非常典型的"溪谷型一水两岸的格局。溪水在流经金岙村时突然来了一个C字形拐弯。南侧(高处)以380年左右的枫杨树为届分,北侧(低处)以大礼堂和一座古桥为界分,两个分界的村口场域感较为明显。溪流的形态就是在这之间形成了C字形拐弯的形态。现在在村口之外也有少量的建筑,可以认为这两个村口之间的区域为金岙村的核心区,而之外的区域为延伸区域。水系的这种平面形态,村口的界分很有可能是在自然的基础上经过了人工的改造。核心区域的溪流性格平缓,而延伸区域的溪流则呈现出自然的野性。 村子的主要交通有两条,其一几乎平行于溪流并且穿越村子,其二则是从村子边缘绕过,两条主要道路在两个村口处交汇为一条。两条道路之间有很大的高差,因而使得村子拥有了两种不同的进入和体验方式。前者是人视方式,从水岸往高处走,而后者则是先可以俯瞰整个村子,再往下进入村子。其它巷弄则从溪边纵向延伸至每一户人家。村子即有滨水的和缓空间,也有沿山跌落的气势。 水,岸,建筑的关系是三个村子中最好的。溪流的宽度基本在6到7米左右,尺度较为宜人。两岸之间略有高差,较高的一侧建筑和院墙紧压到岸壁,较低的一侧则是道路紧挨岸壁,建筑和院墙在道路之后。建筑直接临岸壁的那侧,还有一些离水面较近的石板路,局部制造出第二层岸线。而在道路的这一侧则向水面延伸了许多日常生活用的埠头。水上架起数座小桥,连接纵向的支线。水面看似天然,但实际经过了一些改造,形成多个大的潭瀑。这种截流的处理,是三个村子通用的手法。在水量较少时能够让水留在潭中,而在水量较大时又能减缓水的流速,降低山洪爆发的频率。这种处理也让原本不停流动的水有了动静的对比。冠佩溪往下在金岙村外汇入左溪,往上则在村子的上方形成一个大的水潭和高差很大的瀑布。住宅以朝向溪流的三合院为主,是清以后的类型,形式较为简洁,出檐较浅,建筑外墙用石材垒砌而成。院子多在角部进入。主要道路和入口之间基本都有1米左右的小高差。这也是三个村子共同具有的建筑上特点。











(二)外冠佩 冠佩溪中部的外冠佩村与金岙村之间有约2公里的距离。这个2公里的距离正是一个峰回路转的节奏。冠佩溪连续转了几个弯之后,在外冠佩村溪流流速渐急,整个村子则分布于冠佩溪的北侧。北面的山向溪水连续跌落,这是一个典型的溪谷型一水一岸格局,但其整体的形象却又具有山腰村落沿着山势层层而下的典型特征。从对岸的金冠线上望村子,是一幅溪流为前景,村子为中景,山为远景的经典风景画。这一形象很巧妙的为村中双喜桥上所刻的“横山曲水“四字所概括。 冠佩溪的村口以一座门楼为标志(古时也存在门楼,但今日建筑是新建的),过门楼之后,紧接着是邓公庙。这个村口即以一楼一庙作为界定。茭湖古道和冠佩古道交汇在此处,古时外冠佩村的这个村口是四明山区其它村落百姓前往余姚县城的必经之所。村口之前有很大的场前空间,可以想见当年繁忙的景象。 冠佩溪自身在整个村子的边缘,其主要宽度应在十米以上,溪底与岸之间的高差过大,两岸间的联系和空间尺度都不如金岙村理想,其与村庄的互融互渗性也没有金岙村来的紧密。但它充当了村子的南部边界。作为支流的仙人溪(向南汇入冠佩溪)纵向切分了整个村子,使村子很明显的分为东西两区。这种向内部渗透的T字型的水系结构大大优化了原本单一的边缘性水系带来的天然不足。在村子的东区,冠佩溪宽度逐渐减小,并拐进了宅和宅之间,使水村关系进一步得到协调。 两条溪流所呈现的不仅是水系景观与村庄的融合性,还隐含了村庄的中心和次中心。沿冠佩溪的卵石步道,是村子的最主要的横向联系交通,数条纵向的支路都从这里开始起步,而密接于这条步道的多个埠头又进一步强化了步道和冠佩溪作为整个村子中心空间的地位。仙人溪宽度在3,4米之间,它从高处跌落进冠佩溪中,形成多个叠溪叠瀑景观。水声巨大,泉石相接,呈现出仙人幽谷的气质。这正应合了“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的诗意。它所表达出的是村庄的静寂,是名士隐居的理想。因而它调和了现实的生活和理想的生活。在仙人溪与冠佩溪交汇处的桥头形成了村中的一处交易场所。 村中的巷弄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带形的中心空间发散而去的。所有的次要巷弄是奔向冠佩溪的纵向支弄和奔向仙人溪的横向支弄的并置和交接。因而,外冠佩村的主要交通是平行水系展开的,而次要巷弄则都以水系为终点。村庄的交通系统和景观系统并不是像当代的城市一样是独立叠加的,而是无缝连接在一起。它们作为起点,作为终点,也作为平行线。 外冠佩溪的溪流结构不尽决定了景观和交通空间,也影响了住宅。在这里既有向溪水敞开的“夹溪人家“,也有向山峦拥怀的“叠台小筑“。













(三)里冠佩 里冠佩紧挨着外冠佩,它是三个村子中最小的,但其山间叠溪型的村庄格局和设计却是最精致的。 它和外冠佩一样水系的平面形态也是一个T形的,但是在里冠水系完全的渗进了村庄,从这点来看其水村关系就比外冠更加融合。其道路的结构模式也与外冠类似。(详见外冠部分) 里冠佩的村口届定了两村之间的无形界限。这一村口设计是三村之中最有场域感的。在这里,冠佩溪弯进里冠,一座小庙按照理想的风水学原理镇住村口(亦是里冠的出水口)。这座寺庙的主入口以及庙里的菩萨都朝向溪水,尽管这个方向是北面,但在这里溪水却是最主导的要素。溪水在此处也接连被处理成两个静态的水潭,其与动态的小瀑形成形态和感官上的对比。一座连接寺前空间的台阶深入到溪水中,使寺前空间与溪水更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寺的对岸两株形态姣好的朴树和优美的水岸曲线,进一步强化了这个村口空间。 冠佩溪穿过里冠村口,越往内部伸,水流越急,宽度越窄。由于地势地突变,冠佩溪在里冠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山间叠瀑。这种高差巨大的叠溪在自然当中是多见的,但是其作为村庄的中心,并且被村庄所夹持的布局方式是理冠最大的特色。叠溪的基面被处理成一个又一个台地。它与自然的滚石,因势能而下的一个又一个小瀑布,一座座在不同标高上的飞桥,汀步,向上的爬坡步道,连接两侧住宅的台阶,伸入潭溪中的台阶一起形成了一个动静变化的立体园林群。人工与自然,人的情趣与自然的野趣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隐居的理想。 沿溪的步道并非单纯的分布于叠溪的一侧,而是形成了更加有意思的之字形步道。溪水以这个之字形的转折为分界,区分了高差较大的叠溪(之字形桥到水系入山处)和缓坡段的涓涓细流(村口r到之字形桥段)两种各有特色的园林空间(叠溪园林和村口园林)。前者形成了村庄的主旋律,后者则作为入口处主旋律来临之前的铺垫和过渡。这个之字形流线的设计也让原本纵向灌入里冠的这个立体园林有了藏遮变化。人体验溪流的方式从平行漫步到跨越再到平行漫步,从水系在右边到水系在左边,从缓溪到叠溪,手法虽然微妙但对人的感官来说是应当是变化的富有趣味的。(仙人溪与这里的叠溪略相似,在那里也采用了之字形步道,这是水系自身过直时创造空间层次的经典方法,在金岙村步道一直都在溪水的同一侧,其空间的转折和变化是通过C字形的水系形态本身来实现的)整个带形的叠溪园林从低处往高处行走,一直以其南侧的叶郎山作为远处的对景。画面的中景则被一颗竖向的老梨树所占据,这颗老梨树是整个叠溪园林段唯一的一颗树,它既是住宅入口的指引标记,更是整个叠溪园林的最中心场所。这个中心场所又结合了汀步的设计,静态水面的处理,和叠瀑位置选择,创造了富有特色,又令人产生记忆联想和诗意的场景。 冠佩溪从山入里冠的入水口,一户住宅的前院直接架到了溪流之上,溪水则从前院平台下穿流入村。这个平台也是作为整个叠溪空间和村庄的收束而存在的。 两侧的住宅和宅前的小院朝向叠溪展开,既围合这个园林空间,又顺着它而向村外跌落。进入住宅的方式多样而富有变化,有路径偏折的,有台阶引导的,有渡桥直进的,也有汀步入院的。最有特色的是一颗老梨树和汀步的组合。这些前院,这些汀步,这些桥,这些台阶就好像叠溪的枝杈伸进了每一户人家。











总结:金冠三村作为四明山溪谷型村落的代表,在格局上特色分明。在这种格局的影响之下,是古人对理想的隐逸生活的追求。通过本文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古人感性上的诗情画意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理性的实现的。(文中观点都较主观,仅供参考) 参考及说明: (1),(2)文中的三个村落大概离我老家26公里左右,这些年一直都在各处看村子,但从来没有想过离家如此近的地方也盘踞着一片未被大部分人所熟知的古村落。我第一次知道“四明山隐逸古村落“是因为读了“乡土游老师“的博客文章。乡土游老师多年以来对四明山古村落有较多的研究和个人独到的见解。文中“一带三珠“的格局命名,三种溪谷型村落格局的命名都参考了他的提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5050f0100nj2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5050f0100xmr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