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剧笔记:OKT《哈姆雷特》:暴力的延宕
特别喜欢这版《哈姆雷特》的暴力观感,它用两点把我代入到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延宕和出戏。
哈姆雷特的悲剧在于他迟迟没能融进复仇者的角色中去。他与原本中的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截然相反,一抹脖子的事让他犹豫了整场剧,而福丁布拉斯为了一块埋不下尸体甘愿孤注一掷。关于他的原型,有一种说法是丹麦民间故事里的“阿姆雷特”。阿姆雷特是典型的复仇英雄,他的事迹充满畅快的复仇和悲壮的喋血。这与萨特的《苍蝇》很像。虽然俄瑞斯忒斯所反抗的正是复仇的身份,但这份反抗的决绝和后果却与莎士比亚时代复仇剧的酣畅和悲壮似曾相识。简言之,二者的主角都是入戏之人。他们有信念,也有力量,这两点,哈姆雷特都未曾有过。哈姆雷特更像是迟迟没有化好妆的演员,最终也死在了化妆间里。他不相信复仇的仪式感,也害怕承受复仇。他不断地颤抖和悲伤,同时不断地思考、想象,逐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最终,他像一个不能下床的抑郁症患者那样提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类重大问题。
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哈姆雷特以“疯”示人。铺天盖地的疯话掩盖了不断溢出的理性的焦虑和身体的恐慌。对一个有着忧郁脆弱体质和超常思想力的人来说,“疯”即是世界留给他的位置。在人生的后台中,哈姆雷特不再喋喋不休地输送与渲染。他只是坐在那里,对着镜子,小声地问:“你是谁?”。回应他的是更大、更沉默的空虚和狂躁。周而复始,无数次的“你是谁”,无数次的“生存还是毁灭”与场上失控的音响一样,刺穿耳膜。于是在后台灯灭的一刹那,我对“归于寂静”感到无比心安,好像哈姆雷特只欠一死。
电子音响的音色简直太赞!还有什么比电路声在今天更能挑战听觉极限,更有现代感?这种手法在硬摇滚里也很常见。
哈姆雷特对伶人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这也是作者的戏剧观。坐在前排的观众在观剧笔记中说,演员们底气十足,尤其在《捕鼠机》这场中,不说台词的国王便久久地盯着这位观众。似乎台上发生的事情,亦是台下人心中所想。前排的观众不仅在国王的两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脸,更在戏中戏中有了那么点如坐针毡。那么,“善恶的本来面目”正是白色粉底盖不住的表情,化妆镜面前的沉默和等待,也是那名观众与演员对视的眼神。这面阴暗的,来自虚无和未知的镜子,很是暴力。
笔者认为叔父出场的第一段表演特别精彩:那套冠冕堂皇而不失分寸的“继位宣言”,在后台中,只是他又激动又恐慌的絮语。然后,他穿上正装,在舞台的灯光下回归一贯的城府和从容。随后的能剧范儿的奥菲利亚,典型的现代理解,女人心里的爱欲与骚动。
而下半场除了戏中戏都是在后台进行的。谋杀、误杀、自杀,行云流水。王后良心发现、奥菲利亚发疯、雷欧提斯决斗,这些热闹的表演都由同一间后台准备完成。当苍白的灯光打在丰富的面容之上,他们已经不像上半场那样骚动。下半场就是在这样的乏味而紧张的气氛中取消了所有前戏。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理念作为戏剧的种子,让全剧直观、深刻而暴力。或许这更接近剧中人戴上面具时的阵痛。
哈姆雷特的悲剧在于他迟迟没能融进复仇者的角色中去。他与原本中的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截然相反,一抹脖子的事让他犹豫了整场剧,而福丁布拉斯为了一块埋不下尸体甘愿孤注一掷。关于他的原型,有一种说法是丹麦民间故事里的“阿姆雷特”。阿姆雷特是典型的复仇英雄,他的事迹充满畅快的复仇和悲壮的喋血。这与萨特的《苍蝇》很像。虽然俄瑞斯忒斯所反抗的正是复仇的身份,但这份反抗的决绝和后果却与莎士比亚时代复仇剧的酣畅和悲壮似曾相识。简言之,二者的主角都是入戏之人。他们有信念,也有力量,这两点,哈姆雷特都未曾有过。哈姆雷特更像是迟迟没有化好妆的演员,最终也死在了化妆间里。他不相信复仇的仪式感,也害怕承受复仇。他不断地颤抖和悲伤,同时不断地思考、想象,逐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最终,他像一个不能下床的抑郁症患者那样提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类重大问题。
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哈姆雷特以“疯”示人。铺天盖地的疯话掩盖了不断溢出的理性的焦虑和身体的恐慌。对一个有着忧郁脆弱体质和超常思想力的人来说,“疯”即是世界留给他的位置。在人生的后台中,哈姆雷特不再喋喋不休地输送与渲染。他只是坐在那里,对着镜子,小声地问:“你是谁?”。回应他的是更大、更沉默的空虚和狂躁。周而复始,无数次的“你是谁”,无数次的“生存还是毁灭”与场上失控的音响一样,刺穿耳膜。于是在后台灯灭的一刹那,我对“归于寂静”感到无比心安,好像哈姆雷特只欠一死。
电子音响的音色简直太赞!还有什么比电路声在今天更能挑战听觉极限,更有现代感?这种手法在硬摇滚里也很常见。
哈姆雷特对伶人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这也是作者的戏剧观。坐在前排的观众在观剧笔记中说,演员们底气十足,尤其在《捕鼠机》这场中,不说台词的国王便久久地盯着这位观众。似乎台上发生的事情,亦是台下人心中所想。前排的观众不仅在国王的两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脸,更在戏中戏中有了那么点如坐针毡。那么,“善恶的本来面目”正是白色粉底盖不住的表情,化妆镜面前的沉默和等待,也是那名观众与演员对视的眼神。这面阴暗的,来自虚无和未知的镜子,很是暴力。
笔者认为叔父出场的第一段表演特别精彩:那套冠冕堂皇而不失分寸的“继位宣言”,在后台中,只是他又激动又恐慌的絮语。然后,他穿上正装,在舞台的灯光下回归一贯的城府和从容。随后的能剧范儿的奥菲利亚,典型的现代理解,女人心里的爱欲与骚动。
而下半场除了戏中戏都是在后台进行的。谋杀、误杀、自杀,行云流水。王后良心发现、奥菲利亚发疯、雷欧提斯决斗,这些热闹的表演都由同一间后台准备完成。当苍白的灯光打在丰富的面容之上,他们已经不像上半场那样骚动。下半场就是在这样的乏味而紧张的气氛中取消了所有前戏。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理念作为戏剧的种子,让全剧直观、深刻而暴力。或许这更接近剧中人戴上面具时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