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琐碎的日常 决定的其实是整个人生
1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
这两段话是《立春》里的台词。每年春天,这两段话都会被段子手翻出来发在微博上。
电影主角王彩玲,是一个不甘生活在小镇,会唱歌剧的大龄女青年。“我不想过庸俗的生活,不打算在这儿发生爱情。”——这是她的宣言。
顾长卫的电影,演的都不是小人物传奇。从始至终,没有摆脱不平凡,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一如现实中的凡人,活在一种无言的绝望里。没有奇迹、没有神话,没有励志的人生。空洞、乏味、琐碎、不圆满,怀着失望、遗憾、唏嘘的人生。
不过话说回来,谁又不是凡人?
有影评说:在现实面前,梦想是无力的。看到曾经清高甚至高傲的彩铃,挥舞着刀剁肉的一幕,多少有点酸楚。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能把肉剁好,做好吃,其实一点都不酸楚。
2
心情烦躁的时候,爱看一部日本治愈系电影《小森林》。主人公市子远离都市,住在故乡小森。闭塞,交通不便,被大片森林环绕。
分春夏秋冬四部。雨后的树叶、晨光的花朵、孤独站立的鸟、暖炉旁的猫,绿意盈盈到白雪皑皑,女孩儿骑着单车从田野间穿行而过……每幅画面都可以当屏保,有种安静的美。
没有情节,却可以一直看下去。反复看,看得心绪安宁。
每一个章节的起承转合都以一种食物作为间隔和提示,女主角因由时节,心情,自己决定今天要做的食物,春天采野菜炸天妇罗,夏天在一天的溽热之后制作冰镇米酒,秋天糖煮板栗,冬天就着温暖的火炉烤制温香暖糯的面包……
每一道食物几乎都要从播种开始,亲手制作。也会借助自然的馈赠,捡掉落的野果做果酱,涂在面包上当早餐;与动物竞赛捡成熟的核桃,去皮剥壳拿牙签挑出果仁,碾碎做成核桃饭……
有点像舌尖上的中国,但没有那么多沉重的情感负担,传承、团聚、照顾、牺牲之类,就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日子。用心做食物,用心过每一天。
哪怕最普通、最平凡的食物,也要认真做好,认真摆盘,充满仪式感~
市子在电影的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爱人,两人一起在小森,做农活、做饭,春种夏耕,秋收冬藏。
好好生活,好好爱。无论单身还是有伴侣,无论如何都会过得好。
3
年纪小的时候也信奉:生活在别处。
这两年却越来越觉得:生活就在此处。
哪怕外面再兵荒马乱,推门进屋的一刹那,心就会安静下来。
纪伯伦说:你的日常生活就是你的殿宇,你的宗教。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知道:你始终不渝的相信什么,它就会成为你的神。而我,相信生活本身。
每个人每日最普通的日常,其实就是对平淡平凡日子的救赎。
不愿与之握手的俗世生活,其实也有美的一面。不对,不仅仅是一面,是有大美而不言。
理想与现实并不对立,简单与物质并不对立,艺术与生活也不对立。哪有那么多非此即彼?
只有安心、甘心彻底融入生活,才有可能“有坚持,不世俗”。否则那些想脱离庸常的念头,只是虚空,是幻灭。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过好那一二。那一二有时无关伟大的崇高的梦想,来自于生活本身。
把每一天过好,其实就是过好了一生。就像歌里唱的: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曾经是幻想的未来。
4
人的一生中,能发生多少决定命运的大事儿呢?做好日常琐事,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那些小事,其实会影响一生。
生活就在你左右,是自己能好好经营的。别想得太美,也别想得太差。不管生活给了你什么,都试着从中学会享受。
别逼自己够那些够不着的,别跳起来摘桃子,就没有挣扎。也别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顺境时,努力往前走一走;逆境时,停下来休养生息。就好像听歌,总是高亢高昂的节奏,会烦躁;总是重低音,会抑郁。总会轮流组合,是为平衡。
也别鄙夷小事。如果连很小的事都做不好,都没有耐心发现不了趣味,何谈大事?
今年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很小,但总归是变化。
戒了下午两点之后的咖啡或茶,这样晚上会睡得更好。不然觉得对不起眼霜和眼膜。
早上尽量早起一会儿,洗个头,就感觉整个人神清气爽。
家里新添了只白色大深盘,常常洗好水果或者黄瓜西红柿摆一盘,想吃的时候随手取,空气中有果香,颜色丰富看着也开心。
多擦地,多吸地。地板干净,可以光脚走,随时坐,随手放衣服,觉得自在。
忙碌的时候不怨天尤人。总是要做事的啊,抱怨也无济于事。回头看看,还蛮感谢那些忙碌,真的有锻炼到自己。
自己会做的菜,不是最简单的,而是自己最爱吃的。
……
人们总爱说一句“怎么活不是活呢”!可是,活法真的是不一样。
同一件事,落在甲身上是苦逼,落在乙身上竟会生出些让人艳羡的趣味。苦的不是生活,是当事者的心态和活法。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舒服的方式,好好活着。
5
一年的春天又如约而至。不想再徒劳感慨:什么都没发生,就过去了……
感受风变暖的那一刻,观察树木发芽、看第一朵花开、吃春笋、踏青,买把鲜花,挑一支适合春天的唇膏,每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认真吃每一餐饭,变瘦一点,皮肤变好一点……
对,就是这么简单。日复一日,感觉自己像一棵树,自然生息,从容成长。在固定的轨迹中,生出新叶,根变稳固,有稳定累积的意义感。
扎根于生活,便不会再有颠沛流离之感。
这样,就算春天走了,也会留下些什么。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
这两段话是《立春》里的台词。每年春天,这两段话都会被段子手翻出来发在微博上。
电影主角王彩玲,是一个不甘生活在小镇,会唱歌剧的大龄女青年。“我不想过庸俗的生活,不打算在这儿发生爱情。”——这是她的宣言。
顾长卫的电影,演的都不是小人物传奇。从始至终,没有摆脱不平凡,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一如现实中的凡人,活在一种无言的绝望里。没有奇迹、没有神话,没有励志的人生。空洞、乏味、琐碎、不圆满,怀着失望、遗憾、唏嘘的人生。
不过话说回来,谁又不是凡人?
有影评说:在现实面前,梦想是无力的。看到曾经清高甚至高傲的彩铃,挥舞着刀剁肉的一幕,多少有点酸楚。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能把肉剁好,做好吃,其实一点都不酸楚。
2
心情烦躁的时候,爱看一部日本治愈系电影《小森林》。主人公市子远离都市,住在故乡小森。闭塞,交通不便,被大片森林环绕。
分春夏秋冬四部。雨后的树叶、晨光的花朵、孤独站立的鸟、暖炉旁的猫,绿意盈盈到白雪皑皑,女孩儿骑着单车从田野间穿行而过……每幅画面都可以当屏保,有种安静的美。
没有情节,却可以一直看下去。反复看,看得心绪安宁。
每一个章节的起承转合都以一种食物作为间隔和提示,女主角因由时节,心情,自己决定今天要做的食物,春天采野菜炸天妇罗,夏天在一天的溽热之后制作冰镇米酒,秋天糖煮板栗,冬天就着温暖的火炉烤制温香暖糯的面包……
每一道食物几乎都要从播种开始,亲手制作。也会借助自然的馈赠,捡掉落的野果做果酱,涂在面包上当早餐;与动物竞赛捡成熟的核桃,去皮剥壳拿牙签挑出果仁,碾碎做成核桃饭……
有点像舌尖上的中国,但没有那么多沉重的情感负担,传承、团聚、照顾、牺牲之类,就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日子。用心做食物,用心过每一天。
哪怕最普通、最平凡的食物,也要认真做好,认真摆盘,充满仪式感~
市子在电影的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爱人,两人一起在小森,做农活、做饭,春种夏耕,秋收冬藏。
好好生活,好好爱。无论单身还是有伴侣,无论如何都会过得好。
3
年纪小的时候也信奉:生活在别处。
这两年却越来越觉得:生活就在此处。
哪怕外面再兵荒马乱,推门进屋的一刹那,心就会安静下来。
纪伯伦说:你的日常生活就是你的殿宇,你的宗教。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知道:你始终不渝的相信什么,它就会成为你的神。而我,相信生活本身。
每个人每日最普通的日常,其实就是对平淡平凡日子的救赎。
不愿与之握手的俗世生活,其实也有美的一面。不对,不仅仅是一面,是有大美而不言。
理想与现实并不对立,简单与物质并不对立,艺术与生活也不对立。哪有那么多非此即彼?
只有安心、甘心彻底融入生活,才有可能“有坚持,不世俗”。否则那些想脱离庸常的念头,只是虚空,是幻灭。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过好那一二。那一二有时无关伟大的崇高的梦想,来自于生活本身。
把每一天过好,其实就是过好了一生。就像歌里唱的: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曾经是幻想的未来。
4
人的一生中,能发生多少决定命运的大事儿呢?做好日常琐事,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那些小事,其实会影响一生。
生活就在你左右,是自己能好好经营的。别想得太美,也别想得太差。不管生活给了你什么,都试着从中学会享受。
别逼自己够那些够不着的,别跳起来摘桃子,就没有挣扎。也别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顺境时,努力往前走一走;逆境时,停下来休养生息。就好像听歌,总是高亢高昂的节奏,会烦躁;总是重低音,会抑郁。总会轮流组合,是为平衡。
也别鄙夷小事。如果连很小的事都做不好,都没有耐心发现不了趣味,何谈大事?
今年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很小,但总归是变化。
戒了下午两点之后的咖啡或茶,这样晚上会睡得更好。不然觉得对不起眼霜和眼膜。
早上尽量早起一会儿,洗个头,就感觉整个人神清气爽。
家里新添了只白色大深盘,常常洗好水果或者黄瓜西红柿摆一盘,想吃的时候随手取,空气中有果香,颜色丰富看着也开心。
多擦地,多吸地。地板干净,可以光脚走,随时坐,随手放衣服,觉得自在。
忙碌的时候不怨天尤人。总是要做事的啊,抱怨也无济于事。回头看看,还蛮感谢那些忙碌,真的有锻炼到自己。
自己会做的菜,不是最简单的,而是自己最爱吃的。
……
人们总爱说一句“怎么活不是活呢”!可是,活法真的是不一样。
同一件事,落在甲身上是苦逼,落在乙身上竟会生出些让人艳羡的趣味。苦的不是生活,是当事者的心态和活法。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舒服的方式,好好活着。
5
一年的春天又如约而至。不想再徒劳感慨:什么都没发生,就过去了……
感受风变暖的那一刻,观察树木发芽、看第一朵花开、吃春笋、踏青,买把鲜花,挑一支适合春天的唇膏,每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认真吃每一餐饭,变瘦一点,皮肤变好一点……
对,就是这么简单。日复一日,感觉自己像一棵树,自然生息,从容成长。在固定的轨迹中,生出新叶,根变稳固,有稳定累积的意义感。
扎根于生活,便不会再有颠沛流离之感。
这样,就算春天走了,也会留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