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 《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读书笔记
“我晓得,不必多久,你也会开始带回来我所没有接触过的经验与知识。你会有你自己的生活,以及那个生活看到的世界,你会将那个世界的新鲜体会带回来。那时候,换做你变成了我的窗口,让我看到本来我看不到或是没机会看到的风景。我无法想象你带回来的会是什么,然而我真心期待着,通过你帮我看到的未知经验与知识。”
愿意倾听的姿态,或者说心态才是真正让人了解更多的关键所在,杨照先生说的“你”其实不仅仅是指他的女儿,更应该是任何一个我们在生活中所能遇见的人。
“白花椰”——其实就是花菜。。。
“米其林三星顶级名厨”
米其林三星是法国知名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公司所出版的美食及旅游指南书籍的总称,其中以评鉴餐厅及旅馆,书皮为红色的“红色指南”(Le Guide Rouge)最具代表性,所以有时《米其林指南》一词特指“红色指南”。
"有一位法国大厨,名叫洛瓦索(Bernard Loiseau),却挑上了白花椰作为料理上的挑战。洛瓦索是个了不起的厨师,‘米其林三星’的顶级名厨,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想了一个主意,在白花椰外面裹上一层薄薄的糖浆,增加滋味的层次。一次又一次试做,就是要做出最棒的、别人没吃过的、吃了会渍渍称奇的白花椰。他试了不同方法,煮白花椰、蒸白花椰、炒白花椰,用不同方法做糖浆,锅热一点冷一点、加水不加水,让白花椰入锅滚久一点或者滚短一点、滚慢一点或者滚快一点。他相信一定能找到那个唯一、完美的做法,将白花椰化为经典美食。
他精心调制的白花椰终于推出了,没想到最早尝到的美食评论者,给了不怎么样的评价。他们觉得滚了糖浆的白花椰,还是不痛不痒配角式的白花椰,没有让人大惊小怪的理由。
大受挫折的名厨洛瓦索,就——自杀了。他受不了美食家的负面意见,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受不了自己竟然没能将白花椰变成名菜的失败吧。"
之后自己在维基百科和一篇新浪博客上看到,洛瓦索自杀的原因是当时有传言说他的饭店可能将被米其林杂志降为两星的评级,而文中所说的故事我并没有在网上找到。
“完美不能建筑在别人的评价看法上。追求完美的人必须要有强大的自信,依照自己的标准,而不是外界的认可,来衡量自己与完美的距离。还有,追求完美的过程得到的成就感,其实高过最后得到的结果。
我相信,洛瓦索反复试验白花椰时,应该是快乐,要不然他无法关在厨房里和白花椰独处那么久的时间。可是他忘了这样的快乐,本身就是很大的人生成就。体会、领受了这样的快乐,应该可以对最后的结果潇洒以对。真正的完美,是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心无旁骛感受到的快乐,那种单纯、没有任何杂染的快乐。
无论再怎么了不起的演奏,再怎么精致的美食,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都视之为完美。那样的完美并不存在,也不值得追求”
关于【评价的标准】我好像在好多篇随笔中都有提到,这里就不再做过多的赘述了。不过我在这里想到了在去年刚刚考完研究生的时候自己的一点体会。考研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过程。回过头来看,可能那样的过程是才是最大的收获,才是99%,而最终的结果只是我们在与其它考研er的对比之中得到的一个分数上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并不是以我们自身的所学所思所悟为中心的,所以从非功利的角度来说,最后的1%不需要太过在意,有所收获,才是主要的。换句话说,这里所收获的东西,即使不在此时此刻换来那最后的1%,也终究会在某一天转会为或许比这1%更重要的东西。
“我无法讨厌他们任何一个,原来不同个性的人,有不同可爱的地方。我在阅读漫画中学习接近乃至欣赏和我不同个性的人。”
很喜欢那句英文的谚语“Each coin has two sides”。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所认识的人,都是有限的,过早的对我们眼前所见的世界,所经历的事,所遇见的人下结论都会让我们的视野不再远望,无法望见世界的多样之美。而世界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它的多样,只有包容,接纳,甚至只是忍耐那些暂时不被接受和喜欢的人或者事情,才能看见更多,感受到世界的多样之美。
“很多小baby的时光,你大概都忘了,现在专心注意着自己‘又不是小baby’的成长。没关系,我会帮你记着,这正是人类跨时代一起生活成长最大的好处。你生命的一部分,自己来不及记忆的部分,可以保留在我这里,不会消失,不会遗落。”
谢谢你们,帮我记下了生命前五年的宝贵回忆!
愿意倾听的姿态,或者说心态才是真正让人了解更多的关键所在,杨照先生说的“你”其实不仅仅是指他的女儿,更应该是任何一个我们在生活中所能遇见的人。
“白花椰”——其实就是花菜。。。
“米其林三星顶级名厨”
米其林三星是法国知名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公司所出版的美食及旅游指南书籍的总称,其中以评鉴餐厅及旅馆,书皮为红色的“红色指南”(Le Guide Rouge)最具代表性,所以有时《米其林指南》一词特指“红色指南”。
"有一位法国大厨,名叫洛瓦索(Bernard Loiseau),却挑上了白花椰作为料理上的挑战。洛瓦索是个了不起的厨师,‘米其林三星’的顶级名厨,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想了一个主意,在白花椰外面裹上一层薄薄的糖浆,增加滋味的层次。一次又一次试做,就是要做出最棒的、别人没吃过的、吃了会渍渍称奇的白花椰。他试了不同方法,煮白花椰、蒸白花椰、炒白花椰,用不同方法做糖浆,锅热一点冷一点、加水不加水,让白花椰入锅滚久一点或者滚短一点、滚慢一点或者滚快一点。他相信一定能找到那个唯一、完美的做法,将白花椰化为经典美食。
他精心调制的白花椰终于推出了,没想到最早尝到的美食评论者,给了不怎么样的评价。他们觉得滚了糖浆的白花椰,还是不痛不痒配角式的白花椰,没有让人大惊小怪的理由。
大受挫折的名厨洛瓦索,就——自杀了。他受不了美食家的负面意见,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受不了自己竟然没能将白花椰变成名菜的失败吧。"
之后自己在维基百科和一篇新浪博客上看到,洛瓦索自杀的原因是当时有传言说他的饭店可能将被米其林杂志降为两星的评级,而文中所说的故事我并没有在网上找到。
“完美不能建筑在别人的评价看法上。追求完美的人必须要有强大的自信,依照自己的标准,而不是外界的认可,来衡量自己与完美的距离。还有,追求完美的过程得到的成就感,其实高过最后得到的结果。
我相信,洛瓦索反复试验白花椰时,应该是快乐,要不然他无法关在厨房里和白花椰独处那么久的时间。可是他忘了这样的快乐,本身就是很大的人生成就。体会、领受了这样的快乐,应该可以对最后的结果潇洒以对。真正的完美,是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心无旁骛感受到的快乐,那种单纯、没有任何杂染的快乐。
无论再怎么了不起的演奏,再怎么精致的美食,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都视之为完美。那样的完美并不存在,也不值得追求”
关于【评价的标准】我好像在好多篇随笔中都有提到,这里就不再做过多的赘述了。不过我在这里想到了在去年刚刚考完研究生的时候自己的一点体会。考研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过程。回过头来看,可能那样的过程是才是最大的收获,才是99%,而最终的结果只是我们在与其它考研er的对比之中得到的一个分数上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并不是以我们自身的所学所思所悟为中心的,所以从非功利的角度来说,最后的1%不需要太过在意,有所收获,才是主要的。换句话说,这里所收获的东西,即使不在此时此刻换来那最后的1%,也终究会在某一天转会为或许比这1%更重要的东西。
“我无法讨厌他们任何一个,原来不同个性的人,有不同可爱的地方。我在阅读漫画中学习接近乃至欣赏和我不同个性的人。”
很喜欢那句英文的谚语“Each coin has two sides”。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所认识的人,都是有限的,过早的对我们眼前所见的世界,所经历的事,所遇见的人下结论都会让我们的视野不再远望,无法望见世界的多样之美。而世界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它的多样,只有包容,接纳,甚至只是忍耐那些暂时不被接受和喜欢的人或者事情,才能看见更多,感受到世界的多样之美。
“很多小baby的时光,你大概都忘了,现在专心注意着自己‘又不是小baby’的成长。没关系,我会帮你记着,这正是人类跨时代一起生活成长最大的好处。你生命的一部分,自己来不及记忆的部分,可以保留在我这里,不会消失,不会遗落。”
谢谢你们,帮我记下了生命前五年的宝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