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诗“原来”
原来,生活中大部分的时刻和事情都不需要“一本正经”(严肃对待),嘻嘻哈哈才是常态,这是调节情绪的本领(情商高)体现。举例“当闲聊对待他人的观点时勿太过认真回应(即不惜说得罪人的话)”,“好的态度是悲伤留给自己,欢乐留给他人”。没有幽默不可取
原来,与人相处,只需要站在对方角度就足够了。1.把对方放在心上对待,而不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想当然。尽量迎合对方的想法和利益而不是自己的。2.找到与对方的共同点。
原来,与人相处,应该时刻想的是双赢,而不是强人一头。人不能只想着自己,也不能只想着他人,否则会得不到幸福,为自己着想其实也是为了他人,为他人着想其实也是为了自己。
原来,礼仪素质的重要性只是因为将其养成习惯,才不会不自觉的引起他人误会,埋没真实的你,让他人的偏见伤害你,这也是为什么要尽量维持一个“好人”的形象。人要想让他人把自己往好里想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猜忌是人性中很常见的一种,所以越是明面的事情越是要做好,该说/做的一定要说/做,不该说/做的一定不说/做。
原来,我从小好的学的慢,坏的学的快,比如“炫耀”是一种坏习惯,不应该学习。
原来,现在的状况真的就是自己目前所能拥有的最好的状况。因为外在都是与内在一一匹配的,内在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拥有的外在。
原来,这世上没有固有的对和错,有的只是随心而动。而“心”是需要一直成长的。
原来,老天安排给我的老公和他的家人,可能真的是为了教会我如何为人处事---这个我原生态家庭最大的弱处。
原来,对于工作(以此赚钱)的选择只有两种,一种是取悦对方来换取来自对方的利润,一种是自身掌握技能来解决他人的问题以获得报酬,就看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做出选择。
原来,我潜意识中相信自己是一个不受人或团体欢迎的人,所以与人相处会有紧张感,会揣测出对方的厌恶,会害怕团体的孤立。所以,目前来说,我不适合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句话是错的,理由如下:
原来,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即所有的人事都可以改变。所以不用绝望,不用自轻。
原来,我是个势利眼。即不以个人品性,而以此人的身份地位来对待一个人。(家族性格)。
我只能因为爱对方而取悦对方,不能忍受跟自己不对等的人的交往。
我将他人当作物而不是主观性的人,把它看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这就是为什么我是个势利眼,我会有那点人际交往恐惧症。摘抄:存在主义者指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以上不是因为我好强,而是我的小市民的阶级意识太强。
原来,人生就是一场顺势而行的旅程,瞻前顾后----不管是懊恼过去,还是畏惧未来,都不会对此产生影响,能够有希望产生一定影响的只有个人此刻的所为,所以心态应该是努力不强求即永不放弃希望同时接受现状,活在当下即总是保持清醒(对现实的直接感触)。
原来,人往往更加在意和计较自己做不到的地方。举例,自己做不到热情客套,就会特别在意和计较他人有没有做到这点。所以,要不改变自己做到,要不不计较他人没有做到,两条路都可以。(家族性格) 蔑视礼仪不可取
原来,一心向美才是对的。从无知到坏,从坏变好才能永远不变的好,因为从此我知道了向美的理由。
原来,我在做小孩的过程中,慢慢耳濡目染,被大人日常虚伪做假的做派暗示不自觉的学会了欺人,以致自欺而浑然不知,成年后更被其蒙蔽而难以清醒,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偶尔拨开乌云见明月,这偶尔的恍然大悟也是自身真性情的流露,不虚伪的活着才能有不冲突的内心。
原来,这个世界是中性的,有光明就有黑暗,有此必有彼,看到光明时要记得黑暗的存在,看到黑暗时要知道光明的永存。所以,可以说有对有错,也可以说或没有对也没有错。每件事情/个人都具有两面性,互为彼此,不可分割。但是两面性不是清晰隔离分开的,而是血肉相连,难舍难分。
原来,我经常的做“错”事,有时以致惹他人生气,损害他人利益,那么当别人做“错”事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想起自己的平时德行再去选择是否怨恨别人呢?返过来说,别人值得得到我的原谅,我也就值得得到别人的原谅(不管别人是否这样做,但是我心里要知道自己值得)。宽容就是从此而来吧。
原来,我对闺女唯一的要求是“做你自己”,我唯一要干涉她的只是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礼仪习惯。
原来,人际互动体现的是“归属感”,我在亲朋好友中定义自己的坐标。而我恐惧直面自己对他们的在意以及他们对我的不在意(惧怕得不到他人的赞赏,因为需要借助这种赞赏来取代对自己的不赞赏)。
我前半辈子29年都是在以他人的眼光来要求自己。包括怕丢脸低声下气实际上是怕他们因此看不起我。(惧怕得不到他人的赞赏,因为需要借助这种赞赏来取代对自己的不赞赏)
原来,明白了那些道理却不代表一定要按照那些去行动,因为情境所迫,如果你是打算融入身边的社会,而不是归隐,那就要严格按照社会普遍礼仪习俗去做,不管你认为多么虚伪,不合情理等,因为你骨子里看重人际关系,在乎与他人的联系,这种联系能够严重影响你的个人情绪,无视了礼仪习俗也就无视了这种联系(惧怕得不到他人的赞赏,因为需要借助这种赞赏来取代对自己的不赞赏)
原来,我没有认清真正的“自身利益”,却一直算计,什么都算计有关任何事情的个人利益,需放下此执----算计。
原来,所有世俗中的自身以外的“个人利益”(如钱,权,甚至别人的赞赏,爱)都不是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利益是“取悦自己”(如做自己喜欢的/自信,赞赏自己/自尊,爱自己/自爱)
以上都是自我即我执造成的。我执着于自身的红尘利益,而不惜牺牲佛性。
原来,钱,利润体现我的“本质”之一,代表实在的“果实”,这些“果实”是我的这种“本质”得到表现的结果。
原来,爱他人不是为了让他人爱自己,而是为了让自己爱自己---心里有了对他人的爱才能拥有归属感,对人类的爱越多归属感就越多,而归属感可以让一个人处于主动,不会被动孤独(无依无靠,不安全感),所以他人爱自己与否是不重要的。
。
原来,我对待老公的态度自相矛盾。我一边期望他是个“神”,不仅可以救我于水火,还应该坚如磐石。一边对他的论调“你让的不是我,是真理,而我让的却是你”怒不可遏。
原来,精致的生活靠的是经济能力,如果希望在不优越的经济状况下,过精致的生活,那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额外的付出是以牺牲掉本来可以予以其它提高和休闲。比如希望有个一尘不染的厨房,如果没有钱请人打扫保持,就必须亲自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理。比如希望能穿着显贵,如果没有钱买奢侈品来保证讲究的衣料和时尚感,就必须亲自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最新时尚和市场各品牌的价格走向,去更多的商场货比三家。
原来,人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因为事业需要“控制感”来获得成功,而孩子的成长只能守候不能控制,这两种认识中的矛盾才是“家庭主妇困顿”的罪魁祸首。
原来,白天活动不打起精神(不振),晚上睡觉就会有精神(睡不深)。
原来,人生病了吃药,我们关注的是这个药能不能治好病,而不关注这个药的性质和治好病的原理,这些应该由医生专业人士去做。所以,同样的道理,治好心病的方式是否科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治好,可以治好的就是值得一试的,至于“药”的副作用,如果实在病的厉害,药还是要吃的,副作用也是要忍受的。
原来,生活信息的科学来源是从“微弱联系”中产生的,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或亲戚的亲戚的亲戚等等。。
原来,朋友圈中的大部分科学文章都是“伪科学”。生活中不仅是听说的,而且看到的“思想常识”,都需要保持“质疑”的态度,如果不能百分比确定真实,就不可传播和下评论,结论。
原来,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平均水平已经比我小时候提高很多(至少对于与我有关,身边来说),农村老家街坊邻居家家开车回家过年就是一个事实例子,初中或高中同学目前各自的生活质量水平也是个事实例子,这些事实应该是给我提供“经济可以独立”的信心,而不是死守着儿时那些过时经验不放----贫穷很容易且比较难避免。
原来,任何让自己不快的事情,都不能用压抑“欲望”去不在乎。即对于自己想要却相信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为了逃避那种焦虑感而关闭情感敏感度。因为关闭情感跟死亡无异。(梦中关闭自身的所有感觉意识以后,心里升起恐惧,却在一片黑暗中看到了呈小半圆排列的金灿灿的佛像,佛像带着微笑,不知道是如来佛还是弥勒佛。这有什么寓意吗?在我关闭以后,是说佛来拯救我,还是我就可以见到佛?这个答案没有,但是意义却是有的,我更加觉悟了物质与精神的内涵,具体说就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感情,物质追求得有但不用强求更不应该重要过感情,我需要感情和物质,因为我身在红尘中,如果我关掉自身感觉意识(不需要感情和物质),那么我需要的就是出红尘了。
原来,一个人一生所能拥有的东西,从最基本到最不基本的,只有感情:亲人之爱<父母,兄弟姐妹 >,爱人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和物质:吃,穿,教育,房子,车子。企业。最基本的东西大部分人类都是拥有的,只是很多人对拥有的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就像我从前一样,总是不满足,对感情不满足,以为别人都拥有很多朋友所以得到精神慰藉,其实我已经拥有的和他们一样多的最基本,他们其实是认识的人比我多的不基本。对物质不满足,以为有市区的房子,好车子至少赶上身边人的平均水平,才能挺直腰杆,其实我已经拥有了最基本,他们比我拥有的多是不基本。我要谨记以上,不再无谓的去扩展精神人脉,也不靠牺牲感情去获取不基本的物质。
原来,如孩子般感受世界来表达情绪,用出世的感受来处理欲望。
原来,情绪好比水痕,来了就接,接后就送,划过不留迹。情绪和欲望一样,没有好坏之分,因为这就是事实存在的人性(佛陀说无明和情绪不是人本性的原有的一部分,本初清净),有的只是处理方式的不同。不想留的情绪就尽快送,想留的情绪就尽量留,仅此而已。
原来,与人相处,只需要站在对方角度就足够了。1.把对方放在心上对待,而不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想当然。尽量迎合对方的想法和利益而不是自己的。2.找到与对方的共同点。
原来,与人相处,应该时刻想的是双赢,而不是强人一头。人不能只想着自己,也不能只想着他人,否则会得不到幸福,为自己着想其实也是为了他人,为他人着想其实也是为了自己。
原来,礼仪素质的重要性只是因为将其养成习惯,才不会不自觉的引起他人误会,埋没真实的你,让他人的偏见伤害你,这也是为什么要尽量维持一个“好人”的形象。人要想让他人把自己往好里想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猜忌是人性中很常见的一种,所以越是明面的事情越是要做好,该说/做的一定要说/做,不该说/做的一定不说/做。
原来,我从小好的学的慢,坏的学的快,比如“炫耀”是一种坏习惯,不应该学习。
原来,现在的状况真的就是自己目前所能拥有的最好的状况。因为外在都是与内在一一匹配的,内在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拥有的外在。
原来,这世上没有固有的对和错,有的只是随心而动。而“心”是需要一直成长的。
原来,老天安排给我的老公和他的家人,可能真的是为了教会我如何为人处事---这个我原生态家庭最大的弱处。
原来,对于工作(以此赚钱)的选择只有两种,一种是取悦对方来换取来自对方的利润,一种是自身掌握技能来解决他人的问题以获得报酬,就看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做出选择。
原来,我潜意识中相信自己是一个不受人或团体欢迎的人,所以与人相处会有紧张感,会揣测出对方的厌恶,会害怕团体的孤立。所以,目前来说,我不适合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句话是错的,理由如下:
原来,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即所有的人事都可以改变。所以不用绝望,不用自轻。
原来,我是个势利眼。即不以个人品性,而以此人的身份地位来对待一个人。(家族性格)。
我只能因为爱对方而取悦对方,不能忍受跟自己不对等的人的交往。
我将他人当作物而不是主观性的人,把它看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这就是为什么我是个势利眼,我会有那点人际交往恐惧症。摘抄:存在主义者指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以上不是因为我好强,而是我的小市民的阶级意识太强。
原来,人生就是一场顺势而行的旅程,瞻前顾后----不管是懊恼过去,还是畏惧未来,都不会对此产生影响,能够有希望产生一定影响的只有个人此刻的所为,所以心态应该是努力不强求即永不放弃希望同时接受现状,活在当下即总是保持清醒(对现实的直接感触)。
原来,人往往更加在意和计较自己做不到的地方。举例,自己做不到热情客套,就会特别在意和计较他人有没有做到这点。所以,要不改变自己做到,要不不计较他人没有做到,两条路都可以。(家族性格) 蔑视礼仪不可取
原来,一心向美才是对的。从无知到坏,从坏变好才能永远不变的好,因为从此我知道了向美的理由。
原来,我在做小孩的过程中,慢慢耳濡目染,被大人日常虚伪做假的做派暗示不自觉的学会了欺人,以致自欺而浑然不知,成年后更被其蒙蔽而难以清醒,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偶尔拨开乌云见明月,这偶尔的恍然大悟也是自身真性情的流露,不虚伪的活着才能有不冲突的内心。
原来,这个世界是中性的,有光明就有黑暗,有此必有彼,看到光明时要记得黑暗的存在,看到黑暗时要知道光明的永存。所以,可以说有对有错,也可以说或没有对也没有错。每件事情/个人都具有两面性,互为彼此,不可分割。但是两面性不是清晰隔离分开的,而是血肉相连,难舍难分。
原来,我经常的做“错”事,有时以致惹他人生气,损害他人利益,那么当别人做“错”事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想起自己的平时德行再去选择是否怨恨别人呢?返过来说,别人值得得到我的原谅,我也就值得得到别人的原谅(不管别人是否这样做,但是我心里要知道自己值得)。宽容就是从此而来吧。
原来,我对闺女唯一的要求是“做你自己”,我唯一要干涉她的只是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礼仪习惯。
原来,人际互动体现的是“归属感”,我在亲朋好友中定义自己的坐标。而我恐惧直面自己对他们的在意以及他们对我的不在意(惧怕得不到他人的赞赏,因为需要借助这种赞赏来取代对自己的不赞赏)。
我前半辈子29年都是在以他人的眼光来要求自己。包括怕丢脸低声下气实际上是怕他们因此看不起我。(惧怕得不到他人的赞赏,因为需要借助这种赞赏来取代对自己的不赞赏)
原来,明白了那些道理却不代表一定要按照那些去行动,因为情境所迫,如果你是打算融入身边的社会,而不是归隐,那就要严格按照社会普遍礼仪习俗去做,不管你认为多么虚伪,不合情理等,因为你骨子里看重人际关系,在乎与他人的联系,这种联系能够严重影响你的个人情绪,无视了礼仪习俗也就无视了这种联系(惧怕得不到他人的赞赏,因为需要借助这种赞赏来取代对自己的不赞赏)
原来,我没有认清真正的“自身利益”,却一直算计,什么都算计有关任何事情的个人利益,需放下此执----算计。
原来,所有世俗中的自身以外的“个人利益”(如钱,权,甚至别人的赞赏,爱)都不是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利益是“取悦自己”(如做自己喜欢的/自信,赞赏自己/自尊,爱自己/自爱)
以上都是自我即我执造成的。我执着于自身的红尘利益,而不惜牺牲佛性。
原来,钱,利润体现我的“本质”之一,代表实在的“果实”,这些“果实”是我的这种“本质”得到表现的结果。
原来,爱他人不是为了让他人爱自己,而是为了让自己爱自己---心里有了对他人的爱才能拥有归属感,对人类的爱越多归属感就越多,而归属感可以让一个人处于主动,不会被动孤独(无依无靠,不安全感),所以他人爱自己与否是不重要的。
。
原来,我对待老公的态度自相矛盾。我一边期望他是个“神”,不仅可以救我于水火,还应该坚如磐石。一边对他的论调“你让的不是我,是真理,而我让的却是你”怒不可遏。
原来,精致的生活靠的是经济能力,如果希望在不优越的经济状况下,过精致的生活,那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额外的付出是以牺牲掉本来可以予以其它提高和休闲。比如希望有个一尘不染的厨房,如果没有钱请人打扫保持,就必须亲自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理。比如希望能穿着显贵,如果没有钱买奢侈品来保证讲究的衣料和时尚感,就必须亲自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最新时尚和市场各品牌的价格走向,去更多的商场货比三家。
原来,人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因为事业需要“控制感”来获得成功,而孩子的成长只能守候不能控制,这两种认识中的矛盾才是“家庭主妇困顿”的罪魁祸首。
原来,白天活动不打起精神(不振),晚上睡觉就会有精神(睡不深)。
原来,人生病了吃药,我们关注的是这个药能不能治好病,而不关注这个药的性质和治好病的原理,这些应该由医生专业人士去做。所以,同样的道理,治好心病的方式是否科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治好,可以治好的就是值得一试的,至于“药”的副作用,如果实在病的厉害,药还是要吃的,副作用也是要忍受的。
原来,生活信息的科学来源是从“微弱联系”中产生的,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或亲戚的亲戚的亲戚等等。。
原来,朋友圈中的大部分科学文章都是“伪科学”。生活中不仅是听说的,而且看到的“思想常识”,都需要保持“质疑”的态度,如果不能百分比确定真实,就不可传播和下评论,结论。
原来,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平均水平已经比我小时候提高很多(至少对于与我有关,身边来说),农村老家街坊邻居家家开车回家过年就是一个事实例子,初中或高中同学目前各自的生活质量水平也是个事实例子,这些事实应该是给我提供“经济可以独立”的信心,而不是死守着儿时那些过时经验不放----贫穷很容易且比较难避免。
原来,任何让自己不快的事情,都不能用压抑“欲望”去不在乎。即对于自己想要却相信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为了逃避那种焦虑感而关闭情感敏感度。因为关闭情感跟死亡无异。(梦中关闭自身的所有感觉意识以后,心里升起恐惧,却在一片黑暗中看到了呈小半圆排列的金灿灿的佛像,佛像带着微笑,不知道是如来佛还是弥勒佛。这有什么寓意吗?在我关闭以后,是说佛来拯救我,还是我就可以见到佛?这个答案没有,但是意义却是有的,我更加觉悟了物质与精神的内涵,具体说就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感情,物质追求得有但不用强求更不应该重要过感情,我需要感情和物质,因为我身在红尘中,如果我关掉自身感觉意识(不需要感情和物质),那么我需要的就是出红尘了。
原来,一个人一生所能拥有的东西,从最基本到最不基本的,只有感情:亲人之爱<父母,兄弟姐妹 >,爱人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和物质:吃,穿,教育,房子,车子。企业。最基本的东西大部分人类都是拥有的,只是很多人对拥有的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就像我从前一样,总是不满足,对感情不满足,以为别人都拥有很多朋友所以得到精神慰藉,其实我已经拥有的和他们一样多的最基本,他们其实是认识的人比我多的不基本。对物质不满足,以为有市区的房子,好车子至少赶上身边人的平均水平,才能挺直腰杆,其实我已经拥有了最基本,他们比我拥有的多是不基本。我要谨记以上,不再无谓的去扩展精神人脉,也不靠牺牲感情去获取不基本的物质。
原来,如孩子般感受世界来表达情绪,用出世的感受来处理欲望。
原来,情绪好比水痕,来了就接,接后就送,划过不留迹。情绪和欲望一样,没有好坏之分,因为这就是事实存在的人性(佛陀说无明和情绪不是人本性的原有的一部分,本初清净),有的只是处理方式的不同。不想留的情绪就尽快送,想留的情绪就尽量留,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