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的情感模式
下午听吴飞老师讲自杀与正义问题,那些案例都很切身,因为从小到大都在身边不断生发着。虽然没有统计数据支持,但我们的直觉是,进入现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变好了,人身自由也在增加,一个例子是,妇女的地位在上升,但自杀率却在上升,尤其是妇女的自杀率高于男性。他讲到最后,我想到的一点就是,也与丁丁老师讲的密切相关,就是我们的社会剧烈变动,但情感模式却改变很小。拿家庭来说,虽然规模在急剧缩小,但夫妇之间的情感依然非常clingy,老父老母依然认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孙子上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是根本不可改变的。
我觉得,因为琐事而自杀,恰恰证明过于在意对方,自己过多的放在了对方上,要死给你看,让你后悔。所以,自然就想到现代化过程中人的问题,我觉得妇女地位上升了,但心里也更脆弱了,有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但还未完全,就处在这么一个中间过程。相应的,就是家庭的情感模式还很不理想,就向他提问,吴老师也未给出太多建议,也并未指出西方家庭模式为理想,只是列举不少政治哲学家反对将国家契约精神运用到家庭中。
结束后跟他交流农家女问题,他的态度与《自杀与中国问题》中的描述有所不同,说福特的这个项目已经做完,目前活动也停止了。其实,我觉得这个NGO项目非常好,在农村,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妇女几乎没有文化生活,除了站在街边聊天外就是家庭,我想这也是夫妇及妇女和孩子之间过于clingy的一个原因,如果有一点文化生活,精力也会有所转移,生活更多元化了,也可能会降低自杀率。
我觉得,因为琐事而自杀,恰恰证明过于在意对方,自己过多的放在了对方上,要死给你看,让你后悔。所以,自然就想到现代化过程中人的问题,我觉得妇女地位上升了,但心里也更脆弱了,有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但还未完全,就处在这么一个中间过程。相应的,就是家庭的情感模式还很不理想,就向他提问,吴老师也未给出太多建议,也并未指出西方家庭模式为理想,只是列举不少政治哲学家反对将国家契约精神运用到家庭中。
结束后跟他交流农家女问题,他的态度与《自杀与中国问题》中的描述有所不同,说福特的这个项目已经做完,目前活动也停止了。其实,我觉得这个NGO项目非常好,在农村,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妇女几乎没有文化生活,除了站在街边聊天外就是家庭,我想这也是夫妇及妇女和孩子之间过于clingy的一个原因,如果有一点文化生活,精力也会有所转移,生活更多元化了,也可能会降低自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