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的教导+如何读克氏的书
克式,一生大概有40余本书,具体数目不详。目前我只读了3、4本左右。总结来说,克式的书可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演讲集笔录,以对话的形式给出,一般就是一问一答;第二类就是语录,没有问答,仅仅是直接叙述思想,比如这本《生命之书》,当然书里的内容是从多个演讲里面搜集出来的。
我很高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克式的书,不管懂或者不懂,能够有机会读到,这就是缘分。然而,不管是学佛还是学克式,很多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已经迷失了,我相信这也是克式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因此,在这里,我写下有关如何阅读克式的书的一些浅见,做抛砖引玉用。
上周有幸接触了一位大和尚,是个佛学教育家,我们讨论了很多有关于救世和佛学教育的问题。他本人是专职佛学教育的,可以把佛学的道理讲得很深,也可以讲得很肤浅,根据听众受众的不同根器,临场发挥,这是让我敬重的。说到佛学教育,他提到,普及是很重要的课题,人都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佛学小学还没上,怎么能期待直接上大学呢。因此,目前国内外的佛学对于大众来说,大部分都在做普及性教育,当然,至于“必以欲勾之”的话题,我们也谈了一些,我说很多人学佛学得都形式化了,信佛拜佛求神灵庇护,这也算是一大弊病吧。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依止的能力还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谈及佛学教育,因为克式所做的无非也是一种教育。做教育是很辛苦的事情,你要照顾到很多方面。那么,教育总是有至少三个过程和任务吧:第一,激发人学习的兴趣;第二,传授知识,教会学习方法;第三,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路。那么,克式的教育也是如此。克式做了这么多的演讲,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了克式都在传播智慧,然而,真的是如此吗?有人说克式没有像佛祖一样给出具体的方法,诸如内观呢,但是真的是如此吗?这就是看书的技巧,如何阅读克式的书,这是很重要的。
对于传播道理传递智慧这样的事情,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智慧本身。所谓智慧,不是语言所能传达的,也不是可以传授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用语言表述出来无非是一种善巧。我们看克式的书,应该重点放在克式传授的方法上,而不是克式所说的智慧上。这就好比,你问别人作业,是要学习做题目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索要作业的答案,难道不是这样吗?这里面的道理是类似的。
回到教育家的问题,克式传递一些东西,那么接收者首先必须要感兴趣。一杯水和一杯黄金,大部分人会选择黄金,因为黄金对他们来说有价值。因此,让读者觉得有价值这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以此来激发人学习的兴趣。而克式所讲的那些智慧,大部分是“必以欲勾之”的前奏,当然,这里面也有方法学本身。因此,读者不能觉得有共鸣,就把克式所说的话奉为圣经,把克式语言上传递的智慧,当做是自己的经验。你真的理解了吗,如果不是,这样只会害了你。你认真的听了克式所说的话了吗,还是用自己的意识自己的理解直译了过来呢。任何一个东西,一旦风靡起来,就需要打起十二分的警惕。真理永远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把不理解的事情当做自己的经验,就会丧失警惕性,并且这种经验会成为你将来惰性的借口,这是典型的自我欺骗模式。你已经毫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样的经验并且认为是自己的一部分。而真正的事情是当你真的是从内心理解了,它才会自动成为你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脑理解就挂在嘴上成为智慧的禅语。这就好比iphone开始流行,那么对iphone可以讲得头头是道的帅哥开始成为智者、圣人、潮流的偶像,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么是不是将来路上遇到一个随口可以把克式的话倒背如流的男子,就认为这是个智慧具足的人呢?形式不代表本质,这是真理。
学习,也是如此。我们学的不是形式,而是本质。形式是死的,而本质是活的。那么克式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克式所讲的东西,用因果来说,因就是觉知,果就是明心见性。觉知就是克式教会我们的方法学,而明心见性所见到的就是实相就是智慧。缘起性空、因缘和合、空性、当下生灭,这些都是克式在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有些佛学基础的人读克式的书,理解起来会相当的快。那么,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觉知这个方法学,下面我来详述一下这个东东。
其实事情很简单,那就是去认识自己。只有你认识了自己,才能意识到自我,才能抛弃自我,才能洞见无常无我,进而有空性的体悟,乃至超越生死轮回。当然,你可以说你并不关心生死轮回,那没关系,至少看到实相有助于你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谓恐惧、爱、快乐、欲求、谦卑,等等,这不都是克式传递给我们的有关实际生活的真相吗?那么问题回过来,很多人问,我也读了很多克式的书,克式说的也很有道理,克式我就是做不到,怎么办?这就是不会读书!克式无时无刻都在教会我们方法学,这就是觉知!
如何认识你自己?很简单,你要先明白认识我们自己的什么东西?是身份吗是身高吗是性别吗是前途吗,当然都不是,只有一个,就是心念。那么,如何认识你自己?很简单,心念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与外界的人事物接触的时候,心念最为频繁,因此,认识自己就要从关系开始,从你自己与外部的关系开始,诸如你和父母的关系,你和老师的关系,乃至,你和小猫小狗,你和花朵大树的关系开始。这并不神奇,因为每当你看见他们的时候,就已经起心动念了,难道不是吗。当你看到一棵树,立即反映出这是一棵树的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在运作,认识已经开始,而意念也开始阻挡你见到实相了,难道不是吗,你第一反应这就是一棵树,不假思索的跳过了对它的认识,脑里升起了树这个名相,然后立即跳了过去,开始注意树旁边的美女,难道不是这样吗?这就好比,你在做数学题,你瞅见一个题目昨天才做过,于是不假思索的写下了答案,等试卷发下来了才发现,这个题目与自己做过的类似,但是稍有不同,因此答案也不同,难道不是吗,这都是类似的问题。
于是,我们明白了,了解和认识自己,就要从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开始,在每份关系中去检视自己的起心动念。说实在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们的心愚钝僵死,不够敏锐和鲜活。我说的是敏锐,不是敏感,懂吗?女人的敏感那是心的造作,而敏锐是建立在感性和理性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智能。那么如何让心变得敏锐?让我来告诉你,你可以从情绪开始。情绪是我们在关系里面交互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和结果,难道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在乎自己的,因此你的情绪你最容易觉察,特别是负面情绪。当你觉察到负面情绪的时候,可是告诉我们,是要觉知。然而,觉知是不是思考是不是思想?这又是需要次第的,而不是一步就跳跃到觉知的。觉知的本质,是个当下生灭的东西,如果你觉得你的觉知竟然持续到了1分钟,那就是思考而不是觉知。但是我们的心不够敏锐呀,没关系,让我来告诉你,可以先从分析和思考做起,等你熟练了,觉知就可以当下进行。
好,那么我说的次第清楚了吗,让我再重复一遍:
第一,捕捉自己的负面情绪,通常这是很容易的,如果你做不到当知当觉,起码你做得到后知后觉。当你大怒发脾气的时候,你根本意识不到,但是脾气发完了,你应该意识到了,刚才自己升起了负面情绪。随着觉知能力的提升,你会很快做到当知当觉,一生气就意识到了而不会发泄出来。再后来,你可以做得到先知先觉,脾气根本就升不起来;
第二,意识到负面情绪了,我们还不会觉知呀,心不够敏锐,怎么办?那就先从思考做起,你要问问自己为什么有负面情绪。也许一个人无法通过努力来变得单纯,但是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变得诚实。只有诚实了你才会肯面对自己,特别是自己的阴暗面。你要记住一个法则,任何负面情绪,责任都在你自己,而不是别人。任何原因,你都要从自己找起,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对自己诚实,要诚实的发现自己的虚伪、做作、贪婪等负面因素。当你找到了那个真正的原因,你的情绪开始抚平甚至止息;
第三,觉知。等你分析和思考练得熟练了,其实你就是认识和了解了自己,你开始厌恶自己的虚伪、做作、贪婪、占有欲,都是这些东西让你变得麻木、残忍、不和谐。所谓觉知,其实是不费力的东西,是一瞬间的过程。就在那一瞬间,注意了,这里我们要把负面情绪扩展到关系的方方面面,之所以从情绪开始,是因为我们太迟钝,其它的感觉不到;当你熟练了,你应该开始检视所有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情绪,比如你看到一棵树,你的心念是什么。觉知与思考最大的区别是,你要发现实相,要不带批判不带评价不贴标签的看待这一切,允许它去留。当你觉知到了,你不用去控制,它自己就生灭了,所有的情绪都是如此。做到了,你就是情绪大师。
觉知帮助我们看到实相,此后你就可以看到克式所说的有关爱、快乐、痛苦、恐惧的实相,你也可以从脑理解过渡到心理解,你成为了自己的主人。精进的人,也继而可以发现无常无我空性,甚至解脱生死的真相。
希望大家都有所觉醒有所进步,从自己做起,去改变这个世界。自己做好了,就会影响关系,关系就是社会就是世界。
我很高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克式的书,不管懂或者不懂,能够有机会读到,这就是缘分。然而,不管是学佛还是学克式,很多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已经迷失了,我相信这也是克式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因此,在这里,我写下有关如何阅读克式的书的一些浅见,做抛砖引玉用。
上周有幸接触了一位大和尚,是个佛学教育家,我们讨论了很多有关于救世和佛学教育的问题。他本人是专职佛学教育的,可以把佛学的道理讲得很深,也可以讲得很肤浅,根据听众受众的不同根器,临场发挥,这是让我敬重的。说到佛学教育,他提到,普及是很重要的课题,人都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佛学小学还没上,怎么能期待直接上大学呢。因此,目前国内外的佛学对于大众来说,大部分都在做普及性教育,当然,至于“必以欲勾之”的话题,我们也谈了一些,我说很多人学佛学得都形式化了,信佛拜佛求神灵庇护,这也算是一大弊病吧。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依止的能力还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谈及佛学教育,因为克式所做的无非也是一种教育。做教育是很辛苦的事情,你要照顾到很多方面。那么,教育总是有至少三个过程和任务吧:第一,激发人学习的兴趣;第二,传授知识,教会学习方法;第三,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路。那么,克式的教育也是如此。克式做了这么多的演讲,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了克式都在传播智慧,然而,真的是如此吗?有人说克式没有像佛祖一样给出具体的方法,诸如内观呢,但是真的是如此吗?这就是看书的技巧,如何阅读克式的书,这是很重要的。
对于传播道理传递智慧这样的事情,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智慧本身。所谓智慧,不是语言所能传达的,也不是可以传授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用语言表述出来无非是一种善巧。我们看克式的书,应该重点放在克式传授的方法上,而不是克式所说的智慧上。这就好比,你问别人作业,是要学习做题目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索要作业的答案,难道不是这样吗?这里面的道理是类似的。
回到教育家的问题,克式传递一些东西,那么接收者首先必须要感兴趣。一杯水和一杯黄金,大部分人会选择黄金,因为黄金对他们来说有价值。因此,让读者觉得有价值这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以此来激发人学习的兴趣。而克式所讲的那些智慧,大部分是“必以欲勾之”的前奏,当然,这里面也有方法学本身。因此,读者不能觉得有共鸣,就把克式所说的话奉为圣经,把克式语言上传递的智慧,当做是自己的经验。你真的理解了吗,如果不是,这样只会害了你。你认真的听了克式所说的话了吗,还是用自己的意识自己的理解直译了过来呢。任何一个东西,一旦风靡起来,就需要打起十二分的警惕。真理永远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把不理解的事情当做自己的经验,就会丧失警惕性,并且这种经验会成为你将来惰性的借口,这是典型的自我欺骗模式。你已经毫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样的经验并且认为是自己的一部分。而真正的事情是当你真的是从内心理解了,它才会自动成为你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脑理解就挂在嘴上成为智慧的禅语。这就好比iphone开始流行,那么对iphone可以讲得头头是道的帅哥开始成为智者、圣人、潮流的偶像,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么是不是将来路上遇到一个随口可以把克式的话倒背如流的男子,就认为这是个智慧具足的人呢?形式不代表本质,这是真理。
学习,也是如此。我们学的不是形式,而是本质。形式是死的,而本质是活的。那么克式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克式所讲的东西,用因果来说,因就是觉知,果就是明心见性。觉知就是克式教会我们的方法学,而明心见性所见到的就是实相就是智慧。缘起性空、因缘和合、空性、当下生灭,这些都是克式在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有些佛学基础的人读克式的书,理解起来会相当的快。那么,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觉知这个方法学,下面我来详述一下这个东东。
其实事情很简单,那就是去认识自己。只有你认识了自己,才能意识到自我,才能抛弃自我,才能洞见无常无我,进而有空性的体悟,乃至超越生死轮回。当然,你可以说你并不关心生死轮回,那没关系,至少看到实相有助于你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谓恐惧、爱、快乐、欲求、谦卑,等等,这不都是克式传递给我们的有关实际生活的真相吗?那么问题回过来,很多人问,我也读了很多克式的书,克式说的也很有道理,克式我就是做不到,怎么办?这就是不会读书!克式无时无刻都在教会我们方法学,这就是觉知!
如何认识你自己?很简单,你要先明白认识我们自己的什么东西?是身份吗是身高吗是性别吗是前途吗,当然都不是,只有一个,就是心念。那么,如何认识你自己?很简单,心念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与外界的人事物接触的时候,心念最为频繁,因此,认识自己就要从关系开始,从你自己与外部的关系开始,诸如你和父母的关系,你和老师的关系,乃至,你和小猫小狗,你和花朵大树的关系开始。这并不神奇,因为每当你看见他们的时候,就已经起心动念了,难道不是吗。当你看到一棵树,立即反映出这是一棵树的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在运作,认识已经开始,而意念也开始阻挡你见到实相了,难道不是吗,你第一反应这就是一棵树,不假思索的跳过了对它的认识,脑里升起了树这个名相,然后立即跳了过去,开始注意树旁边的美女,难道不是这样吗?这就好比,你在做数学题,你瞅见一个题目昨天才做过,于是不假思索的写下了答案,等试卷发下来了才发现,这个题目与自己做过的类似,但是稍有不同,因此答案也不同,难道不是吗,这都是类似的问题。
于是,我们明白了,了解和认识自己,就要从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开始,在每份关系中去检视自己的起心动念。说实在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们的心愚钝僵死,不够敏锐和鲜活。我说的是敏锐,不是敏感,懂吗?女人的敏感那是心的造作,而敏锐是建立在感性和理性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智能。那么如何让心变得敏锐?让我来告诉你,你可以从情绪开始。情绪是我们在关系里面交互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和结果,难道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在乎自己的,因此你的情绪你最容易觉察,特别是负面情绪。当你觉察到负面情绪的时候,可是告诉我们,是要觉知。然而,觉知是不是思考是不是思想?这又是需要次第的,而不是一步就跳跃到觉知的。觉知的本质,是个当下生灭的东西,如果你觉得你的觉知竟然持续到了1分钟,那就是思考而不是觉知。但是我们的心不够敏锐呀,没关系,让我来告诉你,可以先从分析和思考做起,等你熟练了,觉知就可以当下进行。
好,那么我说的次第清楚了吗,让我再重复一遍:
第一,捕捉自己的负面情绪,通常这是很容易的,如果你做不到当知当觉,起码你做得到后知后觉。当你大怒发脾气的时候,你根本意识不到,但是脾气发完了,你应该意识到了,刚才自己升起了负面情绪。随着觉知能力的提升,你会很快做到当知当觉,一生气就意识到了而不会发泄出来。再后来,你可以做得到先知先觉,脾气根本就升不起来;
第二,意识到负面情绪了,我们还不会觉知呀,心不够敏锐,怎么办?那就先从思考做起,你要问问自己为什么有负面情绪。也许一个人无法通过努力来变得单纯,但是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变得诚实。只有诚实了你才会肯面对自己,特别是自己的阴暗面。你要记住一个法则,任何负面情绪,责任都在你自己,而不是别人。任何原因,你都要从自己找起,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对自己诚实,要诚实的发现自己的虚伪、做作、贪婪等负面因素。当你找到了那个真正的原因,你的情绪开始抚平甚至止息;
第三,觉知。等你分析和思考练得熟练了,其实你就是认识和了解了自己,你开始厌恶自己的虚伪、做作、贪婪、占有欲,都是这些东西让你变得麻木、残忍、不和谐。所谓觉知,其实是不费力的东西,是一瞬间的过程。就在那一瞬间,注意了,这里我们要把负面情绪扩展到关系的方方面面,之所以从情绪开始,是因为我们太迟钝,其它的感觉不到;当你熟练了,你应该开始检视所有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情绪,比如你看到一棵树,你的心念是什么。觉知与思考最大的区别是,你要发现实相,要不带批判不带评价不贴标签的看待这一切,允许它去留。当你觉知到了,你不用去控制,它自己就生灭了,所有的情绪都是如此。做到了,你就是情绪大师。
觉知帮助我们看到实相,此后你就可以看到克式所说的有关爱、快乐、痛苦、恐惧的实相,你也可以从脑理解过渡到心理解,你成为了自己的主人。精进的人,也继而可以发现无常无我空性,甚至解脱生死的真相。
希望大家都有所觉醒有所进步,从自己做起,去改变这个世界。自己做好了,就会影响关系,关系就是社会就是世界。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