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向上心
![]() |
前段时间 看了梁漱溟的《朝话》,挺有感触。想来 看了很多书却越发觉得哲学的基调为何都是悲观多一些,常常看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思想被侵略了,可是看了梁先生的书觉得像是喝了一杯茶,很舒服。
我们之所以为人而超越机械性 是因为我们有自觉地力量或者说是自我意识,在各种动物中人是可以由自我意识选择自杀的唯一物种,发展到现在 依然保留很多动物的本性,比如暴力倾向,我们往往会无意识乐于看到暴力或者间接暴力,所谓拳击或者斗牛的存在就是为了释放我们无处安放的愤怒。但是 单纯的动物性不能使我们获得快乐,《人类动物园》阐述的正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超级部落,远古时代,我们身为动物,参与社会捕猎,并在长期中形成暴力,其快乐建立在部落的认同以及捕杀动物的快赶上,但现在与以往动物不同,我们从身体快乐转向心理快乐,我们其实更期望一种精神层次的快乐。
这种快乐该如何获得,从前我总是想不透或者是卡在某个地方,这份快乐应该得建立在自我的内心安定上,成熟的人可以去除自己内心的不安,他对生命是有一份悲悯之情,共情之情。
首先,我们是不完全的人,自我认识可以缓解身份焦虑,而自我忏悔是一个通往成熟的路径,这与佛家不谋而合,佛家所追求的始终是发心——发菩萨心,对众生有所悲悯。可是,现代心理学揭露了一个真相是人都是自私的,这不矛盾么?我认为不矛盾,现代的强调自私很大程度是因为消费主义的盛行,几乎改变了我们对待事物的原有态度,很多‘慢’的东西很慢生存,人们着急,因为生产快,人口爆炸,资源显得更加稀缺,所以自私的程度比以前似乎更大,难道承认自私就得鄙弃该有的悲悯么?平衡好两者的关系,才是智慧,或者说,限制好自私的维度。
单靠自私,容易陷入零和游戏。自我忏悔的约束力可以是来自宗教,基督教的爱邻居 佛教的慈悲为怀等等,如果没有宗教信仰呢?“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也要上”,管不住自己,是调理不好自己的,自我忏悔不一定需要借助宗教的力量,那是与自己独处的力量,叔本华所讲的就是孤独的人才是智慧的,他们不需要借助聚会喧嚣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写日记也好,冥想反思也好,都是一种自我忏悔的格式。自我忏悔的好处在于,原谅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不需要完美或者强迫自己完美,森田疗法对于治疗神经症的做法就是基于此,顺其自然吧,接受自己吧,不要老给自己贴标签。
最近读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同样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从社会共事角度介绍了一个热的自我投资中,以原则为中心的重要性,唯有知己知彼,理解他人才能获得双赢。按梁先生的话就是保有一颗向上心,道德是生命的和谐。不过文中梁先生提到的也有很多其实和现在可能不符合的东西,毕竟民国时期与现在不同有太多。食古不化自然不需要,取我所需才是聪明的。对于古时的儒家学说,固然不能一概接受。有一段时间,看了一些哲学书,我以为自己似乎都差不多懂了,可是你懂了这个和那个,其实你就是什么都不懂,哲学是无用之用,我却企图从中功利学习,实在不该。一概接受的后果就是邯郸学步。
可是那么多道德,而且也没有标准,似乎行为也模糊化了,我觉得不可能有标准的,往上就是自己的价值观了,各种问题存于自己个人主观,不能与人以共见。但学会理解别人,不要形成偏见,诚信处事等还是放于四海皆准的道理。
要做到这个层次,一定要发乎本心,并不断学习思考。不断思考学习可以保证自己不会被他人的观点或者新闻报告灌输。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逆商。
这样做或许很费事,毕竟省事是一个无道理的道理,人人都想方便点。希望自己可以费点力气多学点东西,社会私意太重,“宽以居之”,志愿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