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胡言乱语
G+游泳课+身体+课程作业+助研+考试,以及,喜欢过的人郑重其事地约我吃饭然后向我出柜了,仿佛计算好了一样手拉手一起出问题,就是为了看我笑话。 从自习室走出来的时候,整层楼还是只有我一个人,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这种充实的假象令我感到恶心,不明白自己这样终日沉默灰头土脸的意义何在。 跨上自行车的时候爸妈刚好来电,说来说去不外乎「你想好毕业后干嘛了吗,你要记住,不管你选择什么我们都会支持你」,听上去好温暖啊,但除了直接工作其他他们也支持不了什么。 因为真的没钱交学费啊,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读。 可恶的预算约束线。 在朋友圈发了个牢骚,很快,收到了一条回复,大意是讲,她在实习,一样也可以下了班看书学习,潜台词就是,你自己不努力去看书怪什么。 心里愣了一下,然后一种莫名的情绪沿着气管升上来——这种情绪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已经悄无声息积攒了很多——其实那瞬间不想回复,因为的确没有意义。但我终究忍不住还是回了,用了豆瓣简介那句话。 她不屑一顾,什么叫「我条件好」。 我说,和一个只能用奖学金交G报名费的人相比,你的条件的确很好。 她说,一次G不过两千不到,你做个一学期PTA连托的考试费也有了。 我说,我因为身体问题休过学,为了不gap一年必须在2.5学年内修完所有专业课还辅修了统计,我是个普通人,平均每学期十三四门大课的强度下实在做不了PTA。 发出最后一句话时,我的语气很平静,骑在回寝室的路上,背着书包带着耳机,瞥一眼球场上年轻的肉体,路过的女生手里拿着考研数学书。 20岁之前我没有过一次出门旅行的经历,七天都没有住过。别人问为什么不出去玩,我都是不屑一顾的撇开头说没兴趣,其实是没钱。 于是心里有点阴暗,不喜欢看朋友圈,是的我不想看其中晒生活的一部分人,他们中的确有一部人拿着父母的钱环游世界,却轻描淡写地在我的朋友圈回复一句「你怎么这个都不会/你怎么那个都没有」。 每个人都很容易从自身角度出发来看问题,然后说,你看你多么傻逼,我都可以办得到,你怎么不行。 然后我被花着家里八十万在哥大读书的富家女教育说,你太low,你不努力,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呵呵。 真想说脏话。 然而—— 日子还是得照常过。 和GAJ聊微信,我又说到这种事。这大概是持续了两年的心理阴影的根源,这世上太多事情不是靠「努力」就能够解决的。比如「没钱」这件事。 常常想,或许从一开始我就错了,我应该像所有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一样,就是那么平庸地努力着学习考个好大学,再努力学习,换取一个高的绩点争取保研。收起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爱好,收起那些孩子气的桀骜不驯,老师上课讲得再烂作业再无聊也要认真去做。 都是我自找的——现在我没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没有在做自己擅长的事。 可是我不甘,我当然知道我不可能改变这世界分毫,但见识过一个更大更广阔的世界以后,又怎么能甘心回到果壳里去呢。 我他妈真想把造成自己困境的根源都推给外界的诅咒。并以此安慰自己——我的hard模式就是这样被诅咒从而得以实现的:就像学理科会是hard模式,因为周围会不停地有乱七八糟的人告诉你女生学不好理科,还有女生要过的安稳不要出国读书浪费钱。 可是不行,因为我知道现在这种处境说到底还是自己造成的,可惜自己没有接受与面对的勇气。 偶尔会想起16岁,高一寒假,离除夕还有几天,我和力王在教室做物理,然后看书看得头大,忍不住打开教室窗户,对着外面万家灯火大喊了一声。 那是多么美好的年少无知又斗志昂扬。 我想三年前的自己要是看到自己现在这个样子,一定会很失望。 依旧高傲又敏感的自己,喜欢过却再也不肯主动联系的C,有着莫名的好感但更多是愤愤不平人生差距的A,当年对未来所有的想象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得不见踪影,只剩下自己每天晚下了自习躺在床上思绪飘荡。 明天会变好吗?in a sense yes,因为我拉黑了那个女生也关了朋友圈(噢我的玻璃心),but everyday I feel like I am dying 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