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盗物语:斋藤道三篇》化茧成蝶(一)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一件随遇而安的事情,但其实在所谓的不经意间是有脉络可以追寻的。从2016年3月7日开始的这一系列阅读,我叫它“天下布武”“于天之下,遍布武力”这一系列书,其实讲的是同一个主题,成为“天下人”。只不过这条路有人走向的是覆灭,有人蹒跚走到了终点。
当我们站在数百年后尘嚣散尽的今天再回头去看,究竟终点是什么?丰臣秀吉虽然统一了日本,但他留下的江山社稷终究还是逃不过被德川家康撺掇的命运。德川幕府延续265年,落得的下场也不过是被西方列强的枪炮轰开国门。终点就是统一日本吗?曾经意气风发、驰骋沙场的英雄人物,晚年求的不过是一个子孙万福,是家族得以永远保留如今的地位。但在我看来,成为英雄即是孤独,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他们所期冀的子孙后代的境遇,恰恰正是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想到这里,我又不得不提起织田信长,想起这个“尾张痴儿”最爱跳的一支舞。“人生五十年,与天下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如水。与天地相较之,如梦亦如幻,但得一生者,岂有不灭乎?”在周围人的眼里,又是如此的放肆以及不可理喻,但在我看来,不多的唱词,却是整个战国乱世最真实的写照。当我再设身处地地去以织田信长的心理跳起这支舞来时,内心竟然是觉得兴奋热烈,仿佛四十多载就在那一瞬间,仿佛整个天下就在伸手可及之处。我看见本能寺熊熊大火里,尽兴又奔放的一曲。人生在世,何必讲什么终点岔路,不过求得是一个明白自己的世界罢了,不过尽兴热情地唱一曲跳一曲罢了。读到这里,哪里还会觉得这世界有什么表白能够比这更打动人心的呢?我哪里会什么表白,哪里会说什么情话,不过是想将织田信长的故事讲给你听罢了。
我把本能寺事件看作两个时代的分界。本能寺之前,混沌初开,斋藤道三,织田信长就是那劈开混沌的人。本能寺之后,秩序重现,纷繁复杂的战国乱世,开始展现它最后的光辉。在讲织田信长之前,不得不提的人是斋藤道三。我们纵观织田信长的一生,会很容易的发现,他身上至始至终都有着斋藤道三的影子。或许这样说并不恰当,而应该讲做,信长的骨子里,其实有着同斋藤道三一样的东西,正是这些不谋而合的理念,让他们从那个时代脱颖而出。也同样是他们身上相似的性格缺陷,让他们最终没有看见自己想要的未来,倒在了征途之中。
似乎枭雄一词发明出来,就是为了形容像斋藤道三这样的人物。同时,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何谓枭雄。斋藤道三出身于浪人家庭,成为僧侣,但他的野心却不可能让他安于寺庙安稳的生活,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也让他意识到,恰逢乱世,正是像他这样的平民百姓登上历史舞台的契机。《国盗物语:斋藤道三》讲述了从一介还俗僧侣开始,利用权谋与武力,最终成为一方霸主的斋藤道三的一生。斋藤道三于人的魅力在哪里?虽然身处混沌混乱的社会环境之中,但他极其敏锐的嗅觉还是让他找到了一条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关键又在于,这条道路上很多艰难险阻,都能被他的才智给一一化解。即使稍有不幸,也能凭借上天的眷顾脱离困境。所以说斋藤道三即使没有开挂,也多少算作bug般的存在。而不像往后的织田信长、明智光秀般是随着整个社会在慢慢成长的,这就是他的独一无二,也正是他能够给予混沌社会最致命一击的能力所在。但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惊人事实是,织田信长和明智光秀同斋藤道三之间的关系,织田信长是斋藤道三的女婿,明智光秀则是道三的义子,这样的关系,让本能寺事件更像是冥冥之中的注定。道三,这个念着“南无妙法莲华经”的假和尚一辈子都在与天搏斗,但多多少少看来,输的还是他,果然只能在命运无形的大手之下灰飞烟灭。
司马辽太郎在书里讲到这样的小细节,时至今日道三之后仍然不愿意承认他们是道三后人这一点,甚至以此为耻。道三之所以在历史上如此不受人待见,大概是因为他性格里的暴戾即使我们现在听起来都会觉得隐隐害怕。但不得不说,这种性格应该是与他所追求的理想、信念息息相关的。正是他把追求一统日本看作比任何东西都要珍贵的东西,所以在他眼里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一切,可以不用顾忌别人的看法,不用顾忌道德与伦理的约束。司马辽太郎喜欢道三是甚于织田信长的,所以我们能在《国盗物语》里面看见信长的暴力,却很少见道三阴暗。所以我们不妨就把《国盗物语:斋藤道三》看作司马辽太郎给道三的平反吧。他把道三叫做革命家,他这样写到:
的确如此,革命是以善和美为目标的。所有的阴谋、暗杀和篡权夺位,都是革命家本身为了实现自己理想世界的手段而已。即使是“不可为”之事,也要去做。/如果是集团组织,或许可以称为御用盗贼或是天诛之类的,正由于他是只身一人,因此不得不承受与这些词义相反的各种骂名。
我一直相信善与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像道三这样在性格上有着严重缺陷的人,反倒才是最真真切切的人,所以他才会“化茧成蝶”。
当我们站在数百年后尘嚣散尽的今天再回头去看,究竟终点是什么?丰臣秀吉虽然统一了日本,但他留下的江山社稷终究还是逃不过被德川家康撺掇的命运。德川幕府延续265年,落得的下场也不过是被西方列强的枪炮轰开国门。终点就是统一日本吗?曾经意气风发、驰骋沙场的英雄人物,晚年求的不过是一个子孙万福,是家族得以永远保留如今的地位。但在我看来,成为英雄即是孤独,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他们所期冀的子孙后代的境遇,恰恰正是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想到这里,我又不得不提起织田信长,想起这个“尾张痴儿”最爱跳的一支舞。“人生五十年,与天下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如水。与天地相较之,如梦亦如幻,但得一生者,岂有不灭乎?”在周围人的眼里,又是如此的放肆以及不可理喻,但在我看来,不多的唱词,却是整个战国乱世最真实的写照。当我再设身处地地去以织田信长的心理跳起这支舞来时,内心竟然是觉得兴奋热烈,仿佛四十多载就在那一瞬间,仿佛整个天下就在伸手可及之处。我看见本能寺熊熊大火里,尽兴又奔放的一曲。人生在世,何必讲什么终点岔路,不过求得是一个明白自己的世界罢了,不过尽兴热情地唱一曲跳一曲罢了。读到这里,哪里还会觉得这世界有什么表白能够比这更打动人心的呢?我哪里会什么表白,哪里会说什么情话,不过是想将织田信长的故事讲给你听罢了。
我把本能寺事件看作两个时代的分界。本能寺之前,混沌初开,斋藤道三,织田信长就是那劈开混沌的人。本能寺之后,秩序重现,纷繁复杂的战国乱世,开始展现它最后的光辉。在讲织田信长之前,不得不提的人是斋藤道三。我们纵观织田信长的一生,会很容易的发现,他身上至始至终都有着斋藤道三的影子。或许这样说并不恰当,而应该讲做,信长的骨子里,其实有着同斋藤道三一样的东西,正是这些不谋而合的理念,让他们从那个时代脱颖而出。也同样是他们身上相似的性格缺陷,让他们最终没有看见自己想要的未来,倒在了征途之中。
似乎枭雄一词发明出来,就是为了形容像斋藤道三这样的人物。同时,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何谓枭雄。斋藤道三出身于浪人家庭,成为僧侣,但他的野心却不可能让他安于寺庙安稳的生活,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也让他意识到,恰逢乱世,正是像他这样的平民百姓登上历史舞台的契机。《国盗物语:斋藤道三》讲述了从一介还俗僧侣开始,利用权谋与武力,最终成为一方霸主的斋藤道三的一生。斋藤道三于人的魅力在哪里?虽然身处混沌混乱的社会环境之中,但他极其敏锐的嗅觉还是让他找到了一条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关键又在于,这条道路上很多艰难险阻,都能被他的才智给一一化解。即使稍有不幸,也能凭借上天的眷顾脱离困境。所以说斋藤道三即使没有开挂,也多少算作bug般的存在。而不像往后的织田信长、明智光秀般是随着整个社会在慢慢成长的,这就是他的独一无二,也正是他能够给予混沌社会最致命一击的能力所在。但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惊人事实是,织田信长和明智光秀同斋藤道三之间的关系,织田信长是斋藤道三的女婿,明智光秀则是道三的义子,这样的关系,让本能寺事件更像是冥冥之中的注定。道三,这个念着“南无妙法莲华经”的假和尚一辈子都在与天搏斗,但多多少少看来,输的还是他,果然只能在命运无形的大手之下灰飞烟灭。
司马辽太郎在书里讲到这样的小细节,时至今日道三之后仍然不愿意承认他们是道三后人这一点,甚至以此为耻。道三之所以在历史上如此不受人待见,大概是因为他性格里的暴戾即使我们现在听起来都会觉得隐隐害怕。但不得不说,这种性格应该是与他所追求的理想、信念息息相关的。正是他把追求一统日本看作比任何东西都要珍贵的东西,所以在他眼里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一切,可以不用顾忌别人的看法,不用顾忌道德与伦理的约束。司马辽太郎喜欢道三是甚于织田信长的,所以我们能在《国盗物语》里面看见信长的暴力,却很少见道三阴暗。所以我们不妨就把《国盗物语:斋藤道三》看作司马辽太郎给道三的平反吧。他把道三叫做革命家,他这样写到:
的确如此,革命是以善和美为目标的。所有的阴谋、暗杀和篡权夺位,都是革命家本身为了实现自己理想世界的手段而已。即使是“不可为”之事,也要去做。/如果是集团组织,或许可以称为御用盗贼或是天诛之类的,正由于他是只身一人,因此不得不承受与这些词义相反的各种骂名。
我一直相信善与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像道三这样在性格上有着严重缺陷的人,反倒才是最真真切切的人,所以他才会“化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