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读书分享(五)
精神病性人格结构
在人格谱系的另一端,精神病性的患者内心体验相对极端。在访谈中,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冷漠攻击。在精神病药物出现之前,很少有心理治疗师能凭借优良的直觉天赋和坚韧的情感毅力,对精神病性来访者进行有效的治疗。而精神分析对此类群体的帮助在于为理解精神病性来访者的特点提供了思路。
具有明显精神病状态的来访者很容易被识别:幻觉,妄想,牵连观念,逻辑思维混乱等。但是,日常生活中具备精神病性状态的人,平时并不一定具有上述精神病性的表现,只有深处某种刺激时,才会激发症状的出现。
在国内,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当中,这类的来访者不在我们工作的范围。但是,学习相关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这类来访者时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有所鉴别,转介到相关的医院进行治疗。对于这类来访者来说是我们可以提供的,最好的最有效的帮助。
当然具有明显精神病症状的来访者很容易鉴别,有些人可能永远够不上诊断为精神疾病,但是常处在共生-精神病的状态,多少存在一些精神病性的症状。他们的日常生活平静,工作效能颇高,也就是说,他们社会功能也是良好的。但是他们内心中总透露出困惑和恐惧,思维混乱或偏执。南希在此处所举的例子,很好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来访者的状态。
防御机制
精神病性来访者惯用的防御机制是原始的防御机制,如:回避,否认,全能控制,原始性理想化或贬低化等等。南希将在第五章详细讨论原始性的防御机制。这些防御机制属于前语言期和前理性期。它们可以在莫名的恐惧袭来之时,对个体产生一定的保护。这种恐惧是如此令人胆战心惊,使防御本身所导致的极度扭曲显得微不足道。而这种莫名的恐惧,可能和精神病人对自己幻想中的超自然的破坏力相关。
认同整合水平
精神病性来访者在认同方面十分困难,甚至不能完整地感觉自己的存在,更无法感受自己的存在满意与否。他们深深困惑于自己到底是谁,只能凭借身体感受,年龄,性别和性取向来定义自我。他们无法感受自己认同的连续性,也无法相信别人具有自我的连续体验,他们一直活在转向恶变所带来的恐惧中。当被要求进行自我介绍或描述重要他人时,这些人往往含糊其辞,张冠李戴,甚至明显的歪曲事实。
现实检验能力
精神病性来访者缺乏现实检验的能力,与日常现实若即若离。即便他们偶尔能成功地辨别出情景背后的部分含义,也无法完整解读,而是牵强的把自己的意愿填入其中。
自省能力
精神病性来访者缺乏自省能力。但是有些来访者长期接受治疗,会积累了不少心理学术语,表现得好像是出色的自我观察者。但其实只是鹦鹉学舌地对自己做出评价,而非真的对自己有所自省和反思。需要在工作中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
原始冲突本质
精神病性来访者最主要的原始冲突基本都与存在意识相关:生命与死亡,存在与湮没,安全与恐惧。他们的梦境充斥着死亡与毁灭的景象。生存还是毁灭成为他们永恒的主题。有些理论家把这形象的称为本体危机。精神病来访者缺乏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存在于世的知觉,甚至完全不了解独立存在意味着什么。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某位家庭成员的延续。
移情与反移情
精神病性来访者会引发治疗师正性的反移情,治疗师会被激发出强烈的拯救欲,父母般的保护欲,以及对患者由衷的同情。精神病性来访者极度渴望尊重与希望,因此对于那些给予诊治并格外关怀他们的治疗师心存感激,而这种感觉也常感人肺腑。但实际上,治疗师的这种反移情酷似母亲对婴儿的情感:依恋会带来母性的满足,但过度的索求会让人力不从心。
在国内对于心理咨询师们来说,甚至是大众来讲,更多的了解精神病性来访者问题的心理本质,可以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降低我们对他们的恐惧,更多的接纳可以使得他们获得一个更好的社会生存氛围。
(未完待续……)
在人格谱系的另一端,精神病性的患者内心体验相对极端。在访谈中,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冷漠攻击。在精神病药物出现之前,很少有心理治疗师能凭借优良的直觉天赋和坚韧的情感毅力,对精神病性来访者进行有效的治疗。而精神分析对此类群体的帮助在于为理解精神病性来访者的特点提供了思路。
具有明显精神病状态的来访者很容易被识别:幻觉,妄想,牵连观念,逻辑思维混乱等。但是,日常生活中具备精神病性状态的人,平时并不一定具有上述精神病性的表现,只有深处某种刺激时,才会激发症状的出现。
在国内,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当中,这类的来访者不在我们工作的范围。但是,学习相关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这类来访者时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有所鉴别,转介到相关的医院进行治疗。对于这类来访者来说是我们可以提供的,最好的最有效的帮助。
当然具有明显精神病症状的来访者很容易鉴别,有些人可能永远够不上诊断为精神疾病,但是常处在共生-精神病的状态,多少存在一些精神病性的症状。他们的日常生活平静,工作效能颇高,也就是说,他们社会功能也是良好的。但是他们内心中总透露出困惑和恐惧,思维混乱或偏执。南希在此处所举的例子,很好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来访者的状态。
防御机制
精神病性来访者惯用的防御机制是原始的防御机制,如:回避,否认,全能控制,原始性理想化或贬低化等等。南希将在第五章详细讨论原始性的防御机制。这些防御机制属于前语言期和前理性期。它们可以在莫名的恐惧袭来之时,对个体产生一定的保护。这种恐惧是如此令人胆战心惊,使防御本身所导致的极度扭曲显得微不足道。而这种莫名的恐惧,可能和精神病人对自己幻想中的超自然的破坏力相关。
认同整合水平
精神病性来访者在认同方面十分困难,甚至不能完整地感觉自己的存在,更无法感受自己的存在满意与否。他们深深困惑于自己到底是谁,只能凭借身体感受,年龄,性别和性取向来定义自我。他们无法感受自己认同的连续性,也无法相信别人具有自我的连续体验,他们一直活在转向恶变所带来的恐惧中。当被要求进行自我介绍或描述重要他人时,这些人往往含糊其辞,张冠李戴,甚至明显的歪曲事实。
现实检验能力
精神病性来访者缺乏现实检验的能力,与日常现实若即若离。即便他们偶尔能成功地辨别出情景背后的部分含义,也无法完整解读,而是牵强的把自己的意愿填入其中。
自省能力
精神病性来访者缺乏自省能力。但是有些来访者长期接受治疗,会积累了不少心理学术语,表现得好像是出色的自我观察者。但其实只是鹦鹉学舌地对自己做出评价,而非真的对自己有所自省和反思。需要在工作中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
原始冲突本质
精神病性来访者最主要的原始冲突基本都与存在意识相关:生命与死亡,存在与湮没,安全与恐惧。他们的梦境充斥着死亡与毁灭的景象。生存还是毁灭成为他们永恒的主题。有些理论家把这形象的称为本体危机。精神病来访者缺乏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存在于世的知觉,甚至完全不了解独立存在意味着什么。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某位家庭成员的延续。
移情与反移情
精神病性来访者会引发治疗师正性的反移情,治疗师会被激发出强烈的拯救欲,父母般的保护欲,以及对患者由衷的同情。精神病性来访者极度渴望尊重与希望,因此对于那些给予诊治并格外关怀他们的治疗师心存感激,而这种感觉也常感人肺腑。但实际上,治疗师的这种反移情酷似母亲对婴儿的情感:依恋会带来母性的满足,但过度的索求会让人力不从心。
在国内对于心理咨询师们来说,甚至是大众来讲,更多的了解精神病性来访者问题的心理本质,可以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降低我们对他们的恐惧,更多的接纳可以使得他们获得一个更好的社会生存氛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