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里的守望者
车子开过村口的教堂,开上了宽阔的水泥路。爷爷早已守候在三叉路口。
“今天走啊?”爷爷大声对着车里说。
“晚上的火车,先下到市里去。”没等到我答话,父亲拉下车窗。
“路上慢点。” 爷爷头一低,手一挥。
车子向310国道驶去。从后视镜里看到他还站在原地,佝偻的身形如雕塑一般,静静望着车子的方向。
小时候,每次爷爷出远门,我都会算着回来的日子,那几天一放学就等在老村口。其实,与其说是等爷爷,不如说是迎接带回来的好吃的东西。大白兔奶糖,牛皮纸包好的点心,熊毅武方便面,王中王火腿肠,但最爱的还是口齿留香的熟牛肉。做好蒜汁,加点辣椒油,蘸着吃,直到现在,记忆里还留存着那时的味道。在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的90年代,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猪肉,平时多以蔬菜面条、馒头咸菜为主,牛肉可算得上奢侈品了。
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过他还有一个副业——牛经济,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做牛买卖的中介。每逢集市的日子,在一座石拱桥下干涸多年的河床上,四面八方的要被交易的牛就会聚集在这里,形成一个小“牛市”,方圆几十里有关牛的买卖大都在这里完成。牛经济的工作就是帮想买牛的人寻找合适的目标,再与卖家谈,最终商定一个双方都接受的价格,成交后拿点辛苦费。
二十多年前的农村里,牛可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耕地,种粮,拉车,农活都离不开其貌不扬的老黄牛。万不得已不是碰上紧急的事,谁也不会卖。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牛受伤了,或者老了,干不动农活了,就会被卖掉换点钱再去买健实的耕牛。这些看来毫无用处的伤牛、老牛们,屠宰场往往是它们最终的归宿。
一个月大概有一两次,爷爷会把这些即将“杀身成仁”的牛从老主人手里买过来,再送到屠宰场。从集市到屠宰场,两地相距近百里地,没有运输的车辆,靠一双脚,一双手把牛送到目的地。爷爷从不把不好好干活的疯牛说得天花乱坠,卖给别人,或者把病牛卖给屠宰场,这种昧良心的事,爷爷说是要被折脊梁骨的。正因如此,做了多年牛经济的爷爷,口碑很不错,还结缘了两个亲家。
爷爷是一个典型的北方老农,一辈子闲不下来,现在快八十岁了,每天还是到田里拾掇庄稼。被阳光晒得黝黑的脸庞,一道道经岁月冲刷的皱纹,像是他走过的一条条路,跨过的一座座桥。
“不能坑人。”这是爷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按老天爷定好的日子播种,收割,土地是最诚实的,每次锄草施肥它都会记得,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几分。毕业后来到大城市拼搏,和他每次通电话,也会叮嘱:“在公司要好好干,不能糊弄人家。”
母亲说我小时候特特别拗,有次正月十五附近的另外一个镇上有热闹看,爷爷把我架在脖子上,任谁换都不肯,硬生生走了十几里地。看到他越来越弯的脊背,突然有些愧疚。
工作后,每年回家的次数满打满算也就一两次。每次回去,都会带些他爱抽的烟,爱喝的酒,再买一些营养品。记得有次从同学那得来几支国外的烟,顺便带回来给他。后来听母亲说,爷爷出去串门就会把烟拿出来,说这是我孙子特意给他带回来的,讲完了再放回兜里,却一直舍不得抽掉。
新一代的青年背井离乡求生计,老一辈们逐渐衰老,村庄也暮气沉沉。村口像是一座站台,二十年前少年在这里等待从百里外归来的长辈。现在,老人在这里守望千里之外难得一见的儿孙。
近两年,爷爷耳朵越来越沉,讲话都得大点声才听得见。有次回家,我与母亲交谈的时候,偶然提起想吃红薯,他却都听得清,默默就从地里挖回来大半袋,红薯上还粘着松软的泥土。
我知道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
“今天走啊?”爷爷大声对着车里说。
“晚上的火车,先下到市里去。”没等到我答话,父亲拉下车窗。
“路上慢点。” 爷爷头一低,手一挥。
车子向310国道驶去。从后视镜里看到他还站在原地,佝偻的身形如雕塑一般,静静望着车子的方向。
小时候,每次爷爷出远门,我都会算着回来的日子,那几天一放学就等在老村口。其实,与其说是等爷爷,不如说是迎接带回来的好吃的东西。大白兔奶糖,牛皮纸包好的点心,熊毅武方便面,王中王火腿肠,但最爱的还是口齿留香的熟牛肉。做好蒜汁,加点辣椒油,蘸着吃,直到现在,记忆里还留存着那时的味道。在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的90年代,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猪肉,平时多以蔬菜面条、馒头咸菜为主,牛肉可算得上奢侈品了。
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过他还有一个副业——牛经济,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做牛买卖的中介。每逢集市的日子,在一座石拱桥下干涸多年的河床上,四面八方的要被交易的牛就会聚集在这里,形成一个小“牛市”,方圆几十里有关牛的买卖大都在这里完成。牛经济的工作就是帮想买牛的人寻找合适的目标,再与卖家谈,最终商定一个双方都接受的价格,成交后拿点辛苦费。
二十多年前的农村里,牛可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耕地,种粮,拉车,农活都离不开其貌不扬的老黄牛。万不得已不是碰上紧急的事,谁也不会卖。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牛受伤了,或者老了,干不动农活了,就会被卖掉换点钱再去买健实的耕牛。这些看来毫无用处的伤牛、老牛们,屠宰场往往是它们最终的归宿。
一个月大概有一两次,爷爷会把这些即将“杀身成仁”的牛从老主人手里买过来,再送到屠宰场。从集市到屠宰场,两地相距近百里地,没有运输的车辆,靠一双脚,一双手把牛送到目的地。爷爷从不把不好好干活的疯牛说得天花乱坠,卖给别人,或者把病牛卖给屠宰场,这种昧良心的事,爷爷说是要被折脊梁骨的。正因如此,做了多年牛经济的爷爷,口碑很不错,还结缘了两个亲家。
爷爷是一个典型的北方老农,一辈子闲不下来,现在快八十岁了,每天还是到田里拾掇庄稼。被阳光晒得黝黑的脸庞,一道道经岁月冲刷的皱纹,像是他走过的一条条路,跨过的一座座桥。
“不能坑人。”这是爷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按老天爷定好的日子播种,收割,土地是最诚实的,每次锄草施肥它都会记得,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几分。毕业后来到大城市拼搏,和他每次通电话,也会叮嘱:“在公司要好好干,不能糊弄人家。”
母亲说我小时候特特别拗,有次正月十五附近的另外一个镇上有热闹看,爷爷把我架在脖子上,任谁换都不肯,硬生生走了十几里地。看到他越来越弯的脊背,突然有些愧疚。
工作后,每年回家的次数满打满算也就一两次。每次回去,都会带些他爱抽的烟,爱喝的酒,再买一些营养品。记得有次从同学那得来几支国外的烟,顺便带回来给他。后来听母亲说,爷爷出去串门就会把烟拿出来,说这是我孙子特意给他带回来的,讲完了再放回兜里,却一直舍不得抽掉。
新一代的青年背井离乡求生计,老一辈们逐渐衰老,村庄也暮气沉沉。村口像是一座站台,二十年前少年在这里等待从百里外归来的长辈。现在,老人在这里守望千里之外难得一见的儿孙。
近两年,爷爷耳朵越来越沉,讲话都得大点声才听得见。有次回家,我与母亲交谈的时候,偶然提起想吃红薯,他却都听得清,默默就从地里挖回来大半袋,红薯上还粘着松软的泥土。
我知道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