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那又能怎样呢?
关于写作
前几天刚刚读完了林语堂的一本书:《林语堂作品-精华本》,这本书里面的一些关于写作的见解对我还蛮有影响的。有这么一类文人——先刻意的定个文章主题,然后再构想个文章框架,才开始落笔。或者,写作之前,先把读者的定位定好了,然后从阅读者的角度去理顺自己的写作思路。这就是所谓的“格套”。之前写作时,我也多多少少地会把自己框在这样的思维里。而后者,说白了,“目的性”更强了,多了几分“造作”。所以,现在回头去看自己的某些作品,多了些刻意,少了些灵性。未执笔,题已至,既得题,句已至。这大体是喜欢文字的人最想要有的写作状态吧。而随着日常读书和生活经历的不断积累,愈来愈发现越是率性而出的文字,愈能真实地表达写作者的所感所思,愈能让阅读者更好地认识写作者、真正理解写作者的文字。这样,两个人达成的共鸣才会是最大限度的“真”共鸣。
最近呢,也差不多一口气读完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再加上最近生活中、读书中有一些小思考,实在是忍不住要写些东西了。那我就尝试着回归到大学期间我初写作时(2010-05-15《静美》)的风格,随着思绪的自然流淌,让那些想要表达的话语如春雨初停后晶莹剔透的雨露在枝叶上自由延展,顺着枝叶的脉络自然滴落下来。或洪荒初泄、万马奔腾,或细雨绵绵、江水潺潺......
关于人活于世——论小小的个体,人;论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群体关系!
龙应台跟自己的儿子分享她对人生的体悟时,讲过这样两段话:
一、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欲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欲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二、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的惊涛骇浪。
这两段话,一个是从友情的角度来分析人生,一个是从爱情的角度来分析人生。友情与爱情,这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不可或缺的,对个人的愉悦感、幸福指数影响深刻的两种情感、两种关系。但是,任何一种情感,任何一种关系,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个人命运的成败真有自己想象的、想当然认为的那样强烈、那样重要吗?
龙应台说:“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牵起你的手,混在一堆花花绿绿、叽叽喳喳的小学生里,你走进教室。我看着你的背影消失在门后,你的背着书包的背影......你到美国游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在那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母子之间的关系(亲情),从岁月的长河中缩影出来的两个人之间关联的紧密度来看,在这个经历了53年(写作该文字时龙的年龄)光阴岁月的的母亲眼里,也不过如此。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与不舍,短短数语如蜻蜓点水,无形中却又深深嵌着几分无奈的荒凉!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去访问龙,她一定也会说:我与儿子之间的这种亲情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友情,爱情,亲情,无论哪一种亲密的关系,在时间这个纵向的历程里,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会愈来愈小,或者可以用“脆弱”来形容任何一种关系。挚友散了,及至彼此耄耋之年,或都未尝联系一次;爱情“老了”,及至彼此阴阳相隔,或都未曾想过再如初恋时那般浪漫表达一次爱;孩子大了,妈妈会一次次的看着孩子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父母老了,白发苍苍,不经意间发现皱纹爬满父母的脸庞,孩子才会如梦初醒般发现,自己之前几十年忽略的“老房子”就要崩塌,即将永远地离开自己......
关系,是温暖人心的蜜汁,同样,也是人生荒凉的见证。关系很脆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又何尝不脆弱。一个大二的学生,由于骗贷赌球终至债台高筑无力偿还,高楼之上,一跃而下,生命便一去不返......关系变淡变远了,个体消失不见了,世界却依旧正常运转。
脆弱,但却无奈。
我以前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可以用语言和行动教化、感化一些自己想影响的人,从而让这些人“活”得更自在,进而更好地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活”得更好(前提是我在他们眼里比他们“活”得更好)。比如,我“自我感觉良好”后,首先想去教益的人就是嫂子(与我同龄,生日偏小)与弟妹。我希望我的家人起码都是知书达理、明白是非的人。读了班昭的“女诫”,发现这是一本对于良好家教的形成特别好的教材之一,于是我买来两本当礼物送给二人,希望二人能忙里偷闲去认真习读此书,一是使自己从意识形态和日常行为中成为一个更好的女子;再者心中有了教子教女的方向与知识,能将先人的智慧运用在子女的教育中,为家族培养出可以光耀门楣的子孙,为国家培养出可以贡献自己经世学问的栋梁之才。但是我观察并敦促了两个多月,发现根本没用,她们总是会说“哪有时间看啊......”
我发现,一些人,我真的影响不了!
知识是心灵的窗口,如果一个人没有其他的更好方法与自己对话,而又拒绝通过读书的方式来与心灵互通,提升自己,我真的“很同情”这类人。很多人根本不会正确地表达自己,我相信很多人存在这样的沟通问题。严重者,甚至是心灵处于封闭状态。如果一个人连人生最核心的情感出口——自我表达—— 都堵死了,作为一个个体,应是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事情了。
但是,那又能怎样呢?
所以,回归回来,听的愈多,看的愈多,经历的愈多,思考的愈多,愈发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真的是谁也很难真正地影响谁,真正主宰自己的方方面面的永远是自己。所以,人生如此,作为小小的个体,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话,谁还会珍惜你呢?多珍惜自己,多珍惜每一份当下的关系。所以,处理任何一种关系,不要去跟别人争你对啊我对啊,听你的啊听我的啊,争论来争论去,都是虚无。怎么能让彼此舒适,便怎么来处理两个人、群体之间的关系。思想的碰撞,不一定次次都要擦出火花。交谈本身也不一定非要有它的价值,说一说,笑一笑,生活的佐料。有些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生活的佐料”这个定位,理当最好。
关于怀疑与思考,坚持与倾听,成长的“烦恼”
至于龙应台所说的“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欲走愈孤独。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 ”,如果去了“可能”二字,我真的又要言辞犀利了。但是龙博士的这种经过岁月沉淀的对人生的“悲观”倾向/见解方向,我实难苟同。因为自己生命中的关系纯洁不纯洁,明亮不明亮,全由自己选择,并不一定是“人年龄大了,就一定都进入不纯洁不明亮的关系怪圈”。
我说这话,一些年长的人或比我经历复杂的年少的人,或许会像公司里时不时与我“思想碰撞”一下的哥哥姐姐们一样看我:小毛孩一个,啥都没经历过,还来跟我谈生活见解,太理想化了!话说你们问了我好多遍真的总不记得我到底几岁,总以为我是二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我其实是要长几岁的大姑娘啊......这或许也是很多人成长的“烦恼”,在长者面前,你说话是难免会有无力感的。
但是,那又能怎样呢?你再大,也总会有人把你看做孩子。人生的任何阶段,世间又有几个人会完完整整地“认识”真正的你呢?或许当你经历这些时,能很好地处理,那才有资格来谈论这些。那时说话才有力。但是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去向怀疑这些的人证明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只要自己享受自己选择的人生状态(比如,被家庭羁绊但是享受那份付出的责任与爱,不自卑也不抱怨),对于自己,那就是最好的。
我心向美好,理想也很大/想要的也很多。又想自己活得舒适,不像龙应台说的那样为了顾及其他而使自己活得那么沉重;又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理得极好。至少,我会喜欢现在的个人生活及处理生命中人际关系的方式。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善加处理,不会随着年龄的渐长,而逐渐落入社会的俗套里。简单纯真的个人生活,简单真诚有爱的群体关系。如此,足矣。
人生很短,活好自己!
前几天刚刚读完了林语堂的一本书:《林语堂作品-精华本》,这本书里面的一些关于写作的见解对我还蛮有影响的。有这么一类文人——先刻意的定个文章主题,然后再构想个文章框架,才开始落笔。或者,写作之前,先把读者的定位定好了,然后从阅读者的角度去理顺自己的写作思路。这就是所谓的“格套”。之前写作时,我也多多少少地会把自己框在这样的思维里。而后者,说白了,“目的性”更强了,多了几分“造作”。所以,现在回头去看自己的某些作品,多了些刻意,少了些灵性。未执笔,题已至,既得题,句已至。这大体是喜欢文字的人最想要有的写作状态吧。而随着日常读书和生活经历的不断积累,愈来愈发现越是率性而出的文字,愈能真实地表达写作者的所感所思,愈能让阅读者更好地认识写作者、真正理解写作者的文字。这样,两个人达成的共鸣才会是最大限度的“真”共鸣。
最近呢,也差不多一口气读完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再加上最近生活中、读书中有一些小思考,实在是忍不住要写些东西了。那我就尝试着回归到大学期间我初写作时(2010-05-15《静美》)的风格,随着思绪的自然流淌,让那些想要表达的话语如春雨初停后晶莹剔透的雨露在枝叶上自由延展,顺着枝叶的脉络自然滴落下来。或洪荒初泄、万马奔腾,或细雨绵绵、江水潺潺......
关于人活于世——论小小的个体,人;论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群体关系!
龙应台跟自己的儿子分享她对人生的体悟时,讲过这样两段话:
一、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欲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欲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二、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的惊涛骇浪。
这两段话,一个是从友情的角度来分析人生,一个是从爱情的角度来分析人生。友情与爱情,这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不可或缺的,对个人的愉悦感、幸福指数影响深刻的两种情感、两种关系。但是,任何一种情感,任何一种关系,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个人命运的成败真有自己想象的、想当然认为的那样强烈、那样重要吗?
龙应台说:“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牵起你的手,混在一堆花花绿绿、叽叽喳喳的小学生里,你走进教室。我看着你的背影消失在门后,你的背着书包的背影......你到美国游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在那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母子之间的关系(亲情),从岁月的长河中缩影出来的两个人之间关联的紧密度来看,在这个经历了53年(写作该文字时龙的年龄)光阴岁月的的母亲眼里,也不过如此。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与不舍,短短数语如蜻蜓点水,无形中却又深深嵌着几分无奈的荒凉!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去访问龙,她一定也会说:我与儿子之间的这种亲情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友情,爱情,亲情,无论哪一种亲密的关系,在时间这个纵向的历程里,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会愈来愈小,或者可以用“脆弱”来形容任何一种关系。挚友散了,及至彼此耄耋之年,或都未尝联系一次;爱情“老了”,及至彼此阴阳相隔,或都未曾想过再如初恋时那般浪漫表达一次爱;孩子大了,妈妈会一次次的看着孩子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父母老了,白发苍苍,不经意间发现皱纹爬满父母的脸庞,孩子才会如梦初醒般发现,自己之前几十年忽略的“老房子”就要崩塌,即将永远地离开自己......
关系,是温暖人心的蜜汁,同样,也是人生荒凉的见证。关系很脆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又何尝不脆弱。一个大二的学生,由于骗贷赌球终至债台高筑无力偿还,高楼之上,一跃而下,生命便一去不返......关系变淡变远了,个体消失不见了,世界却依旧正常运转。
脆弱,但却无奈。
我以前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可以用语言和行动教化、感化一些自己想影响的人,从而让这些人“活”得更自在,进而更好地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活”得更好(前提是我在他们眼里比他们“活”得更好)。比如,我“自我感觉良好”后,首先想去教益的人就是嫂子(与我同龄,生日偏小)与弟妹。我希望我的家人起码都是知书达理、明白是非的人。读了班昭的“女诫”,发现这是一本对于良好家教的形成特别好的教材之一,于是我买来两本当礼物送给二人,希望二人能忙里偷闲去认真习读此书,一是使自己从意识形态和日常行为中成为一个更好的女子;再者心中有了教子教女的方向与知识,能将先人的智慧运用在子女的教育中,为家族培养出可以光耀门楣的子孙,为国家培养出可以贡献自己经世学问的栋梁之才。但是我观察并敦促了两个多月,发现根本没用,她们总是会说“哪有时间看啊......”
我发现,一些人,我真的影响不了!
知识是心灵的窗口,如果一个人没有其他的更好方法与自己对话,而又拒绝通过读书的方式来与心灵互通,提升自己,我真的“很同情”这类人。很多人根本不会正确地表达自己,我相信很多人存在这样的沟通问题。严重者,甚至是心灵处于封闭状态。如果一个人连人生最核心的情感出口——自我表达—— 都堵死了,作为一个个体,应是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事情了。
但是,那又能怎样呢?
所以,回归回来,听的愈多,看的愈多,经历的愈多,思考的愈多,愈发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真的是谁也很难真正地影响谁,真正主宰自己的方方面面的永远是自己。所以,人生如此,作为小小的个体,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话,谁还会珍惜你呢?多珍惜自己,多珍惜每一份当下的关系。所以,处理任何一种关系,不要去跟别人争你对啊我对啊,听你的啊听我的啊,争论来争论去,都是虚无。怎么能让彼此舒适,便怎么来处理两个人、群体之间的关系。思想的碰撞,不一定次次都要擦出火花。交谈本身也不一定非要有它的价值,说一说,笑一笑,生活的佐料。有些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生活的佐料”这个定位,理当最好。
关于怀疑与思考,坚持与倾听,成长的“烦恼”
至于龙应台所说的“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欲走愈孤独。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 ”,如果去了“可能”二字,我真的又要言辞犀利了。但是龙博士的这种经过岁月沉淀的对人生的“悲观”倾向/见解方向,我实难苟同。因为自己生命中的关系纯洁不纯洁,明亮不明亮,全由自己选择,并不一定是“人年龄大了,就一定都进入不纯洁不明亮的关系怪圈”。
我说这话,一些年长的人或比我经历复杂的年少的人,或许会像公司里时不时与我“思想碰撞”一下的哥哥姐姐们一样看我:小毛孩一个,啥都没经历过,还来跟我谈生活见解,太理想化了!话说你们问了我好多遍真的总不记得我到底几岁,总以为我是二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我其实是要长几岁的大姑娘啊......这或许也是很多人成长的“烦恼”,在长者面前,你说话是难免会有无力感的。
但是,那又能怎样呢?你再大,也总会有人把你看做孩子。人生的任何阶段,世间又有几个人会完完整整地“认识”真正的你呢?或许当你经历这些时,能很好地处理,那才有资格来谈论这些。那时说话才有力。但是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去向怀疑这些的人证明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只要自己享受自己选择的人生状态(比如,被家庭羁绊但是享受那份付出的责任与爱,不自卑也不抱怨),对于自己,那就是最好的。
我心向美好,理想也很大/想要的也很多。又想自己活得舒适,不像龙应台说的那样为了顾及其他而使自己活得那么沉重;又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理得极好。至少,我会喜欢现在的个人生活及处理生命中人际关系的方式。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善加处理,不会随着年龄的渐长,而逐渐落入社会的俗套里。简单纯真的个人生活,简单真诚有爱的群体关系。如此,足矣。
人生很短,活好自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