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乐的齐默尔曼
文章出处:http://nkling.tripod.com/~nkling/music/zimerman.html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不认为自己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他从来就没想过要表现得与众不同,更非常反对哗众取宠。甚至,当观众到后台告诉他“你的演奏是多么特别”时,他会不由地感到担忧和害怕:“跟别人不一样,不就表示我是个疯子?”
然而,对于世界各地千千万万名音乐爱好者而言,齐默尔曼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这名现年39岁的波兰钢琴家,从18岁开始就备受世人瞩目。那一年,齐默尔曼成为第一位赢得萧邦音乐大赛冠军的波兰人,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在得奖者,更同时囊括了马祖卡、奏鸣曲、协奏曲、波兰舞曲等四个不同组别的奖项。(这里有误,应该是第三位获得肖赛冠军的波兰人,前两位是第四届并列的女冠军车尔尼-斯泰芬尼卡和第五届冠军哈拉谢维茨)
齐默尔曼从此开始他的演奏生涯,录制了无数唱片,所到之处,无不大获好评:“萧邦灵魂的再现”、“几近完美的演奏”、“充满情感、个性强烈、技巧高明……”(无数唱片也说不上来,39岁是1995年吧,也就十几张)
说他是神话也好,奇迹也罢,台下的他耸耸肩说:“完美?那是我从来都没想过要追求的东西!” 对于齐默尔曼而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没有刻意,也不曾强求。
齐默尔曼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能够吃饱已经很不容易,更别说是到店里买什么玩具。”
但是他从来就不觉得有什么遗憾,而且一直都很快乐。因为家里有一架钢琴。
齐默尔曼回味无穷地说:“钢琴是我的玩具、我的床、我的好朋友、我的一切,陪伴我度过非常美好的时光。它已不再是一块木头,我们建立起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我甚至以为钢琴是理所当然地存在于每一个家庭当中,就像桌子、椅子一样。直到有一天我到朋友家里去玩,找不到钢琴,才知道原来钢琴并不是一件家具。”
和钢琴玩了两年,父亲正式找了钢琴老师教他弹琴。齐默尔曼喜欢弹琴,但他不曾对自己有过什么要求,也没有想过有一天要当上一名钢琴家。
他说:“也许是因为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什么。中学时代,就读的不是音乐专校,学校里教的是一般性科目。同学们后来当上医生、律师、研究原子物理……朝音乐发展的并不多。”
但是波兰的大大小小钢琴比赛很多,齐默尔曼说:“我自然而然地就参加了一些比赛,也得了一些奖。未来的方向,才渐渐变得比较明晰。”
事实上,直到齐默尔曼在萧邦大赛中脱颖而出时,他还不是非常肯定自己是不是要当一名钢琴家:“我很想学一些心理学、戏剧之类的东西。我的好朋友都在从事舞台工作,我也对戏剧演出非常感兴趣。”
舞台对他而言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一名真正杰出的演员,当他踏上舞台时,不需要大声嚷叫,也不需要有太多表情。自然而然地,他会散发出一种磁性把观众深深吸引。我觉得这非常有趣。”
齐默尔曼最后并没有当上戏剧演员,却在他的演奏事业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这种浑然天成的磁性。
乐坛上许多演奏家都善于自我包装和建立独特的个人形象以吸引更多听众,建立自己的名气,齐默尔曼却从来都不愿这么做。
“当我第一次录制唱片时,有人拿了全套的皮制衣物,要我穿上它拍摄唱片封面。我感到非常惊讶,这将使我看起来很奇怪,这不是我!我情愿穿着身上的旧衣物拍照,也不愿意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白痴!”
齐默尔曼指出:“值不值得这么做,完全看你对事业的态度。如果你愿意付出那样的代价,你可以让自己成为某一种造型。但是我希望我的事业是简单舒服的。我只希望人们知道我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演出,然后出席那场演出。我不愿意付出成为巨星的代价,也不想成为天王巨星。钢琴家的事业和猫王的事业,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本质。”
他说:“我们这一行很讲求个性和个人特色,很多人都认为只要你与众不同你就能获得成功。但是我常常告诉学生,看看你的手指,每一根手指头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手指接触琴键的那一刹那,你已经是非常独特的,不需要站在帽子上来证明你和别人不一样。事业就像友情一样,不是硬硬做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在彼此感觉非常舒服的时候,慢慢培养和发展出来的。”
齐默尔曼并不介意因为自己的“平凡”而减少听众人数:“我重视的是质而不是量。只要你懂得宣传,就可以做到场场爆满。问题是当你开始演奏时你就会开始希望一半的听众会留在家里。因为你会感觉到他们不是为了听你演奏而来,而是被宣传噱头引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
齐默尔曼重视“好听众”和演奏者之间的关系:“他们懂得欣赏我的音乐,对我有信心,而我的责任是把好音乐带给他们。我在一些经常前往演奏的城市就能感觉到,起初人们对我和我的选曲不熟悉,只有300人来听,第二次再去有600人来听,第三次有900人来听,渐渐地成千名观众都不再注意我会演奏哪些曲子,甚至可以把节目介绍丢掉,他们就是为了聆 听我的演奏而来。每一次出席的都是同一批听众,而我也几乎能够认得每一张脸孔。”
他说:“就像你很想跟一只小猫做朋友,每天喂它吃饭,终于有一天它有了回应,挨过来摩擦你的身体。这种感觉,简直太美妙了。”
![]() |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不认为自己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他从来就没想过要表现得与众不同,更非常反对哗众取宠。甚至,当观众到后台告诉他“你的演奏是多么特别”时,他会不由地感到担忧和害怕:“跟别人不一样,不就表示我是个疯子?”
然而,对于世界各地千千万万名音乐爱好者而言,齐默尔曼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这名现年39岁的波兰钢琴家,从18岁开始就备受世人瞩目。那一年,齐默尔曼成为第一位赢得萧邦音乐大赛冠军的波兰人,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在得奖者,更同时囊括了马祖卡、奏鸣曲、协奏曲、波兰舞曲等四个不同组别的奖项。(这里有误,应该是第三位获得肖赛冠军的波兰人,前两位是第四届并列的女冠军车尔尼-斯泰芬尼卡和第五届冠军哈拉谢维茨)
齐默尔曼从此开始他的演奏生涯,录制了无数唱片,所到之处,无不大获好评:“萧邦灵魂的再现”、“几近完美的演奏”、“充满情感、个性强烈、技巧高明……”(无数唱片也说不上来,39岁是1995年吧,也就十几张)
说他是神话也好,奇迹也罢,台下的他耸耸肩说:“完美?那是我从来都没想过要追求的东西!” 对于齐默尔曼而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没有刻意,也不曾强求。
齐默尔曼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能够吃饱已经很不容易,更别说是到店里买什么玩具。”
但是他从来就不觉得有什么遗憾,而且一直都很快乐。因为家里有一架钢琴。
齐默尔曼回味无穷地说:“钢琴是我的玩具、我的床、我的好朋友、我的一切,陪伴我度过非常美好的时光。它已不再是一块木头,我们建立起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我甚至以为钢琴是理所当然地存在于每一个家庭当中,就像桌子、椅子一样。直到有一天我到朋友家里去玩,找不到钢琴,才知道原来钢琴并不是一件家具。”
和钢琴玩了两年,父亲正式找了钢琴老师教他弹琴。齐默尔曼喜欢弹琴,但他不曾对自己有过什么要求,也没有想过有一天要当上一名钢琴家。
他说:“也许是因为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什么。中学时代,就读的不是音乐专校,学校里教的是一般性科目。同学们后来当上医生、律师、研究原子物理……朝音乐发展的并不多。”
但是波兰的大大小小钢琴比赛很多,齐默尔曼说:“我自然而然地就参加了一些比赛,也得了一些奖。未来的方向,才渐渐变得比较明晰。”
事实上,直到齐默尔曼在萧邦大赛中脱颖而出时,他还不是非常肯定自己是不是要当一名钢琴家:“我很想学一些心理学、戏剧之类的东西。我的好朋友都在从事舞台工作,我也对戏剧演出非常感兴趣。”
舞台对他而言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一名真正杰出的演员,当他踏上舞台时,不需要大声嚷叫,也不需要有太多表情。自然而然地,他会散发出一种磁性把观众深深吸引。我觉得这非常有趣。”
齐默尔曼最后并没有当上戏剧演员,却在他的演奏事业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这种浑然天成的磁性。
乐坛上许多演奏家都善于自我包装和建立独特的个人形象以吸引更多听众,建立自己的名气,齐默尔曼却从来都不愿这么做。
“当我第一次录制唱片时,有人拿了全套的皮制衣物,要我穿上它拍摄唱片封面。我感到非常惊讶,这将使我看起来很奇怪,这不是我!我情愿穿着身上的旧衣物拍照,也不愿意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白痴!”
齐默尔曼指出:“值不值得这么做,完全看你对事业的态度。如果你愿意付出那样的代价,你可以让自己成为某一种造型。但是我希望我的事业是简单舒服的。我只希望人们知道我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演出,然后出席那场演出。我不愿意付出成为巨星的代价,也不想成为天王巨星。钢琴家的事业和猫王的事业,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本质。”
他说:“我们这一行很讲求个性和个人特色,很多人都认为只要你与众不同你就能获得成功。但是我常常告诉学生,看看你的手指,每一根手指头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手指接触琴键的那一刹那,你已经是非常独特的,不需要站在帽子上来证明你和别人不一样。事业就像友情一样,不是硬硬做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在彼此感觉非常舒服的时候,慢慢培养和发展出来的。”
齐默尔曼并不介意因为自己的“平凡”而减少听众人数:“我重视的是质而不是量。只要你懂得宣传,就可以做到场场爆满。问题是当你开始演奏时你就会开始希望一半的听众会留在家里。因为你会感觉到他们不是为了听你演奏而来,而是被宣传噱头引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
齐默尔曼重视“好听众”和演奏者之间的关系:“他们懂得欣赏我的音乐,对我有信心,而我的责任是把好音乐带给他们。我在一些经常前往演奏的城市就能感觉到,起初人们对我和我的选曲不熟悉,只有300人来听,第二次再去有600人来听,第三次有900人来听,渐渐地成千名观众都不再注意我会演奏哪些曲子,甚至可以把节目介绍丢掉,他们就是为了聆 听我的演奏而来。每一次出席的都是同一批听众,而我也几乎能够认得每一张脸孔。”
他说:“就像你很想跟一只小猫做朋友,每天喂它吃饭,终于有一天它有了回应,挨过来摩擦你的身体。这种感觉,简直太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