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充满戾气与惰性,懒洋洋的熬着每一天
前几天,我从下班后读书会的微信群里,偶然间发现了失踪了七年的林同学,瞬间惊讶的不得了。这个当年让我记忆犹新的他,居然一直在我身边,现在还默默的跑到了群里!
七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认识一个来北京实习的大三男生林同学。他跑到我公司里去找我,希望能了解一下我所在的行业和公司的事情,也就是俗称“陌生拜访”,这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了解公司,寻找实习机会的方式。林同学后来说,我那天给他倒了杯咖啡,还热情的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不过我都忘了这些细节了。我们就是这样算是认识了吧。
林同学是外地高校的学生,大三暑假第一次来北京找实习,一个人晃晃悠悠就来了。到了北京先考察了一圈,开始去街边做发小广告的实习工作,当天就被城管抓了。抓走后,林同学跟城管聊啊聊,聊得还不错,第二天又去发小广告了。我模糊的记得,林同学当时还跟我分析过,哪些地方比较容易发,公司总会克扣他们的提成等等。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几个月之后,林同学离开北京回哈尔滨继续上大四去了,走之前来了趟我家,扛了一箱子书,大概有几十本,都是一些经管社科类的畅销书,比如《中国不高兴》《影响力》什么的,都扔我家了。他还跟我讲了讲自己的发现,为什么外地高校的毕业生在北京找实习和工作那么难?因为学校有事就要回去,对于公司来讲不稳定是最麻烦的事,还有外地生在北京需要租房子等等生活问题,这也是不稳定因素。公司只对工作结果负责,没办法考虑很多不稳定因素,但恰好是这种不稳定会影响工作。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在分析这个问题,当时觉得好震惊。一个大三的学生,不抱怨也不埋怨,遇到问题就自己分析原因,然后想办法去克服改变,就这一点,我将他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问他那你准备怎么办?他跟我说:
“星姐,我回去学校处理点事儿,明年我还会再来,这些对我都不是问题。”
这是我记得他清晰的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然后就消失在苍茫的人海里。
第二年,我隐约的听说了他真的来了北京,还参加了一个职业培训的课程,后来去申请了销售实习生,成为了一名销售。销售这个岗位在我看来不太稳定,所以我一直不确定他最后到底有没有留在北京,还是离开了?我有时候翻到书架上的那些书的时候,会想起来这个男生。我觉得他从20岁开始就知道,遇到困难,自己分析自己解决,而不同于其他人会抱怨社会抱怨不公。就单独这点来说,这孩子以后去哪儿都错不了。前一段还跟一个朋友提到他,大家都知道他,但谁都不知道他到底去哪里了,仿佛就是消失了,一直到前几天在群里看到他。
昨天晚上,下班后读书群邀请了林同学来分享一本大家都没看太懂的书,林同学用一个PPT,几千字,旁征博引里得讲述了非常多的内容。从一本书的内容,结合自己做销售过程中的实践,触类旁通的引出很多本相关书的相关内容,甚至有的书每个章节写一个书评,让人目瞪口呆。
看到7年后的林同学,其实我一点都不意外他读书做分析总结能走到如此的地步。仿佛7年前我就知道他会成为一个这样严谨、认真、对自己的管理与要求非常高的人。很多人问他,是如何做到读这么多书,还能都记住,还能运用的如此自如的?
1 勤奋总结与积累
林同学:把每本书甚至每个章节都会写书评,做笔记,并由此想到的不同的书的相似内容道理都放在一起,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大部分人:随便看看,有兴趣就看,没兴趣看不懂就丢一边,觉得这本书糟透了。
2 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林同学:用各种app软件和笔记本记录自己每天做事的时间,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自己耗时最大的地方进行时间管理的改善。用健身,睡眠管理等方法对自己的体力精力进行管理,从而让自己达到最好的工作状态。
大部分人:困了就睡,永远睡不醒,很少健身,总觉得累,累了昏昏沉沉,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心里充满什么事都不做的罪恶感。
3 不抱怨不埋怨,发现问题,提高自己
林同学:不断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断改善自身缺点和问题。从不奢望别人应该对自己如何,而要求自己先达到如何的标准。
大部分人:少正视自身的问题,迷茫就到处找人问该怎么办,更不会想办法改善和提高,只会抱怨。
七年前与七年后,林同学只有更加精进的要求自己,而非怠惰。这是林同学的制胜法宝,也让他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销售经理。他身上这种对自己的严格管理,以及对凡事认真思考总结积累,以及不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劲头,我们每个人几乎连一个都做不到。
我们惯常性的认为生活里充满了各种不公与迷茫,我们想读书却发现买了一大堆连前五页都看不完,我们觉得这个社会应该给我们提供各种便利解决问题,而我们只需要投诉和等待,直到我们成为了充满戾气与惰性的人,懒洋洋的熬着每一天。你看,我们就这样一年年挨着过,下班后讨论为什么老板只给了你5%的加薪,为什么别人半年就能升职肯定背后跟老板关系不寻常,再有就是买买买,旅游吃饭拍拍照,晒个朋友圈,刷个优越感,仅此而已,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有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我们浮躁的一本杂志都看不完
为什么我们每天刷手机却总说没时间做正经事
为什么我们会在衣食无忧的生活里慢慢变得怠惰
今天的我们,和刚出发时候的我们,还是一个人么?
我们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了吗?
我们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吗?
我们还会像年轻时候那样不断精自己吗?
日子过着过着,怎么就变的矮肥圆起来了呢?
内心越来越小,眼界越来越窄
欲望越来越高,努力越来越少。
看到别人的优秀,我们总发誓明早起来
一个人就要像一直军队一样去战斗
可是,然后呢?
七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认识一个来北京实习的大三男生林同学。他跑到我公司里去找我,希望能了解一下我所在的行业和公司的事情,也就是俗称“陌生拜访”,这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了解公司,寻找实习机会的方式。林同学后来说,我那天给他倒了杯咖啡,还热情的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不过我都忘了这些细节了。我们就是这样算是认识了吧。
林同学是外地高校的学生,大三暑假第一次来北京找实习,一个人晃晃悠悠就来了。到了北京先考察了一圈,开始去街边做发小广告的实习工作,当天就被城管抓了。抓走后,林同学跟城管聊啊聊,聊得还不错,第二天又去发小广告了。我模糊的记得,林同学当时还跟我分析过,哪些地方比较容易发,公司总会克扣他们的提成等等。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几个月之后,林同学离开北京回哈尔滨继续上大四去了,走之前来了趟我家,扛了一箱子书,大概有几十本,都是一些经管社科类的畅销书,比如《中国不高兴》《影响力》什么的,都扔我家了。他还跟我讲了讲自己的发现,为什么外地高校的毕业生在北京找实习和工作那么难?因为学校有事就要回去,对于公司来讲不稳定是最麻烦的事,还有外地生在北京需要租房子等等生活问题,这也是不稳定因素。公司只对工作结果负责,没办法考虑很多不稳定因素,但恰好是这种不稳定会影响工作。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在分析这个问题,当时觉得好震惊。一个大三的学生,不抱怨也不埋怨,遇到问题就自己分析原因,然后想办法去克服改变,就这一点,我将他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问他那你准备怎么办?他跟我说:
“星姐,我回去学校处理点事儿,明年我还会再来,这些对我都不是问题。”
这是我记得他清晰的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然后就消失在苍茫的人海里。
第二年,我隐约的听说了他真的来了北京,还参加了一个职业培训的课程,后来去申请了销售实习生,成为了一名销售。销售这个岗位在我看来不太稳定,所以我一直不确定他最后到底有没有留在北京,还是离开了?我有时候翻到书架上的那些书的时候,会想起来这个男生。我觉得他从20岁开始就知道,遇到困难,自己分析自己解决,而不同于其他人会抱怨社会抱怨不公。就单独这点来说,这孩子以后去哪儿都错不了。前一段还跟一个朋友提到他,大家都知道他,但谁都不知道他到底去哪里了,仿佛就是消失了,一直到前几天在群里看到他。
昨天晚上,下班后读书群邀请了林同学来分享一本大家都没看太懂的书,林同学用一个PPT,几千字,旁征博引里得讲述了非常多的内容。从一本书的内容,结合自己做销售过程中的实践,触类旁通的引出很多本相关书的相关内容,甚至有的书每个章节写一个书评,让人目瞪口呆。
看到7年后的林同学,其实我一点都不意外他读书做分析总结能走到如此的地步。仿佛7年前我就知道他会成为一个这样严谨、认真、对自己的管理与要求非常高的人。很多人问他,是如何做到读这么多书,还能都记住,还能运用的如此自如的?
1 勤奋总结与积累
林同学:把每本书甚至每个章节都会写书评,做笔记,并由此想到的不同的书的相似内容道理都放在一起,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大部分人:随便看看,有兴趣就看,没兴趣看不懂就丢一边,觉得这本书糟透了。
2 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林同学:用各种app软件和笔记本记录自己每天做事的时间,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自己耗时最大的地方进行时间管理的改善。用健身,睡眠管理等方法对自己的体力精力进行管理,从而让自己达到最好的工作状态。
大部分人:困了就睡,永远睡不醒,很少健身,总觉得累,累了昏昏沉沉,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心里充满什么事都不做的罪恶感。
3 不抱怨不埋怨,发现问题,提高自己
林同学:不断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断改善自身缺点和问题。从不奢望别人应该对自己如何,而要求自己先达到如何的标准。
大部分人:少正视自身的问题,迷茫就到处找人问该怎么办,更不会想办法改善和提高,只会抱怨。
七年前与七年后,林同学只有更加精进的要求自己,而非怠惰。这是林同学的制胜法宝,也让他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销售经理。他身上这种对自己的严格管理,以及对凡事认真思考总结积累,以及不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劲头,我们每个人几乎连一个都做不到。
我们惯常性的认为生活里充满了各种不公与迷茫,我们想读书却发现买了一大堆连前五页都看不完,我们觉得这个社会应该给我们提供各种便利解决问题,而我们只需要投诉和等待,直到我们成为了充满戾气与惰性的人,懒洋洋的熬着每一天。你看,我们就这样一年年挨着过,下班后讨论为什么老板只给了你5%的加薪,为什么别人半年就能升职肯定背后跟老板关系不寻常,再有就是买买买,旅游吃饭拍拍照,晒个朋友圈,刷个优越感,仅此而已,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有时候我在想
为什么我们浮躁的一本杂志都看不完
为什么我们每天刷手机却总说没时间做正经事
为什么我们会在衣食无忧的生活里慢慢变得怠惰
今天的我们,和刚出发时候的我们,还是一个人么?
我们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了吗?
我们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吗?
我们还会像年轻时候那样不断精自己吗?
日子过着过着,怎么就变的矮肥圆起来了呢?
内心越来越小,眼界越来越窄
欲望越来越高,努力越来越少。
看到别人的优秀,我们总发誓明早起来
一个人就要像一直军队一样去战斗
可是,然后呢?
![]() |
特立独行的猫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知乎有个问题:如何给孩子选择英文原版教材? (17人喜欢)
- “没人管,场面混乱”的马斯克线上营地,为何冲击了我的教育观? (1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