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剧小记我也不知道多少加五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林赛·特纳(Lyndsey Turner)导演(卷福版)的《哈姆雷特》。说实在的看过邵宾纳剧院奥斯特玛雅导演的《哈》后,被洗脑得简直相信无人能出其右了(还没来得及看OKT版),卷福再有魅力也不管用。但平心而论还是像模像样、有点力气,也没啥刺可挑的。四星。
艾比剧院的《被遗忘者》【The Forgotten/L’Oublié(e)】是法国来的现代舞剧。演出前一天正是巴黎遭受袭击,整个欧洲弥漫着恐慌、绝望和悲痛。由于遇袭地点之一就是(巴塔克兰)剧院,我也犹豫起要不要去看这个法国剧团的演出。一阵踌躇后还是毅然前往,也并非不怕死(暗中想了二十遍如果突发危险自己要怎么逃命),不过是觉得此时此地看戏变成一件有正义感的事了。
剧场上座率显然受到了影响,因为一般来说周末的艾比剧院夜场不太可能有一眼看出的空座位的。首先要赞扬受到巨大精神打击的法国的艺术家们坚定而勇敢,他们没有顺势取消演出,而是高质量地完成了表演。更没想到的是,法国驻爱尔兰大使也前来出席——他发言还没开口,全场观众以长时间的掌声表达支持和敬意。这里再描述演出本身已经词不达意了,这个事件已经足够让人再度鼓起勇气,去热爱生命,去相信美和崇高。无论哪个层面上都是不折不扣的五星。
艺术项目中心搬演了日本中生代戏剧家冈田利规的《享受》(Enjoy/エンジョイ)。是“狂暴魔法种子”项目(Rough Magic SEEDS,都柏林本地剧团的推新人项目)的成果。冈田利规的风格很鲜明,一种赛博朋克的气息,在日本冰冷和昏乱的城市里青年人们虚妄的呓语。爱尔兰的年轻演员演绎得不错,迷雾之中的卡拉OK的桥段真好。有我们系刚毕业的好苗子布列芬尼(Breffni,也演过《吉普赛大篷车》《爱+》),也有头一次发现的华人面孔(看了演员表确信是中国人,只是还没搭上讪)。也许结合他“质失”剧团(Chelfitsch)独特的类似舞踏的肢体风格会更有气质。冲着中国演员调教的程度给四星。
贝克特剧院看戏剧系本科生毕业作品(处女秀戏剧节Debut Festival)之一,萨拉·凯恩的名作《清洗》(Cleansed)。学生气还是偏重,希望看到更风格化的呈现。三星。
看海神学院的《大厦将倾》(The Cradle Will Rock,网上看到有人给以本剧为蓝本改编的电影Cradle Will Rock用了这个译名,很妙)。导演韦恩·乔丹(Wayne Jordan)已经是名导演了,指导了包括之前写过的艾比的俄狄浦斯王和第十二夜、门剧院的三毛钱歌剧。这个剧本是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音乐剧,漫画式的阶级斗争描绘,正和乔丹导演驾轻就熟的布莱希特手段契合。演员歌喉都如此美好,曼妙的身姿在散乱的观众席间优雅地漫步。虽然是历史上的激进作品,我眼前看到的却是“一个从未存在过的美国社会主义革命”,一种穿越后的眩晕感。三星半。
艾比剧院的萧伯纳不那么著名的《难以预料》(You Never Can Tell)却超乎预料的好。这个围绕着婚姻和社会契约的喜剧一扫萧翁《人与超人》给我的高冷印象,轻快的节奏和睿智的对话让人沉浸在愉悦当中。某种特定时代的历史感并没有给人隔阂,反而是让我有一种人类学家式的窥视快感。——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看我们,也大约如此吧?(“关于爱情观念的最新归宿”)四星半。
贝克特剧院的学生作品、品特名剧《送菜升降机》(The Dumb Waiter)。两个演员都很有资历,舞美和音乐都不赖,但总体感觉还差口气。四星。
艺术计划中心的歌剧《死者》(The Dead)由爱尔兰作曲家、编剧、导演改编自乔伊斯短故事。演唱、舞美和表演都令人赞不绝口,乔伊斯风格的叙事更是值得一再咂摸,导演和作曲真是干得漂亮。五星。
门剧院的《不可儿戏》(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无功无过。三星。
艺术计划中心的《柏林东》(East of Berlin)是加拿大新生代女作家汉娜·莫斯科维奇(Hannah Moscovitch)的精彩作品,围绕着二战结束后逃到乌拉圭隐姓埋名逃避刑罚的纳粹军官后代男主展开。虽然情节上有点“无巧不成书”的嫌疑(男主回到德国寻根/也就是追究自己父亲究竟有无参与屠杀——一个无法面对亲人提出的问题;却爱上了同来寻找亲人线索的犹太姑娘还让她怀孕),但积极主动的表导演(清晰而自然的跳进跳出)和舞美手段(两侧观众席和简洁的舞台装置设计)弥补了不足,最后一刻失去爱人而在与父亲对峙前一瞬间的极端翻转令人哑然。四星。
孔雀舞台的《勇敢的时刻》(Of This Brave Time)读本演出讲的是1916年民族独立起义、都柏林爆发战斗和暴乱的事。本来历史教科书里的东西是无味而索然的,但剧作家对于政治不正确的问题(在宏大的革命叙事背景下,滥杀无辜、暴力过量、打砸抢烧之类的平凡而常见的罪恶回避不掉)的不依不饶值得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们好好学习。三星半。
艾比剧院的《被遗忘者》【The Forgotten/L’Oublié(e)】是法国来的现代舞剧。演出前一天正是巴黎遭受袭击,整个欧洲弥漫着恐慌、绝望和悲痛。由于遇袭地点之一就是(巴塔克兰)剧院,我也犹豫起要不要去看这个法国剧团的演出。一阵踌躇后还是毅然前往,也并非不怕死(暗中想了二十遍如果突发危险自己要怎么逃命),不过是觉得此时此地看戏变成一件有正义感的事了。
剧场上座率显然受到了影响,因为一般来说周末的艾比剧院夜场不太可能有一眼看出的空座位的。首先要赞扬受到巨大精神打击的法国的艺术家们坚定而勇敢,他们没有顺势取消演出,而是高质量地完成了表演。更没想到的是,法国驻爱尔兰大使也前来出席——他发言还没开口,全场观众以长时间的掌声表达支持和敬意。这里再描述演出本身已经词不达意了,这个事件已经足够让人再度鼓起勇气,去热爱生命,去相信美和崇高。无论哪个层面上都是不折不扣的五星。
![]() |
糅合杂技的奇观墙外https://dou.bz/45dr2N |
艺术项目中心搬演了日本中生代戏剧家冈田利规的《享受》(Enjoy/エンジョイ)。是“狂暴魔法种子”项目(Rough Magic SEEDS,都柏林本地剧团的推新人项目)的成果。冈田利规的风格很鲜明,一种赛博朋克的气息,在日本冰冷和昏乱的城市里青年人们虚妄的呓语。爱尔兰的年轻演员演绎得不错,迷雾之中的卡拉OK的桥段真好。有我们系刚毕业的好苗子布列芬尼(Breffni,也演过《吉普赛大篷车》《爱+》),也有头一次发现的华人面孔(看了演员表确信是中国人,只是还没搭上讪)。也许结合他“质失”剧团(Chelfitsch)独特的类似舞踏的肢体风格会更有气质。冲着中国演员调教的程度给四星。
![]() |
迷乱青春中的自说自话 |
贝克特剧院看戏剧系本科生毕业作品(处女秀戏剧节Debut Festival)之一,萨拉·凯恩的名作《清洗》(Cleansed)。学生气还是偏重,希望看到更风格化的呈现。三星。
看海神学院的《大厦将倾》(The Cradle Will Rock,网上看到有人给以本剧为蓝本改编的电影Cradle Will Rock用了这个译名,很妙)。导演韦恩·乔丹(Wayne Jordan)已经是名导演了,指导了包括之前写过的艾比的俄狄浦斯王和第十二夜、门剧院的三毛钱歌剧。这个剧本是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音乐剧,漫画式的阶级斗争描绘,正和乔丹导演驾轻就熟的布莱希特手段契合。演员歌喉都如此美好,曼妙的身姿在散乱的观众席间优雅地漫步。虽然是历史上的激进作品,我眼前看到的却是“一个从未存在过的美国社会主义革命”,一种穿越后的眩晕感。三星半。
艾比剧院的萧伯纳不那么著名的《难以预料》(You Never Can Tell)却超乎预料的好。这个围绕着婚姻和社会契约的喜剧一扫萧翁《人与超人》给我的高冷印象,轻快的节奏和睿智的对话让人沉浸在愉悦当中。某种特定时代的历史感并没有给人隔阂,反而是让我有一种人类学家式的窥视快感。——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看我们,也大约如此吧?(“关于爱情观念的最新归宿”)四星半。
![]() |
老中青各个演员都很出色 |
![]() |
某种英伦范的轻喜剧 |
贝克特剧院的学生作品、品特名剧《送菜升降机》(The Dumb Waiter)。两个演员都很有资历,舞美和音乐都不赖,但总体感觉还差口气。四星。
艺术计划中心的歌剧《死者》(The Dead)由爱尔兰作曲家、编剧、导演改编自乔伊斯短故事。演唱、舞美和表演都令人赞不绝口,乔伊斯风格的叙事更是值得一再咂摸,导演和作曲真是干得漂亮。五星。
![]() |
乔伊斯的魔性故事 |
门剧院的《不可儿戏》(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无功无过。三星。
艺术计划中心的《柏林东》(East of Berlin)是加拿大新生代女作家汉娜·莫斯科维奇(Hannah Moscovitch)的精彩作品,围绕着二战结束后逃到乌拉圭隐姓埋名逃避刑罚的纳粹军官后代男主展开。虽然情节上有点“无巧不成书”的嫌疑(男主回到德国寻根/也就是追究自己父亲究竟有无参与屠杀——一个无法面对亲人提出的问题;却爱上了同来寻找亲人线索的犹太姑娘还让她怀孕),但积极主动的表导演(清晰而自然的跳进跳出)和舞美手段(两侧观众席和简洁的舞台装置设计)弥补了不足,最后一刻失去爱人而在与父亲对峙前一瞬间的极端翻转令人哑然。四星。
孔雀舞台的《勇敢的时刻》(Of This Brave Time)读本演出讲的是1916年民族独立起义、都柏林爆发战斗和暴乱的事。本来历史教科书里的东西是无味而索然的,但剧作家对于政治不正确的问题(在宏大的革命叙事背景下,滥杀无辜、暴力过量、打砸抢烧之类的平凡而常见的罪恶回避不掉)的不依不饶值得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们好好学习。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