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詩經》筆記之《召南·殷其雷》
《召南·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側。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違斯?莫或遑處。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毛詩序》:勸以義也。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政,不遑寧處。其室家能閔其勤勞,勸以義也。
此詩為大夫之妻子,既知大夫遠行從政,無有閒暇,夙夜勤勞,仍以天下大義勉勵之。
“殷其雷,在南山之陽”。殷,雷聲也。陽,山之南面也。雷震雨行,令行如雷,潤民如雨。“何斯違斯?莫敢或遑”。何,指大夫。違,離去也。大夫為何剛來到這裡,又要離開這裡?可見大夫執行王命政事勤勞之至,不敢有半點空閒。妻子閔其勤苦也。“振振君子,歸哉歸哉”。振振,信實仁厚貌。妻子雖閔其勤苦,然夫既為大夫,當盡臣之義,功成方歸也。故又勸以義也。
“殷其雷,在南山之側。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本詩有兩股張力。一股是雷這個意向,雷有警戒的威力,殷末淫風盛行,民心澆薄,故需豎禮法之威以正人心。然而,驚雷不是為震懾而震懾,而是只有人民在正確的政教下律己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方能安居樂業。無論天子還是庶民,都不能只要求對方,而不修自身。執政者能“莫敢遑息”,民眾能從教自新,則天下和順,各得其所。另一股張力是妻子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以丈夫信厚有義,勤於政事為美,另一方面又難抑憂思之情,望夫早歸。這也算篇思婦詩了,《詩經》中的思戀之情,與《古詩十九首》以及之後的更大膽更哀怨的思戀之情相比,未必較淺,唯其知止也。後世的女性形象較之三代,其實更逼仄了,《詩經》中的女性無論以什麽身份出現,都體現了對整個時代面貌的一種參與感,甚至是使命感的高度。後世的詩文再壯美、再優美、再樸質,都不可能回到《詩經》的境界了。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違斯?莫或遑處。振振君子,歸哉歸哉”。歸哉歸哉,君子歸來之時,亦是萬民歸心之日;萬民歸心之日,方是君子遑息之時。妾與君子,一也,敢不勉乎?
《殷其雷》三章,每章六句,三章意思基本相同。卻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講了一遍。這就是《詩經》的偉大之處吧。
殷其雷,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側。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違斯?莫或遑處。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毛詩序》:勸以義也。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政,不遑寧處。其室家能閔其勤勞,勸以義也。
此詩為大夫之妻子,既知大夫遠行從政,無有閒暇,夙夜勤勞,仍以天下大義勉勵之。
“殷其雷,在南山之陽”。殷,雷聲也。陽,山之南面也。雷震雨行,令行如雷,潤民如雨。“何斯違斯?莫敢或遑”。何,指大夫。違,離去也。大夫為何剛來到這裡,又要離開這裡?可見大夫執行王命政事勤勞之至,不敢有半點空閒。妻子閔其勤苦也。“振振君子,歸哉歸哉”。振振,信實仁厚貌。妻子雖閔其勤苦,然夫既為大夫,當盡臣之義,功成方歸也。故又勸以義也。
“殷其雷,在南山之側。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本詩有兩股張力。一股是雷這個意向,雷有警戒的威力,殷末淫風盛行,民心澆薄,故需豎禮法之威以正人心。然而,驚雷不是為震懾而震懾,而是只有人民在正確的政教下律己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方能安居樂業。無論天子還是庶民,都不能只要求對方,而不修自身。執政者能“莫敢遑息”,民眾能從教自新,則天下和順,各得其所。另一股張力是妻子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以丈夫信厚有義,勤於政事為美,另一方面又難抑憂思之情,望夫早歸。這也算篇思婦詩了,《詩經》中的思戀之情,與《古詩十九首》以及之後的更大膽更哀怨的思戀之情相比,未必較淺,唯其知止也。後世的女性形象較之三代,其實更逼仄了,《詩經》中的女性無論以什麽身份出現,都體現了對整個時代面貌的一種參與感,甚至是使命感的高度。後世的詩文再壯美、再優美、再樸質,都不可能回到《詩經》的境界了。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違斯?莫或遑處。振振君子,歸哉歸哉”。歸哉歸哉,君子歸來之時,亦是萬民歸心之日;萬民歸心之日,方是君子遑息之時。妾與君子,一也,敢不勉乎?
《殷其雷》三章,每章六句,三章意思基本相同。卻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講了一遍。這就是《詩經》的偉大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