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的理性化分析
韦伯指出,与清教的理性主义相比,儒家理性主义具有根本的弱点:儒家“虽是理性的,但不像清教那里是由内而外,而是由外而内地决定生活之道”。正是这一弱点,使儒家的理性主义仅仅是一种“实用理性主义”,在许多情况下徒然具有外在形式,“完全缺乏通过内在的力量(不纯粹手传统因袭所束缚的内在力量)影响生活之道的任何着力之处”。
当然,韦伯不否认儒家包含了塑造士人生活之道的因素。他尤其对围绕“读”和“写”的儒家人文教育印象深刻,承认他们通过塑造士人生活之道对整个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且,进一步说。作为“教化”为宗旨的“教养教育”的典型代表,儒家的教育不可能仅仅满足于外在的形式,而势必要同时在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规定一个人的生活之道。但韦伯认为,儒家伦理对人的生活之道的塑造主要是通过“礼仪”实现的;繁文缛节的束缚只停留在姿态和面子的领域中,使这种礼仪大部分是“象征性”的。与儒家礼仪外表的形式主义相对应的内在心态,是一种“融入此世”的“警醒的克己、自省和矜持”。礼之“节文人情”,在韦伯看来,只是对不合理欲望的控制以及对一切激情的压制。其目的只不过是培养一种家长制传统支配结构中盛行的"恭敬"心态。因此,儒家伦理的“克己复礼”就只不过在追求“外表的端正”,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世进行的社会控制手段,本身缺乏真实的内在内容。
source from:李猛,2010,理性化及其传统:韦伯的中国观察,社会学研究。
这样的人,总在这样的时刻现身
行将终结的时代,再一次结清了它全部的价值
于是这样的人,负起整个时代的重负,把它抛入自己内心的深渊
by 里尔克
当然,韦伯不否认儒家包含了塑造士人生活之道的因素。他尤其对围绕“读”和“写”的儒家人文教育印象深刻,承认他们通过塑造士人生活之道对整个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且,进一步说。作为“教化”为宗旨的“教养教育”的典型代表,儒家的教育不可能仅仅满足于外在的形式,而势必要同时在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规定一个人的生活之道。但韦伯认为,儒家伦理对人的生活之道的塑造主要是通过“礼仪”实现的;繁文缛节的束缚只停留在姿态和面子的领域中,使这种礼仪大部分是“象征性”的。与儒家礼仪外表的形式主义相对应的内在心态,是一种“融入此世”的“警醒的克己、自省和矜持”。礼之“节文人情”,在韦伯看来,只是对不合理欲望的控制以及对一切激情的压制。其目的只不过是培养一种家长制传统支配结构中盛行的"恭敬"心态。因此,儒家伦理的“克己复礼”就只不过在追求“外表的端正”,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世进行的社会控制手段,本身缺乏真实的内在内容。
source from:李猛,2010,理性化及其传统:韦伯的中国观察,社会学研究。
这样的人,总在这样的时刻现身
行将终结的时代,再一次结清了它全部的价值
于是这样的人,负起整个时代的重负,把它抛入自己内心的深渊
by 里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