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帖搬运】走下神坛!手把手教你看化妆品成分!
………………………………………………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的第一帖。。。已经三年多了很不好意思。
第一帖原贴地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1993667/
第二帖原贴地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5114946/
上次干货自己觉得也不是很多,上次有说护肤品的功效或毒性与浓度的关系。这才想深入一下教大家看一下护肤品的成分。其实随着果壳、知乎各种更科普的论坛兴起,大家估计也了解了很多。我不过是来班门弄斧,与大家交流,大神勿喷。正文开始:
-----------------------------------------------------------------跑偏的昏割线--------------------------------
1、入门——这是不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成分表?
成分表有三个基本原则:
a.全成分必须标出。
b.按浓度顺序书写。
c.有固定的INCI名称。
d.1%以下浓度的可以不按顺序书写。
对于a,全成分必须标出。所以如果一个护肤品成分只有灰常华丽的植物成分或生物基因成分就都是扯淡!基本上一定要有防腐的成分,如果是膏霜乳液就一定要有乳化剂的成分。
对于b,一定要按照浓度顺序书写!基本上排名第一的是溶剂类的成分,比如水、油、酒精一类的。
对于c,有固定的inci名称。就是每个成分其实是有自己的标准名称的!水就是水!没有什么去离子水、纯水的说法。植物成分或生物基因成分的国际标准名称就更tricky。比如一个产品宣传自己是洋甘菊,但成分里不会出现洋甘菊三个字,而是应该是春黄白花菊花油/春黄白花菊花提取物。国际标准名称里面没有萃取液、萃取物、这种字眼,所有的都是“提取物”。
对于d,1%以下的浓度可以不按顺序书写。其实这又是一个tricky的地方,1%以下的成分其实很多。。。。很多有效添加,贵的成分,就给你加不到1%,或者甚至0.1%,但是就是大模大样的排在一堆成分前面,防腐剂放在最后。所以我们要长心眼,估计一下它的浓度。
2、成分使用目的-基础篇
恩。。。。。。使用目的有这么多。。。。。
一般涂抹的护肤品里面的成分涉及到的目的应该有:
溶剂:基本上就是基材,占相当大的比例,一般就是水,有时会用到酒精。
保湿剂:保湿剂其实不一定是对皮肤的作用,其实更多的是指对高霜成品的作用,放保湿剂抓水,膏体不容易变干变质。甘油、丙二醇、丁二醇是常见的小分子保湿剂,透明质酸属于大分子,一般以透明质酸钠的形式存在。氨基酸保湿剂成本上是贵一点的,但是很好用。不小心洒出来一点,粉剂在桌子上自己就吸了空气中的水变成一洼╮(╯_╰)╭
润肤剂:润肤剂一般是油类,水油不相容,严格来说油类并不能存水保湿,但是能够润泽肌肤。所以润肤剂多是油类。
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最常见的就是VE,标准名称是生育酚乙酸酯,油溶性,琥珀酸是水溶性但是分子比较大,合成也比较贵。抗氧化剂主要的作用是保护成品本身,有效成分不容易被氧化。
皮肤调理剂:这就是那些莫可名状的有效成分。植物提取物、生物基因产物、发酵产物、各种分离合成提取的东西都是皮肤调理剂。会给皮肤带来保湿、滋润、美白、修复、抚慰等各种作用。共同特点就是放的量不多,比如角鲨烷,如果放很多量就可以叫润肤剂了,但是如果量少就称为皮肤调理剂比较恰当。
防腐剂:防腐剂顾名思义就是有防腐作用的啦!用的时间最久的就是尼伯丁酯类,但是近年被各种诟病,不过并没有任何确凿的研究表明它的皮肤涂抹量能够引起负面身体变化。一般防腐剂都要复配的,同时防真菌、细菌、病毒等,广谱防腐。有一些有防腐作用的保湿剂,比如辛二醇、癸二醇,这种在成分表中会标识自己是保湿剂,但其实具有防腐作用的,所以如果看到一个成分表里面好像没有防腐剂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这一类原因。工业防腐一般性质稳定保质时间长,但植物抗菌剂就没有那么坚挺,迷迭香提取物、葡萄柚籽提取物,还有精油类都有些抗菌作用,这一类都是植物防腐。个人观点植物防腐不能完全代替化工防腐,开封保半年已经是极限。不过多说一句,如果护肤品严重变质一般是肉眼可见的,比如变色、分层、结块等,所以如果看起来没问题,不敢擦脸也还可以擦脚,不用太浪费。
乳化剂:水油不相融,皮肤偏偏既要补水又要补油。要想混合均匀就要用到乳化剂。乳化剂就是既有亲油基又有亲水基,两边都结合,一手拉着水一手拉着油紧紧抱团。如果水多油少就水包油,油多水少就油包水。当然乳化体系设计更复杂不是我说的这样啦,哈哈哈。常用的乳化剂是各类硬脂酸酯。
增溶剂:这个看起来比较陌生,但是用的还挺多的。一般就是化妆水里如果想放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可以用增溶剂帮助其分散在水中。其实也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性质类似,增容质和增溶剂的用量比较少。
3、高阶,浓度判断。
浓度限制的几个因素:
a、明文限用
b、成本控制
c、吸收作用浓度峰值
a\就是明文限用,一般针对防腐剂、杀菌剂,基本上都不超过1%或者百分之零点几个点。比如常见的尼伯丁酯类总量不能超过0.6%,苯氧乙醇安全一些,总量不能超过1%。但是可以复配。还有美白类酸类之类的,过氧化氢、氢琨衍生物这些,水杨酸2%. 说道明文限用,我真的很想再说一下明文禁用!!除了激素抗生素我们知道禁用的之外,第一大禁用!白芷!白芷!白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白芷是禁用成分!我完全不能理解各种七子白药粉、白芷美白膏如何横行霸道!白芷容易造成长斑!!见到绕道!!还有夹竹桃、石竹、天仙子、铃兰草等等这些美丽的植物的名字完全是禁用的!!!一丁点都不能加!违禁成分!懂吗!加了可以告他!
b/成本控制,这个因素比较直接,其实是因为成本控制,厂家会把皮肤调理剂也就是有效的成分的量弄得很低,虽然写在了成分表上,但是其实作用不在我们的脸上╮(╯_╰)╭根本都不够那点角质层抹匀的。。。。我们学习浓度的估计技巧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估这一部分的浓度,看这个护肤品是不是像它吹得天花乱坠的那么值钱,是不是真的能够起到作用,而不是用几个稀释的不能再稀释的成分来让我们为广告词买单。
c/吸收作用浓度峰值
这个,就是比如说玻尿酸/透明质酸钠如果作主打,一般不会超过1%,也不应该低于0.5%(低于0.5%就太稀了不能作主打)所以如果它出现在中间的位置,我们就会知道它后面的成分就低于1%了。如果产品吹嘘自己用了很贵的成分(一般植物提取物)但是都排在后面,那么真的就除了保湿没有太大的用处。
这三个因素是综合考虑的,我们判断浓度主要就是估量这个产品的价值、是不是真的有效、会不会造成刺激、是否是诚实可靠的企业。这些判断都会影响我们的购买行为啦~~
-----------------------------------干货分割线、上面是干货------------------------------------------
我觉得我想说的原理基本上就说完了。可能会多举一些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吧。不过这种,那啥领进门,那啥在个人啦。哈哈哈。good nite.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的第一帖。。。已经三年多了很不好意思。
第一帖原贴地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1993667/
第二帖原贴地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5114946/
上次干货自己觉得也不是很多,上次有说护肤品的功效或毒性与浓度的关系。这才想深入一下教大家看一下护肤品的成分。其实随着果壳、知乎各种更科普的论坛兴起,大家估计也了解了很多。我不过是来班门弄斧,与大家交流,大神勿喷。正文开始:
-----------------------------------------------------------------跑偏的昏割线--------------------------------
1、入门——这是不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成分表?
成分表有三个基本原则:
a.全成分必须标出。
b.按浓度顺序书写。
c.有固定的INCI名称。
d.1%以下浓度的可以不按顺序书写。
对于a,全成分必须标出。所以如果一个护肤品成分只有灰常华丽的植物成分或生物基因成分就都是扯淡!基本上一定要有防腐的成分,如果是膏霜乳液就一定要有乳化剂的成分。
对于b,一定要按照浓度顺序书写!基本上排名第一的是溶剂类的成分,比如水、油、酒精一类的。
对于c,有固定的inci名称。就是每个成分其实是有自己的标准名称的!水就是水!没有什么去离子水、纯水的说法。植物成分或生物基因成分的国际标准名称就更tricky。比如一个产品宣传自己是洋甘菊,但成分里不会出现洋甘菊三个字,而是应该是春黄白花菊花油/春黄白花菊花提取物。国际标准名称里面没有萃取液、萃取物、这种字眼,所有的都是“提取物”。
对于d,1%以下的浓度可以不按顺序书写。其实这又是一个tricky的地方,1%以下的成分其实很多。。。。很多有效添加,贵的成分,就给你加不到1%,或者甚至0.1%,但是就是大模大样的排在一堆成分前面,防腐剂放在最后。所以我们要长心眼,估计一下它的浓度。
2、成分使用目的-基础篇
![]() |
恩。。。。。。使用目的有这么多。。。。。
一般涂抹的护肤品里面的成分涉及到的目的应该有:
溶剂:基本上就是基材,占相当大的比例,一般就是水,有时会用到酒精。
保湿剂:保湿剂其实不一定是对皮肤的作用,其实更多的是指对高霜成品的作用,放保湿剂抓水,膏体不容易变干变质。甘油、丙二醇、丁二醇是常见的小分子保湿剂,透明质酸属于大分子,一般以透明质酸钠的形式存在。氨基酸保湿剂成本上是贵一点的,但是很好用。不小心洒出来一点,粉剂在桌子上自己就吸了空气中的水变成一洼╮(╯_╰)╭
润肤剂:润肤剂一般是油类,水油不相容,严格来说油类并不能存水保湿,但是能够润泽肌肤。所以润肤剂多是油类。
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最常见的就是VE,标准名称是生育酚乙酸酯,油溶性,琥珀酸是水溶性但是分子比较大,合成也比较贵。抗氧化剂主要的作用是保护成品本身,有效成分不容易被氧化。
皮肤调理剂:这就是那些莫可名状的有效成分。植物提取物、生物基因产物、发酵产物、各种分离合成提取的东西都是皮肤调理剂。会给皮肤带来保湿、滋润、美白、修复、抚慰等各种作用。共同特点就是放的量不多,比如角鲨烷,如果放很多量就可以叫润肤剂了,但是如果量少就称为皮肤调理剂比较恰当。
防腐剂:防腐剂顾名思义就是有防腐作用的啦!用的时间最久的就是尼伯丁酯类,但是近年被各种诟病,不过并没有任何确凿的研究表明它的皮肤涂抹量能够引起负面身体变化。一般防腐剂都要复配的,同时防真菌、细菌、病毒等,广谱防腐。有一些有防腐作用的保湿剂,比如辛二醇、癸二醇,这种在成分表中会标识自己是保湿剂,但其实具有防腐作用的,所以如果看到一个成分表里面好像没有防腐剂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这一类原因。工业防腐一般性质稳定保质时间长,但植物抗菌剂就没有那么坚挺,迷迭香提取物、葡萄柚籽提取物,还有精油类都有些抗菌作用,这一类都是植物防腐。个人观点植物防腐不能完全代替化工防腐,开封保半年已经是极限。不过多说一句,如果护肤品严重变质一般是肉眼可见的,比如变色、分层、结块等,所以如果看起来没问题,不敢擦脸也还可以擦脚,不用太浪费。
乳化剂:水油不相融,皮肤偏偏既要补水又要补油。要想混合均匀就要用到乳化剂。乳化剂就是既有亲油基又有亲水基,两边都结合,一手拉着水一手拉着油紧紧抱团。如果水多油少就水包油,油多水少就油包水。当然乳化体系设计更复杂不是我说的这样啦,哈哈哈。常用的乳化剂是各类硬脂酸酯。
增溶剂:这个看起来比较陌生,但是用的还挺多的。一般就是化妆水里如果想放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可以用增溶剂帮助其分散在水中。其实也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性质类似,增容质和增溶剂的用量比较少。
3、高阶,浓度判断。
浓度限制的几个因素:
a、明文限用
b、成本控制
c、吸收作用浓度峰值
a\就是明文限用,一般针对防腐剂、杀菌剂,基本上都不超过1%或者百分之零点几个点。比如常见的尼伯丁酯类总量不能超过0.6%,苯氧乙醇安全一些,总量不能超过1%。但是可以复配。还有美白类酸类之类的,过氧化氢、氢琨衍生物这些,水杨酸2%. 说道明文限用,我真的很想再说一下明文禁用!!除了激素抗生素我们知道禁用的之外,第一大禁用!白芷!白芷!白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白芷是禁用成分!我完全不能理解各种七子白药粉、白芷美白膏如何横行霸道!白芷容易造成长斑!!见到绕道!!还有夹竹桃、石竹、天仙子、铃兰草等等这些美丽的植物的名字完全是禁用的!!!一丁点都不能加!违禁成分!懂吗!加了可以告他!
b/成本控制,这个因素比较直接,其实是因为成本控制,厂家会把皮肤调理剂也就是有效的成分的量弄得很低,虽然写在了成分表上,但是其实作用不在我们的脸上╮(╯_╰)╭根本都不够那点角质层抹匀的。。。。我们学习浓度的估计技巧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估这一部分的浓度,看这个护肤品是不是像它吹得天花乱坠的那么值钱,是不是真的能够起到作用,而不是用几个稀释的不能再稀释的成分来让我们为广告词买单。
c/吸收作用浓度峰值
这个,就是比如说玻尿酸/透明质酸钠如果作主打,一般不会超过1%,也不应该低于0.5%(低于0.5%就太稀了不能作主打)所以如果它出现在中间的位置,我们就会知道它后面的成分就低于1%了。如果产品吹嘘自己用了很贵的成分(一般植物提取物)但是都排在后面,那么真的就除了保湿没有太大的用处。
这三个因素是综合考虑的,我们判断浓度主要就是估量这个产品的价值、是不是真的有效、会不会造成刺激、是否是诚实可靠的企业。这些判断都会影响我们的购买行为啦~~
-----------------------------------干货分割线、上面是干货------------------------------------------
我觉得我想说的原理基本上就说完了。可能会多举一些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吧。不过这种,那啥领进门,那啥在个人啦。哈哈哈。good n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