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与潘雨廷
乐清南怀瑾先生比沪上潘雨廷先生年长七岁,犹如仙界之马,开张于天岸,发愿永生永世来人间传灯。潘先生宛若孺子之牛,毕生勤耕易道,通贯宙宇,二人皆不舍昼夜之大德。
或曰两位先生学问修持路数殊异,似风马牛不相及。然笔者只是直抒自己的阅读心得而已,窃以为两位先生不仅学术思想上呈现许多相似之处,具体问题上所见略同者甚夥,并且于现实生活中还发生过一点儿片面的关联。
南先生《中国文化泛言》中有一篇《<易经数理科学新解>序言》,简要揭示《易》之性质及发展源流,并谈到自己对《易》未尽探赜索隐之妙,“平居偶为新进诸子论易,徒涉皮毛已耳。”这些都是序言铺垫的部分,最后讲到该书“今觏薛氏宿讲易经河洛著述,观其所由,乃比以现代自然科学之数理而相互发明”,并号召诸生认真研读,“倘温故知新,有所发现,亦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之意欤。”
该书的作者,即易学大家薛学潜先生。而薛先生和另一位易学大家杨践形先生,为潘雨廷先生研易道路上最重要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师。
而潘雨廷先生易学著述《读易提要》中,也关注到南先生所参与执笔的《周易今注今译》,认为南先生《叙言》中对《易经》的看法,“极有见地”。且观南先生简历,“盖能贯通三教,庶能见易学象数之重要,亦有得乎古今之变,始可与语《易》。”
南先生曾在讲话中流露,通读《道藏》时,有些微妙所指,茫然不知所云,反之于身,亦难以尽其堂奥。而恰恰潘先生对道教研究有极其深入的心得体验。很遗憾,两人未能见面。等到南先生来南普陀主持打禅七的时候,潘先生已经仙逝两载了。
或曰两位先生学问修持路数殊异,似风马牛不相及。然笔者只是直抒自己的阅读心得而已,窃以为两位先生不仅学术思想上呈现许多相似之处,具体问题上所见略同者甚夥,并且于现实生活中还发生过一点儿片面的关联。
南先生《中国文化泛言》中有一篇《<易经数理科学新解>序言》,简要揭示《易》之性质及发展源流,并谈到自己对《易》未尽探赜索隐之妙,“平居偶为新进诸子论易,徒涉皮毛已耳。”这些都是序言铺垫的部分,最后讲到该书“今觏薛氏宿讲易经河洛著述,观其所由,乃比以现代自然科学之数理而相互发明”,并号召诸生认真研读,“倘温故知新,有所发现,亦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之意欤。”
该书的作者,即易学大家薛学潜先生。而薛先生和另一位易学大家杨践形先生,为潘雨廷先生研易道路上最重要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师。
而潘雨廷先生易学著述《读易提要》中,也关注到南先生所参与执笔的《周易今注今译》,认为南先生《叙言》中对《易经》的看法,“极有见地”。且观南先生简历,“盖能贯通三教,庶能见易学象数之重要,亦有得乎古今之变,始可与语《易》。”
南先生曾在讲话中流露,通读《道藏》时,有些微妙所指,茫然不知所云,反之于身,亦难以尽其堂奥。而恰恰潘先生对道教研究有极其深入的心得体验。很遗憾,两人未能见面。等到南先生来南普陀主持打禅七的时候,潘先生已经仙逝两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