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斯卡帕 | A Scarpa Imagined
M曾经想象过一种建筑,它会是生活中的所有时刻的感受的叠加与并置。它是破碎的、跳跃的、闪烁的。在它的内部,人们不再从一个时刻漫步至下一个时刻,而是一个时刻和另一个时刻接连地流动到人们面前,带着它们各自的感受将观者包裹其中, 又随即飘散。每个时刻,每种感受之间并非是连贯的,然而它们也并非是碎片的,因为碎片往往暗示了一个过往的、逝去的整体。它们仅仅是它们自己本身而已, 被双脚所漫步, 被肌肤所触碰, 被目光所停留,被心智所捕捉。
V城的一间博物馆或许是最能够符合这样一种想象的建筑的了。M曾经试图去拜访这间博物馆,却最终没有实现。于是,这样的一间包含着所有的时刻的建筑或许也只是存在于M的想象之中。
这间博物馆的入口是一座桥,轻盈地跨过V城的蓝绿色的运河。在M还是一个建筑系学生之时,有一位或者几位老师曾着重地提到过这座桥的巧妙:它的非对称的浅拱,它的踏面之间的脆弱的交接所透过的水波的微光,它的扶手的构件从荷载到支撑的转换过程中的错位与解体。它,正如这间博物馆的建筑师的其他作品一般,是建筑师们对于不同受力构件之间细部关系的清晰呈现。或许确实如此,但M时常觉得它更是一个从一个中世纪的坚固的城市进入到另一种空间之前的必要的过渡。V城用砖石来抵抗水波的摇曳,即使外墙的粉刷慢慢地剥落,灰绿的青苔渐渐地从水中爬上建筑的石基,V城依然屹立,或者更为准确地说,依然漂浮在水上,一如它从公元五世纪一直以来的一样。而这座轻盈的桥,将所有有关“桥”的元素,所有有关“建筑”的元素,尽其所能地一一剥离开来。它不希望被认为是坚固,而更希望成为一种弦乐器。每一步的拨动都会产生一阵振动,产生一个无声的音符,消失在运河的波浪中。柚木的扶手似乎是与桥身浅拱的相关联的折线,却又在转折处被一道黄铜的构件所肢解。柚木带着它丰富的肌理与闪烁的光泽将人们引向那个看似普通的建筑,而黄铜的连接件则捕捉了V城潮湿的空气。当手拂过它而跨过运河时,带着纹理的凹凸的质感不时得被更为光滑的、湿冷的质感所打断。这就如同在一个人在半睡半醒之时,本以为就会就这样继续陷入到更深的睡眠之中,却由于一个冷颤而突然惊醒,它虽不如那种深睡之时产生的让人一瞬忘记了身在何处的惊醒,却也让人一时琢磨起究竟是半睡抑或还是半醒才是真实的。
当M穿过这座桥的交替的印象之后,却失望地意识到那是这间博物馆一周之中仅有的关闭的那一天。事实上,在V城短暂的停留中,M试图去拜访的几乎每一处建筑都将其拒之门外,甚至是V城本身,也用层层浓厚的水雾将自己包裹起来。它仅仅在临近中午的那么小小的一段时间中才显露出它本来的面目,刚从一个漂浮的梦中苏醒过来,而又马上陷入了更深的睡眠之中,仿佛城市才是水雾的梦境。
回到这间博物馆的内部。桥所通向的是一个奇怪的房间。与其说它是一个房间,不如说它是一个个破碎的表面被某种无形之力勉强粘结出的一个房间的形状。每一个破碎的表面,天花,墙壁,地面,都陷入到了自己的沉思之中。深浅不一的红棕色的表面悬浮在上方,脚下则是由不同色彩的大理石方砖铺砌而成的斑驳的表面。目光所能平视的竖直的表面挣扎着包裹出房间的转角,却又在出其不意的地方破裂,露出它们之后的深邃的阴影。并非每块表面都是完整的形状:处于一隅的两块互相咬合的不规则金色金属的表面似乎就重叠于灰白色的表面上,和两个水平的表面一样,它也闪烁着模糊的光。曾有人形容那两个水平面仿佛是Mark Rothko和Josef Albers的画,然而或许那宽宽窄窄的黑色线条才是这个房原本的面目。这样一来,它更像是一幅三个维度之上的Piet Mondrian的画,只不过红蓝黄的色块变成了红棕的、金黄的、灰白的、光滑的、粗糙的、细密的表面。
或许还有另一种开始想象的方式:双脚并非站立在地面之上,而在一个下陷的凹地的底面上,地面大约在脚踝的高度。墨绿的、浅红的方砖在灰白底面之上形成了跳跃的形状,就如同在一汪浅浅的许愿池中闪烁着的不同颜色的硬币。双脚的挪动能感受到某种阻滞,而只能任由目光的游离。大理石铺砌的表面的边缘翻起,阻碍着视线看到它和房间的边界之间的那道运河式的沟渠的底面。此时,才让人心生疑惑:双脚究竟是站立在池底呢或是一个漂浮的盒子的底面上呢?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它似乎都阻碍了双脚的运动,而任由那些似画的碎片像自己漂来。每一块碎片都仿佛是一个解开谜题的线索,而只有其中的一块才是关键。目光试图在每块表面上搜寻着,却又不慎滑入黑色的阴影之中,就仿佛一个人努力去想起过去发生的一件事情,任凭百般努力,却总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碎片之间停留,无奈自己所搜寻的隐藏在那阴影之的领域之中。只是在某些时候,才突然意识到一些看似普通的事物才是能够在在未知之中的得到那一块正确的拼图的途径,就如同角落里的互相咬合的金色表面。于是,双手会努力试图去够着这块拼图好让它带着自己拼出完整的事情。当终于触及那金色的表面之时,瞬间微凉的质感传递到脑中仿佛点燃了终于要成功的兴奋,却在那时发现自己推开的只不过是一扇通向更深的空间的门罢了。
在另一个朝向庭院的房间,它不再像一个前一个房间那样游离,房间的四个表面变得清晰可辨。然而,只有身在其中之时,才会发现双脚比之前陷得更深。颗粒状的混凝土地面被带状的伊斯特拉石材分割成一块一块,它们像是V城的水波一般,慢慢地爬上房屋的墙面,在那里留下斑驳的水印。混凝土不知不觉地卷过地面和墙面的交角,到达大约膝盖的位置。而远处的亮光之中的一片悬于双脚所站立的表面之上的绿色则更加深了这种印象:双脚正位于地面之下。
如果说在前一个房间某种流动的力量阻滞着双脚的运动,那么在这里,有一些更为坚实的物质在禁锢着双脚。墙面是浅米黄的石灰华。正当眼睛觉得那些横向的肌理象征着某种地质运动的沉积之时,远处的竖直向的肌理又打破了这种解释。与地面一般,石灰华墙面也被细细的带状元素 - 闪烁的水平向的黄铜嵌条和透出光线的竖向的磨砂玻璃嵌条所分割。横向或是竖向的元素自由地分布在这个看似坚固的盒子中,抵抗着一切透视的法则,而带着目光游向洒满光线的庭院。在庭院之中,可以发现一个柯林斯柱头和一只石狮子。它们不像这间博物馆的建筑师惯常的那样,将画作或是雕塑置于高高的展台之上使它们呈现出一种对于要从历史之中跨入世界的犹豫的态度。虽然柱头和石狮子也位于基座之上,却更像是被遗忘在那里一般。那道承托起悬浮的草地的混凝土矮墙在提醒着双脚仍处于地面之下的同时,也暗示了一道边界:一边是虽然漂浮却仍可辨识的世界,另一边则是迷失于自然之力的世界。
或许在前一个房间,一块块表面作为漂浮于无意识的阴影之上的碎片而吸引了视线,在这一个房间,吸引目光的则是那些不同方向延伸的、不同材质的、不同光泽的嵌条。与其说它们是分割线,更不如说它们是每块石材的镶嵌的边缘。现代派的画家们从最开始涂抹、斑驳的色彩开始,一步一步地意识到了画面的浅空间,最终丢掉了画框。而在这里,镶嵌的边缘却如同一种反作用的画框,将具有厚度的石材消解成了一个表面,一张涂有层叠的肌理的画纸。
这种用这细细的线条,无论它是虚或是实,来让坚固的物体呈现出一种脆弱的状态的做法,在连接这两个房间的过道的一侧的一个柱状物之上,达到了一种近似狂热的地步。这本该是一个敦实的柱状物,然而它的伊斯特拉石材的表面的一半再一次由于金属嵌条的挤入而变得破碎,另一半则被不断重复、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单元侵蚀,露出它之后的黑色的玻璃表面。玻璃回视着所有投向它的光线,在它的表面呈现出一个虚幻的黑色的世界。它开始让人质疑这个构筑物究竟本该是一个柱状物,仅仅由于表面的剥落而显示出其内在,或者它本就是一个由石材表面构筑的假象。
而在这过道的另外一侧,层叠的踏步慢慢的跌入到了V城的蓝绿色的水波之中。每一步都是如此的独特,没有相同的形状,相同的切割,或是相同的肌理,以致于它们,就如同柯林斯柱头与石狮子一样,仿佛是被人遗忘那里。在这里,那道人造世界与自然世界之间的边界再度浮现,它们忠实地守护着这间博物馆的精巧的梦,阻止着这其中的居民的醒来;然而这又是一个近乎破碎的梦,潜伏的阴影无所不在,提醒着这其中的居民这只是一个梦。
V城的一间博物馆或许是最能够符合这样一种想象的建筑的了。M曾经试图去拜访这间博物馆,却最终没有实现。于是,这样的一间包含着所有的时刻的建筑或许也只是存在于M的想象之中。
这间博物馆的入口是一座桥,轻盈地跨过V城的蓝绿色的运河。在M还是一个建筑系学生之时,有一位或者几位老师曾着重地提到过这座桥的巧妙:它的非对称的浅拱,它的踏面之间的脆弱的交接所透过的水波的微光,它的扶手的构件从荷载到支撑的转换过程中的错位与解体。它,正如这间博物馆的建筑师的其他作品一般,是建筑师们对于不同受力构件之间细部关系的清晰呈现。或许确实如此,但M时常觉得它更是一个从一个中世纪的坚固的城市进入到另一种空间之前的必要的过渡。V城用砖石来抵抗水波的摇曳,即使外墙的粉刷慢慢地剥落,灰绿的青苔渐渐地从水中爬上建筑的石基,V城依然屹立,或者更为准确地说,依然漂浮在水上,一如它从公元五世纪一直以来的一样。而这座轻盈的桥,将所有有关“桥”的元素,所有有关“建筑”的元素,尽其所能地一一剥离开来。它不希望被认为是坚固,而更希望成为一种弦乐器。每一步的拨动都会产生一阵振动,产生一个无声的音符,消失在运河的波浪中。柚木的扶手似乎是与桥身浅拱的相关联的折线,却又在转折处被一道黄铜的构件所肢解。柚木带着它丰富的肌理与闪烁的光泽将人们引向那个看似普通的建筑,而黄铜的连接件则捕捉了V城潮湿的空气。当手拂过它而跨过运河时,带着纹理的凹凸的质感不时得被更为光滑的、湿冷的质感所打断。这就如同在一个人在半睡半醒之时,本以为就会就这样继续陷入到更深的睡眠之中,却由于一个冷颤而突然惊醒,它虽不如那种深睡之时产生的让人一瞬忘记了身在何处的惊醒,却也让人一时琢磨起究竟是半睡抑或还是半醒才是真实的。
![]() |
当M穿过这座桥的交替的印象之后,却失望地意识到那是这间博物馆一周之中仅有的关闭的那一天。事实上,在V城短暂的停留中,M试图去拜访的几乎每一处建筑都将其拒之门外,甚至是V城本身,也用层层浓厚的水雾将自己包裹起来。它仅仅在临近中午的那么小小的一段时间中才显露出它本来的面目,刚从一个漂浮的梦中苏醒过来,而又马上陷入了更深的睡眠之中,仿佛城市才是水雾的梦境。
回到这间博物馆的内部。桥所通向的是一个奇怪的房间。与其说它是一个房间,不如说它是一个个破碎的表面被某种无形之力勉强粘结出的一个房间的形状。每一个破碎的表面,天花,墙壁,地面,都陷入到了自己的沉思之中。深浅不一的红棕色的表面悬浮在上方,脚下则是由不同色彩的大理石方砖铺砌而成的斑驳的表面。目光所能平视的竖直的表面挣扎着包裹出房间的转角,却又在出其不意的地方破裂,露出它们之后的深邃的阴影。并非每块表面都是完整的形状:处于一隅的两块互相咬合的不规则金色金属的表面似乎就重叠于灰白色的表面上,和两个水平的表面一样,它也闪烁着模糊的光。曾有人形容那两个水平面仿佛是Mark Rothko和Josef Albers的画,然而或许那宽宽窄窄的黑色线条才是这个房原本的面目。这样一来,它更像是一幅三个维度之上的Piet Mondrian的画,只不过红蓝黄的色块变成了红棕的、金黄的、灰白的、光滑的、粗糙的、细密的表面。
![]() |
或许还有另一种开始想象的方式:双脚并非站立在地面之上,而在一个下陷的凹地的底面上,地面大约在脚踝的高度。墨绿的、浅红的方砖在灰白底面之上形成了跳跃的形状,就如同在一汪浅浅的许愿池中闪烁着的不同颜色的硬币。双脚的挪动能感受到某种阻滞,而只能任由目光的游离。大理石铺砌的表面的边缘翻起,阻碍着视线看到它和房间的边界之间的那道运河式的沟渠的底面。此时,才让人心生疑惑:双脚究竟是站立在池底呢或是一个漂浮的盒子的底面上呢?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它似乎都阻碍了双脚的运动,而任由那些似画的碎片像自己漂来。每一块碎片都仿佛是一个解开谜题的线索,而只有其中的一块才是关键。目光试图在每块表面上搜寻着,却又不慎滑入黑色的阴影之中,就仿佛一个人努力去想起过去发生的一件事情,任凭百般努力,却总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碎片之间停留,无奈自己所搜寻的隐藏在那阴影之的领域之中。只是在某些时候,才突然意识到一些看似普通的事物才是能够在在未知之中的得到那一块正确的拼图的途径,就如同角落里的互相咬合的金色表面。于是,双手会努力试图去够着这块拼图好让它带着自己拼出完整的事情。当终于触及那金色的表面之时,瞬间微凉的质感传递到脑中仿佛点燃了终于要成功的兴奋,却在那时发现自己推开的只不过是一扇通向更深的空间的门罢了。
在另一个朝向庭院的房间,它不再像一个前一个房间那样游离,房间的四个表面变得清晰可辨。然而,只有身在其中之时,才会发现双脚比之前陷得更深。颗粒状的混凝土地面被带状的伊斯特拉石材分割成一块一块,它们像是V城的水波一般,慢慢地爬上房屋的墙面,在那里留下斑驳的水印。混凝土不知不觉地卷过地面和墙面的交角,到达大约膝盖的位置。而远处的亮光之中的一片悬于双脚所站立的表面之上的绿色则更加深了这种印象:双脚正位于地面之下。
![]() |
如果说在前一个房间某种流动的力量阻滞着双脚的运动,那么在这里,有一些更为坚实的物质在禁锢着双脚。墙面是浅米黄的石灰华。正当眼睛觉得那些横向的肌理象征着某种地质运动的沉积之时,远处的竖直向的肌理又打破了这种解释。与地面一般,石灰华墙面也被细细的带状元素 - 闪烁的水平向的黄铜嵌条和透出光线的竖向的磨砂玻璃嵌条所分割。横向或是竖向的元素自由地分布在这个看似坚固的盒子中,抵抗着一切透视的法则,而带着目光游向洒满光线的庭院。在庭院之中,可以发现一个柯林斯柱头和一只石狮子。它们不像这间博物馆的建筑师惯常的那样,将画作或是雕塑置于高高的展台之上使它们呈现出一种对于要从历史之中跨入世界的犹豫的态度。虽然柱头和石狮子也位于基座之上,却更像是被遗忘在那里一般。那道承托起悬浮的草地的混凝土矮墙在提醒着双脚仍处于地面之下的同时,也暗示了一道边界:一边是虽然漂浮却仍可辨识的世界,另一边则是迷失于自然之力的世界。
或许在前一个房间,一块块表面作为漂浮于无意识的阴影之上的碎片而吸引了视线,在这一个房间,吸引目光的则是那些不同方向延伸的、不同材质的、不同光泽的嵌条。与其说它们是分割线,更不如说它们是每块石材的镶嵌的边缘。现代派的画家们从最开始涂抹、斑驳的色彩开始,一步一步地意识到了画面的浅空间,最终丢掉了画框。而在这里,镶嵌的边缘却如同一种反作用的画框,将具有厚度的石材消解成了一个表面,一张涂有层叠的肌理的画纸。
这种用这细细的线条,无论它是虚或是实,来让坚固的物体呈现出一种脆弱的状态的做法,在连接这两个房间的过道的一侧的一个柱状物之上,达到了一种近似狂热的地步。这本该是一个敦实的柱状物,然而它的伊斯特拉石材的表面的一半再一次由于金属嵌条的挤入而变得破碎,另一半则被不断重复、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单元侵蚀,露出它之后的黑色的玻璃表面。玻璃回视着所有投向它的光线,在它的表面呈现出一个虚幻的黑色的世界。它开始让人质疑这个构筑物究竟本该是一个柱状物,仅仅由于表面的剥落而显示出其内在,或者它本就是一个由石材表面构筑的假象。
![]() |
而在这过道的另外一侧,层叠的踏步慢慢的跌入到了V城的蓝绿色的水波之中。每一步都是如此的独特,没有相同的形状,相同的切割,或是相同的肌理,以致于它们,就如同柯林斯柱头与石狮子一样,仿佛是被人遗忘那里。在这里,那道人造世界与自然世界之间的边界再度浮现,它们忠实地守护着这间博物馆的精巧的梦,阻止着这其中的居民的醒来;然而这又是一个近乎破碎的梦,潜伏的阴影无所不在,提醒着这其中的居民这只是一个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