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关河烟水寒
《白兔记》是潮剧中一个老祖宗级的剧本,从南戏流传下来的。南戏中有四折,潮剧中有三折,内容大同小异,分别是《井边会》、《回书》和《磨房会》。
这出戏我很小就看过,近来重新复习,觉得范泽华和姚璇秋把这两出戏唱得最好,但是两人的特点又各不相同。
姚璇秋本来是和她父亲在街头卖唱的,唱起来也很有卖唱的特点——归韵吐字十分清晰,但也有点吃力,听去有点金属声,让我想起所谓“铁嗓钢喉”的尚小云。井边会的开头“风雪偏袭单衣人”她唱得非常好。因为声音本钱足,所以感染力很强。http://down.mobile580.com/attachments/sys/ring/6563/2392/2556/4921/d4cec36c720b6ecec2ce3aadbb82e731.mp3
但也许正是卖唱出身,她的念白听去平平淡淡。而且还有一个问题,似乎越到后面她唱得就越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一个,艺术有时很奇怪,你是怎样一个人,就决定了你能理解到什么程度,也就决定了你对细节的把握能达到什么程度,从而决定了你是否耐听耐看,美得是否长久。姚璇秋听久了,就觉得她对细节的处理不如范泽华。但她的本钱好过范泽华。
范泽华是从一开始就进来普宁的怡梨剧团,登台才演出了一出戏,就失声了。急怒攻心,险些在剧团呆不下去,但最终声音又突然好转了。之后春香传一鸣惊人,《芦林会》更是获得老舍、王昆仑的高度赞扬,陈毅夫妇甚至到后台看望她。吴南生算是很懂潮剧的,他就十分欣赏范泽华。
范泽华后来学了不少昆曲,所以她的表演、唱腔十分细到,在潮剧中各种野路子百出的舞台上,她算是十分规范的一个。但是,在昆曲中,她唱小生,也说明了她的本钱不足唱昆曲中的旦角。
范泽华的声音,粗听是平平无奇的,但细节雕刻得十分精细。念白可以算得上潮剧中的教科书,例如,她在芦林会中开头的念白“渺渺荒郊悲秋凉,飘荡芦花任狂飏”。
在《白兔记.井边会》中有一段唱腔,从唱词到唱腔都让人百听不厌,范泽华和姚璇秋的处理就十分不同。唱词是这样的:
咬破指头血斑斑,
十指连心痛难言。
罗裙当纸指当笔,
血书一幅诉苦冤,
血书一幅诉苦冤。
别郎容易见郎难,
遥望关河烟水寒。
数尽飞鸿书不至,
井台积泪待君看,
遥望关河烟水寒。
十六年前容颜改,
八千里外心怎安?
早回一日能相见,
迟来一刻见面难,
迟来一刻见面难!
血纵流尽言不尽,
交与将军妥收藏。
先听姚璇秋的:http://file.csfqw.com/song-10/chaoju/yaoxuanqiu2/wma/11.wma
这一段姚璇秋似乎唱得有点疲劳了,一开始两句,是完全发挥不出她的音色特点的,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姚璇秋。后面稍好。但是,她用了很多帮声。例如“血书一幅诉苦冤”后面,有一个很恶俗的“哎郎呀,哎夫呀”的声音。这就好比做迷语破了谜面。说“惨”,就硬是不成出现“惨”字才对。思念她的夫,也是千万不可出现如此的“直抒胸臆”的。
“遥望关河烟水寒”反复吟唱了两遍,第二遍音调更高,但是这一遍,却完全是后台帮声在唱,完全听不到姚璇秋的声音。虽然这样背景音很悲壮,但是也“破”了该说但偏不能直说的东西。
再听一下范泽华的:(前面多了几句对白)
http://file.csfqw.com/09/05/wma/fanzehua/xsyfsky.wma
范泽华这段完全没有用帮声,“数尽飞鸿书不至,井台积泪待君着”这两句开始节奏就把握得非常好。“遥望关河烟水寒”也是吟唱了两遍,但一句帮声也没有,完全由着剧情把声音带得越来越高亢。悲惨,悲惨的时候没有说出惨,但是除了歌唱的声音外,安静得血液都可以凝冻。这段,要唱出这个静,是十分艰难的。
范泽华到了70年代又失声了,这次是永久性的,这段录音估计离失声不是太久,我听过另外一个全本的唱腔,也是范泽华唱的,音色就好了很多。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NvUjiHg1kQ/
姚璇秋也有一个全本的,她值得一听的,是开头的“风雪偏袭单衣人”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62H-_xrYlIU/
这出戏我很小就看过,近来重新复习,觉得范泽华和姚璇秋把这两出戏唱得最好,但是两人的特点又各不相同。
姚璇秋本来是和她父亲在街头卖唱的,唱起来也很有卖唱的特点——归韵吐字十分清晰,但也有点吃力,听去有点金属声,让我想起所谓“铁嗓钢喉”的尚小云。井边会的开头“风雪偏袭单衣人”她唱得非常好。因为声音本钱足,所以感染力很强。http://down.mobile580.com/attachments/sys/ring/6563/2392/2556/4921/d4cec36c720b6ecec2ce3aadbb82e731.mp3
但也许正是卖唱出身,她的念白听去平平淡淡。而且还有一个问题,似乎越到后面她唱得就越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一个,艺术有时很奇怪,你是怎样一个人,就决定了你能理解到什么程度,也就决定了你对细节的把握能达到什么程度,从而决定了你是否耐听耐看,美得是否长久。姚璇秋听久了,就觉得她对细节的处理不如范泽华。但她的本钱好过范泽华。
范泽华是从一开始就进来普宁的怡梨剧团,登台才演出了一出戏,就失声了。急怒攻心,险些在剧团呆不下去,但最终声音又突然好转了。之后春香传一鸣惊人,《芦林会》更是获得老舍、王昆仑的高度赞扬,陈毅夫妇甚至到后台看望她。吴南生算是很懂潮剧的,他就十分欣赏范泽华。
范泽华后来学了不少昆曲,所以她的表演、唱腔十分细到,在潮剧中各种野路子百出的舞台上,她算是十分规范的一个。但是,在昆曲中,她唱小生,也说明了她的本钱不足唱昆曲中的旦角。
范泽华的声音,粗听是平平无奇的,但细节雕刻得十分精细。念白可以算得上潮剧中的教科书,例如,她在芦林会中开头的念白“渺渺荒郊悲秋凉,飘荡芦花任狂飏”。
在《白兔记.井边会》中有一段唱腔,从唱词到唱腔都让人百听不厌,范泽华和姚璇秋的处理就十分不同。唱词是这样的:
咬破指头血斑斑,
十指连心痛难言。
罗裙当纸指当笔,
血书一幅诉苦冤,
血书一幅诉苦冤。
别郎容易见郎难,
遥望关河烟水寒。
数尽飞鸿书不至,
井台积泪待君看,
遥望关河烟水寒。
十六年前容颜改,
八千里外心怎安?
早回一日能相见,
迟来一刻见面难,
迟来一刻见面难!
血纵流尽言不尽,
交与将军妥收藏。
先听姚璇秋的:http://file.csfqw.com/song-10/chaoju/yaoxuanqiu2/wma/11.wma
这一段姚璇秋似乎唱得有点疲劳了,一开始两句,是完全发挥不出她的音色特点的,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姚璇秋。后面稍好。但是,她用了很多帮声。例如“血书一幅诉苦冤”后面,有一个很恶俗的“哎郎呀,哎夫呀”的声音。这就好比做迷语破了谜面。说“惨”,就硬是不成出现“惨”字才对。思念她的夫,也是千万不可出现如此的“直抒胸臆”的。
“遥望关河烟水寒”反复吟唱了两遍,第二遍音调更高,但是这一遍,却完全是后台帮声在唱,完全听不到姚璇秋的声音。虽然这样背景音很悲壮,但是也“破”了该说但偏不能直说的东西。
再听一下范泽华的:(前面多了几句对白)
http://file.csfqw.com/09/05/wma/fanzehua/xsyfsky.wma
范泽华这段完全没有用帮声,“数尽飞鸿书不至,井台积泪待君着”这两句开始节奏就把握得非常好。“遥望关河烟水寒”也是吟唱了两遍,但一句帮声也没有,完全由着剧情把声音带得越来越高亢。悲惨,悲惨的时候没有说出惨,但是除了歌唱的声音外,安静得血液都可以凝冻。这段,要唱出这个静,是十分艰难的。
范泽华到了70年代又失声了,这次是永久性的,这段录音估计离失声不是太久,我听过另外一个全本的唱腔,也是范泽华唱的,音色就好了很多。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NvUjiHg1kQ/
姚璇秋也有一个全本的,她值得一听的,是开头的“风雪偏袭单衣人”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62H-_xrY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