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之日本---《菊与刀》
曾一度沉迷于日本的花道和茶道,进而对日剧不可自拔。日本影视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展现人性,让人看完后还得感慨一句:嗯,就是这样。之后就迫切想要了解这背后的根源。《菊与刀》这本书早有耳闻,却不曾想到是一本学术著作。站在一位美国女性人类学家的角度,研究日本的国民性,能够如此客观的审视世界,已是难得。每种生活方式,不能再简单的评判好与坏,都有其可取之处,学习学习再学习吧。
日本人简直就是完美的集各种矛盾于一身,菊和刀就是象征,“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书中主要从“等级观念”、“情义观念”和“羞耻观”等三方面诠释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美国人以“自由平等”为生命所系;日本人对“秩序和等级制”赖以生存,但神奇的是又几乎没有任何阶级斗争的迹象。日本社会、家庭有很强烈的休戚与共的精神。在其内部以等级制度闻名,这种“等级制”,大到社会,小到家庭,更多的是在各个领域每个人“适当位置”恪守本分、各司其职,承担与其地位相应的责任。一家之长的角色,也更像是整个家族的守护者,而非独断专制。这一点对中国的“家长式风范”很有借鉴意义。“行为的细节规范规定的如同一幅精密的地图”,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法治”。“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只要这种秩序得以维持,民众就能毫无不满,安心的生活下去。个人的力量本就微不足道,一生又何其短暂,终其一生做好自己已实属不易。
日本人的“情义观念”也很重。对天皇尽忠,为父母尽孝,已到如痴如醉无条件的程度。生活中不愿给别人添麻烦,觉得是受了恩惠,会无法偿还。我们讲究仁爱,越无私越可贵,自由给予,是高尚的。在日本,恩是债务,必须偿还。故而他们也不会轻易伸出援手,是我们眼中所谓的“冷漠”,实则是怕受惠者有心理负担。
西方“原罪”---人生而有罪,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尊心是与处理自身的事联系起来的;日本则是“外部的羞耻感”,来敦促自己;中国是以“仁者、爱人”,“兼爱”等为行为准绳。这一点可以诠释战争中的行为。西方在力不及敌时,会投降,且认为是合理的;日本的切腹自杀想想都可怕;中国自古“仁爱”、“非攻”。日本人的行为准则是:“选定一条道路全力以赴,如若失败,就自然而然地换条道路从头再来。”影视作品中不难发现日本“极端的精英主义”情结;而中国自古受“中庸”思想影响颇多,“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本书是在大量研究基础上的专著,加之自身在这方面的修养积淀又不够。很多地方看起来还是吃力,还有很多不解之处,应该好好了解一下历史,再重新研读。
日本人简直就是完美的集各种矛盾于一身,菊和刀就是象征,“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书中主要从“等级观念”、“情义观念”和“羞耻观”等三方面诠释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美国人以“自由平等”为生命所系;日本人对“秩序和等级制”赖以生存,但神奇的是又几乎没有任何阶级斗争的迹象。日本社会、家庭有很强烈的休戚与共的精神。在其内部以等级制度闻名,这种“等级制”,大到社会,小到家庭,更多的是在各个领域每个人“适当位置”恪守本分、各司其职,承担与其地位相应的责任。一家之长的角色,也更像是整个家族的守护者,而非独断专制。这一点对中国的“家长式风范”很有借鉴意义。“行为的细节规范规定的如同一幅精密的地图”,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法治”。“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只要这种秩序得以维持,民众就能毫无不满,安心的生活下去。个人的力量本就微不足道,一生又何其短暂,终其一生做好自己已实属不易。
日本人的“情义观念”也很重。对天皇尽忠,为父母尽孝,已到如痴如醉无条件的程度。生活中不愿给别人添麻烦,觉得是受了恩惠,会无法偿还。我们讲究仁爱,越无私越可贵,自由给予,是高尚的。在日本,恩是债务,必须偿还。故而他们也不会轻易伸出援手,是我们眼中所谓的“冷漠”,实则是怕受惠者有心理负担。
西方“原罪”---人生而有罪,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尊心是与处理自身的事联系起来的;日本则是“外部的羞耻感”,来敦促自己;中国是以“仁者、爱人”,“兼爱”等为行为准绳。这一点可以诠释战争中的行为。西方在力不及敌时,会投降,且认为是合理的;日本的切腹自杀想想都可怕;中国自古“仁爱”、“非攻”。日本人的行为准则是:“选定一条道路全力以赴,如若失败,就自然而然地换条道路从头再来。”影视作品中不难发现日本“极端的精英主义”情结;而中国自古受“中庸”思想影响颇多,“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本书是在大量研究基础上的专著,加之自身在这方面的修养积淀又不够。很多地方看起来还是吃力,还有很多不解之处,应该好好了解一下历史,再重新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