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琴人(七)
元代浙派琴人中最有名的是宋尹文,字文璧,太仓人,学琴于徐秋山。大德间(公元1297——1307),因为弹奏《胡笳十八拍》,而深深地感动了鲁国公主(《苏州府志》)。
苗秀实(?——公元1232)字彦实,号栖岩,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童年从扆君章学琴时,受过严格的训练:"初授指法,累钱手背,以轻肆为禁,至一声不敢增损。"他曾两度投考进士未中,以后就专门从事琴学。京师的士大夫都很佩服他高妙的演技。泰和中(公元1201——1208)被荐为琴待诏,颇受金章宗完颜璟的重视。他从百多首传谱中,"取有古意者篡集之",编为《琴辨》。元遗山为它写有《琴辨引》。
耶律楚材(公元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仕元至中书令。学琴于弭大用、苗秀实、万松老人等,弹奏过大量琴曲,尤长于《水仙》。他的诗文中有不少关于琴人、琴曲的论述,是了解当时琴坛的重要史料。他每得新谱,都要找苗秀实"商确妙意,然后弹之"。可是因为苗在京师的声誉很高,"朝廷王公大人邀请栖岩者无虚日",致使耶律楚材不能经常和他"对指传声",因此"每以为恨"。耶律楚材仕元后,极力向元世祖推荐苗秀实。元军过黄河破潼关后,曾派人各处探寻其下落,终于在南京(今开封)找到了年迈的苗秀实,在接他北上的途中,死于范阳(今河北涿县)。
苗秀实的儿子苗兰,把父亲的遗谱四十多首拿出来,请耶律楚材作序。耶律楚材在序中说:"予按之,果为绝声,大率署令卫仲儒之所传也。"卫仲儒是金熙宗完颜亶(公元1137——1148)时的宫廷琴师。苗兰得到父亲的传授,也有很好的弹琴功夫。耶律楚材因扈从羽猎脚部负伤,借休养的机会,和苗兰对弹操弄五十多曲,"于是栖岩妙旨尽得之"。他认为苗的演奏"如蜀声之峻急,快人耳目"。他原来听张器之演奏的《广陵散》, 每到"沉思"、"峻迹"几段,往往 "节奏支离",而苗却能够一气呵成"混而为一"。经过比较,耶律楚材认为苗秀实的琴曲演奏,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苗秀实琴谱序》、《海红寮碎墨》、《莼湖漫录》)。同时,也说明耶律楚材对琴学下过功夫,很有鉴别力。
苗秀实(?——公元1232)字彦实,号栖岩,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童年从扆君章学琴时,受过严格的训练:"初授指法,累钱手背,以轻肆为禁,至一声不敢增损。"他曾两度投考进士未中,以后就专门从事琴学。京师的士大夫都很佩服他高妙的演技。泰和中(公元1201——1208)被荐为琴待诏,颇受金章宗完颜璟的重视。他从百多首传谱中,"取有古意者篡集之",编为《琴辨》。元遗山为它写有《琴辨引》。
耶律楚材(公元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仕元至中书令。学琴于弭大用、苗秀实、万松老人等,弹奏过大量琴曲,尤长于《水仙》。他的诗文中有不少关于琴人、琴曲的论述,是了解当时琴坛的重要史料。他每得新谱,都要找苗秀实"商确妙意,然后弹之"。可是因为苗在京师的声誉很高,"朝廷王公大人邀请栖岩者无虚日",致使耶律楚材不能经常和他"对指传声",因此"每以为恨"。耶律楚材仕元后,极力向元世祖推荐苗秀实。元军过黄河破潼关后,曾派人各处探寻其下落,终于在南京(今开封)找到了年迈的苗秀实,在接他北上的途中,死于范阳(今河北涿县)。
苗秀实的儿子苗兰,把父亲的遗谱四十多首拿出来,请耶律楚材作序。耶律楚材在序中说:"予按之,果为绝声,大率署令卫仲儒之所传也。"卫仲儒是金熙宗完颜亶(公元1137——1148)时的宫廷琴师。苗兰得到父亲的传授,也有很好的弹琴功夫。耶律楚材因扈从羽猎脚部负伤,借休养的机会,和苗兰对弹操弄五十多曲,"于是栖岩妙旨尽得之"。他认为苗的演奏"如蜀声之峻急,快人耳目"。他原来听张器之演奏的《广陵散》, 每到"沉思"、"峻迹"几段,往往 "节奏支离",而苗却能够一气呵成"混而为一"。经过比较,耶律楚材认为苗秀实的琴曲演奏,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苗秀实琴谱序》、《海红寮碎墨》、《莼湖漫录》)。同时,也说明耶律楚材对琴学下过功夫,很有鉴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