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太快,我不能独善其身;
☆跳出圈子,全视角看待问题
》前些日子姐姐来门店,聊天中说到店面用工问题,我姐说:“现在的大多数老板对员工都很宽容,经常看到小伙计边看手机边干活,老板都不说。出去发一趟货,一个小时都没回来,老板也不打电话催……”
我说不是老板“宽容”了,是时代变了,打工主体90后多了,没有传统约束,没有生在“拿人碗,逢人管”的时代。不能吵、凭心情做事、不会过多遵守所谓规矩(此观点可能片面偏激,只是反应部分初中下学打工的群体)
90后成年后,生活在劳动力相对稀缺的时代。福利、待遇、工资相对较高。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对成熟。90后劳动维权意识高。业余娱乐生活丰富。个别群体“干着不爽”就立马不干,想休息事先都不请假(你打电话过去问他为什么不上班?没事先请假?他的回应是:我现在不是在跟你请假了吗?……着实让人无语,这种事情绝大多数的实体店BOSS都遇到过);而80后打工群体受传统教育影响居多。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是常态;
很多BOSS近些年都亲身经历了80后到90后打工主体的转换。BOSS也随着变化而变化在逐渐适应;
BOSS留人,对90后用“画饼”、“打鸡血”、“打情感牌”的方式,基本无效。
他们注重既得利益。也就是:
--“别跟我灌输心灵鸡汤,你就说给多少钱就是,其他的都是废话”!
-- 年少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年长的人说:“你们年轻人”,“他们年轻人”。现在轮到我们了,我们不能用异常的眼光看待90后,不然他们也会像我们当年那样排斥长辈。
-- 不是代沟问题,是视角问题,价值观问题;
注:“拿人碗,逢人管”为湖北民间说辞。
不能吵。“吵”:为河南当地方言,指责的意思;
☆我们的应试教育的确有问题。
大多数家庭,父母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学费对部分家庭,客观的来说算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我学的是职业教育,专业是工艺美术,前两年课程安排一直在重复“基础”练习,实战性的东西,几乎没沾上边;90年代末,平面设计在国内是百花齐放,如日中天。算是很热门的一个专业,但是我们毕业后要面临“重头再来”的困境,要从零起再学习。我们的老师在专业上又脱离社会一大截。
好多专业如此。教营销的老师,出去推销产品,可能10个棒棒糖都推销不出去,甚至还要遭人嘲笑。教美术的老师如果下海去闯世界,也有可能碰得鼻青脸肿,为什么?因为很有可能,甲方说出一个想法,要求设计一个产品包装,第二天交两种电脑方案设计稿及说明,可能当时他就懵了……。教武术的可能出门就被地痞流氓就给揍了。呵呵,不是我调侃,我见过太多。
--- 交套路的不一定会实战;泥腿子的,不一定就不会打仗。
》22:46老婆的手机响起;这个时段突然一响,着实吓了一跳。一个女孩打电话说应聘老师。
“这个人有点二半吊子吧,这么晚打电话,连最基本的礼貌都没有!”老婆放下手机说道!
我淡淡的笑了一下。不觉得意外,心里在想,或许是这个女孩急于找工作,打电话的时候,忽略了时间或压根就没看时间。幸好两口不是在“嘿嘿”的时候,不然会造成功能障碍呀,呵呵!
(早些年我在东莞,那时候的劳动力相对廉价,做个普工甚至要通过关系介绍。99年下半年,我不知天高地厚,离开实习的学校跑出去找工作,在石碣镇顶着烈日,步行了几十公里找到工作。口渴,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经验没有、电脑不懂、技术不懂。吃了很多闭门羹。人几乎是一张白纸,感觉很多东西有待学习。)
经历了这些,我会以理解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事情。因为当初我们也曾“青涩”过。
》“预备唱”……门店对面一个小伙计刚从店里搬着货物装上电动车,出发的一瞬间,他突然唱出这个。
我站在门口纳闷,个斑马!这小子还真是个奇葩,他尽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也许是在校时是个搞领唱或打手势搞指挥的),市场上人来人往毫无顾忌,对他没有丝毫影响。
我曾经也跟我老婆说过,我在外面看到一个女孩很爱笑,她说:“爱笑很正常,这还值得跟我回来说”。我说“她是一个人好不好,她低着头走路,一个人边走边笑,……”
我也在想:这些另类,其实也挺好,很随性,不会在意世俗眼光,怎么舒坦怎么来,在心里还是给他点赞!
没干涉或影响到他人,自然流露出自身的状态无妨,权当宣泄;“特殊群体”,不能以传统的价值观来评判;
》前些日子姐姐来门店,聊天中说到店面用工问题,我姐说:“现在的大多数老板对员工都很宽容,经常看到小伙计边看手机边干活,老板都不说。出去发一趟货,一个小时都没回来,老板也不打电话催……”
我说不是老板“宽容”了,是时代变了,打工主体90后多了,没有传统约束,没有生在“拿人碗,逢人管”的时代。不能吵、凭心情做事、不会过多遵守所谓规矩(此观点可能片面偏激,只是反应部分初中下学打工的群体)
90后成年后,生活在劳动力相对稀缺的时代。福利、待遇、工资相对较高。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对成熟。90后劳动维权意识高。业余娱乐生活丰富。个别群体“干着不爽”就立马不干,想休息事先都不请假(你打电话过去问他为什么不上班?没事先请假?他的回应是:我现在不是在跟你请假了吗?……着实让人无语,这种事情绝大多数的实体店BOSS都遇到过);而80后打工群体受传统教育影响居多。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是常态;
很多BOSS近些年都亲身经历了80后到90后打工主体的转换。BOSS也随着变化而变化在逐渐适应;
BOSS留人,对90后用“画饼”、“打鸡血”、“打情感牌”的方式,基本无效。
他们注重既得利益。也就是:
--“别跟我灌输心灵鸡汤,你就说给多少钱就是,其他的都是废话”!
-- 年少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年长的人说:“你们年轻人”,“他们年轻人”。现在轮到我们了,我们不能用异常的眼光看待90后,不然他们也会像我们当年那样排斥长辈。
-- 不是代沟问题,是视角问题,价值观问题;
注:“拿人碗,逢人管”为湖北民间说辞。
不能吵。“吵”:为河南当地方言,指责的意思;
☆我们的应试教育的确有问题。
大多数家庭,父母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学费对部分家庭,客观的来说算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我学的是职业教育,专业是工艺美术,前两年课程安排一直在重复“基础”练习,实战性的东西,几乎没沾上边;90年代末,平面设计在国内是百花齐放,如日中天。算是很热门的一个专业,但是我们毕业后要面临“重头再来”的困境,要从零起再学习。我们的老师在专业上又脱离社会一大截。
好多专业如此。教营销的老师,出去推销产品,可能10个棒棒糖都推销不出去,甚至还要遭人嘲笑。教美术的老师如果下海去闯世界,也有可能碰得鼻青脸肿,为什么?因为很有可能,甲方说出一个想法,要求设计一个产品包装,第二天交两种电脑方案设计稿及说明,可能当时他就懵了……。教武术的可能出门就被地痞流氓就给揍了。呵呵,不是我调侃,我见过太多。
--- 交套路的不一定会实战;泥腿子的,不一定就不会打仗。
》22:46老婆的手机响起;这个时段突然一响,着实吓了一跳。一个女孩打电话说应聘老师。
“这个人有点二半吊子吧,这么晚打电话,连最基本的礼貌都没有!”老婆放下手机说道!
我淡淡的笑了一下。不觉得意外,心里在想,或许是这个女孩急于找工作,打电话的时候,忽略了时间或压根就没看时间。幸好两口不是在“嘿嘿”的时候,不然会造成功能障碍呀,呵呵!
(早些年我在东莞,那时候的劳动力相对廉价,做个普工甚至要通过关系介绍。99年下半年,我不知天高地厚,离开实习的学校跑出去找工作,在石碣镇顶着烈日,步行了几十公里找到工作。口渴,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经验没有、电脑不懂、技术不懂。吃了很多闭门羹。人几乎是一张白纸,感觉很多东西有待学习。)
经历了这些,我会以理解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事情。因为当初我们也曾“青涩”过。
》“预备唱”……门店对面一个小伙计刚从店里搬着货物装上电动车,出发的一瞬间,他突然唱出这个。
我站在门口纳闷,个斑马!这小子还真是个奇葩,他尽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也许是在校时是个搞领唱或打手势搞指挥的),市场上人来人往毫无顾忌,对他没有丝毫影响。
我曾经也跟我老婆说过,我在外面看到一个女孩很爱笑,她说:“爱笑很正常,这还值得跟我回来说”。我说“她是一个人好不好,她低着头走路,一个人边走边笑,……”
我也在想:这些另类,其实也挺好,很随性,不会在意世俗眼光,怎么舒坦怎么来,在心里还是给他点赞!
没干涉或影响到他人,自然流露出自身的状态无妨,权当宣泄;“特殊群体”,不能以传统的价值观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