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大海
家里书房的墙上挂了一张当年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礼品店里买来的《落基山脉,兰德峰》,这幅风景画始作于1863年,描绘的是落基山脉,兰德峰脚下的印第安部落。当时第一眼看到这幅画就被吸引了,远处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端的兰德雪山,山脚下飞流的瀑布,清澈的湖水,湖水旁绿树成荫,印第安人与狗和马和谐相处的画面实在令人向往。那种《桃花源记》里描述的场景似乎发生在了数百年前的这片土地上。
对崇山峻岭的热爱,让我对理想的居住地有了更清晰的目标。这样的热爱源于何时何处,已无从考证,却随着年岁渐长,反倒没有半点的消退。近几年来搬迁的地方越发的平坦,从驱车不远还可以勉强可以见到小规模的丘陵,到如今一望无际的中部大平原。对山的渴望确实越发强烈了。还记得来美国后两年多,跟朋友驱车一个多小时,才见到了不大的小山丘,当时的我竟然激动地叫了起来,“哦,有山啊!”。想来,从我在国内出生,长大到求学所居住过的不同地方全部都是有山的,那时候突然在一个没山的地方生活了两年,再次见到山,那样的激动可想而知。
小时候看过这样一部美国电影,电影的内容讲的是什么完全不记得, 只记得男主人公是个上小学的小孩,他住在山脚下的一座小镇里。这样的小镇静静地坐落在一座高耸的雪山脚下,小镇里的一条主干道就这么从山脚下一直通向远处的大山高处。这样的一个场景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样的一座山脚下的小镇也似乎成了我梦想的居住地。
我长大的那座小城市,其实和那样的小镇还真的颇有几分相似,而我曾经居住过的单元楼,也恰恰正坐落在一条通往前方山脉的主干道旁,笔直的大路缓缓向上,每到华灯初上之时,灯光直通山顶,便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候。到了傍晚,站在家里的阳台上,对面的小区已经万家灯火,路上行人也行色匆匆地赶回家,还可以看到夕阳慢慢坠入山的另一端,现在想想,还觉得有些温暖。
上大学的时候每次回家,一看到不远处的群山,火车要爬坡钻山洞,那么家就不远了。这个时候,同行的老乡们不论是吃饭的还是玩牌的,都会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聊天,话语也都添了几分激动。火车就这样在山林中穿梭,一次又一次地在群山的怀抱里把我们迎接又送走。
那样的山是亲切的,但却又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想要远离的距离感。我更喜欢的山是平地突起,壮美的山,就像第一次回新疆的时候所看到的天山那样,远远地看去,有些神秘,甚至有些令人敬畏。可那样的山,似乎除了新疆,再也没有机会在第二个地方再见到同样的了,而这也让我对美国的西部更增添了几分向往。
山是有灵魂的,正如水。有崇山,有大海,这样的有大山大海的地方,才是灵魂的最佳栖息地吧。
对崇山峻岭的热爱,让我对理想的居住地有了更清晰的目标。这样的热爱源于何时何处,已无从考证,却随着年岁渐长,反倒没有半点的消退。近几年来搬迁的地方越发的平坦,从驱车不远还可以勉强可以见到小规模的丘陵,到如今一望无际的中部大平原。对山的渴望确实越发强烈了。还记得来美国后两年多,跟朋友驱车一个多小时,才见到了不大的小山丘,当时的我竟然激动地叫了起来,“哦,有山啊!”。想来,从我在国内出生,长大到求学所居住过的不同地方全部都是有山的,那时候突然在一个没山的地方生活了两年,再次见到山,那样的激动可想而知。
小时候看过这样一部美国电影,电影的内容讲的是什么完全不记得, 只记得男主人公是个上小学的小孩,他住在山脚下的一座小镇里。这样的小镇静静地坐落在一座高耸的雪山脚下,小镇里的一条主干道就这么从山脚下一直通向远处的大山高处。这样的一个场景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样的一座山脚下的小镇也似乎成了我梦想的居住地。
我长大的那座小城市,其实和那样的小镇还真的颇有几分相似,而我曾经居住过的单元楼,也恰恰正坐落在一条通往前方山脉的主干道旁,笔直的大路缓缓向上,每到华灯初上之时,灯光直通山顶,便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候。到了傍晚,站在家里的阳台上,对面的小区已经万家灯火,路上行人也行色匆匆地赶回家,还可以看到夕阳慢慢坠入山的另一端,现在想想,还觉得有些温暖。
上大学的时候每次回家,一看到不远处的群山,火车要爬坡钻山洞,那么家就不远了。这个时候,同行的老乡们不论是吃饭的还是玩牌的,都会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聊天,话语也都添了几分激动。火车就这样在山林中穿梭,一次又一次地在群山的怀抱里把我们迎接又送走。
那样的山是亲切的,但却又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想要远离的距离感。我更喜欢的山是平地突起,壮美的山,就像第一次回新疆的时候所看到的天山那样,远远地看去,有些神秘,甚至有些令人敬畏。可那样的山,似乎除了新疆,再也没有机会在第二个地方再见到同样的了,而这也让我对美国的西部更增添了几分向往。
山是有灵魂的,正如水。有崇山,有大海,这样的有大山大海的地方,才是灵魂的最佳栖息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