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Eyre》随笔系列 还原Bertha Mason
《Jane》随笔系列1——还原Bertha Mason和Rochester
在《Jane Eyre》这本第一人称自述的小说,“我”——主人公Jane占据着唯一的视点,她的视点即是读者的视点。读者见Jane之所见,感Jane之所感。认同Jane所认同的,如Helen Burns,Miss Temple,当然还有Rochester;否认Jane所否认的,如Mrs Reed,Mrs Brocklehurst,Miss Ingram,自然也有Bertha Mason。从这点来看,Jane有着双重的身份,作为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家庭教师在社会地位上处于低下层,但是在话语体系上处于至高点:她占据着观看和评判的位置,享有绝对的话语权,有如书中的上帝。和Jane共享上帝位置的是Rochester先生——她爱的男人,小说的男主人公。他们一起占据着观看和评判的主体位置。在这样的权力谱表中,其他任何人只能处在被观看被评判的客体位置,于是Miss Ingram被定论为“势利的女人“,Mrs Reed被定论为“冷酷无情的女人”,虽然她也可能是女儿眼中的好母亲,但是小说并没有为女儿们提供话语机会。
至于Bertha,更是邪恶女巫般的存在。
在Jane的眼里,Bertha是个发疯的女人。毛骨悚然的笑声,试图烧死Rochester,刺杀卡特梅森,焚烧新娘婚纱,而婚礼当天她的真实身份暴露之后,便永远的横亘在Jane和Rochester的爱情之间,死前还要火烧庄园弄残Rochester的胳膊和眼睛。而在Rochester口中,Bertha是个邪恶的女人。她淫荡无耻,勾引年少的自己;恋爱时美貌与才华兼有,婚后显露出粗鄙无知;隐藏家族病史,发疯之后毁掉了他的生活和希望,害的他只能远赴欧洲过着荒唐的生活。
读者依照Jane的视角,很容易认同这些论断:这是个邪恶的疯女人。然而稍加推敲,便能发现这个论断根本靠不住。Jane来到桑菲尔德之时,Bertha已经被关在三楼的阁楼里十年,她的那些疯狂举动出于无意识或者潜意识,而非头脑和意识,一个精神病患者无法也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现在已经被普遍接受的常识不仅足以赦免Bertha的那些罪行,还引出了一个追问:那么谁该负责呢?生下她的母亲,照顾她的Grace Poole,还是她法律上的丈夫?归罪于母亲是不公正的,因为母亲也是这个家族遗传病的受害者,这个线索只能导向无法追责的“病魔”。Grace Poole有错却是小错,在桑菲尔德庄园而非精神病院,她的职责只是做个保姆和看门人,除此之外她无能为力,她的过错只是没有看紧房门。那么她的丈夫,Mr Rochester呢?要厘清这之中的责任,必须要公正的还原Mr Rochester和Bertha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用这句印在波伏娃《第二性》扉页上的话来评断Rochester对Bertha的定论再合适不过了。Bertha不仅是个疯女人,还是个“哑巴”——她无法说话,自然无法辩白,也就丧失了话语权,她的过去是被讲述出来的,而讲述者是一直以受害者受骗者身份自居的丈夫,这其中的偏见谎言和不公正可想而知。谎言是真相的倒影,虽然扭曲但仍能复原出部分真相。
第二十七章便是这样的一篇“谎言”。下面是从中提取出来的确认无疑的几个事实。
“Bertha和Rochester的婚姻是典型的家族联姻。”
老Rochester剥夺了儿子的财产继承权之后,在他脖子上挂着“身份:贵族;产地:Rochester家族”的标签,推到商人阶层中出售;Bertha被她的父母挂着“嫁妆:三万英镑;特质:美丽”的标签,推到上流社会中出售。以丰厚嫁妆换得贵族姻亲,把上流社会的门票卖出几万英镑,家族联姻从来都是以人换人以金钱购得地位的交易,关乎家族利益,无关乎个人情感。这是家族联姻的原罪,Bertha和Rochester同样是受害者。
”Bertha向Rochester隐藏了家族病史,但是……“
这件事上,Rochester确实是个纯粹的被骗者,但是施骗者不止Bertha。家族联姻中个人的意志屈居于家族意志之下,Bertha隐瞒病史,除了出于个人情感的自私,一定还出于背后家族的授意。更何况Rochester的哥哥和父亲知根知底却瞒而不说。这是两个家族合谋共力的欺骗。
“婚后Bertha开始发病了,带给了Rochester无穷的烦恼。”
遗传病发作不能怪罪于Bertha,如果要怪罪,就诅咒上帝吧,既然给人以身体,又何必给人以病患;既然给人以精神,又何必从人的头脑中夺去。
不能确定的则是Rochester对Bertha本人的各种评价。
“荒淫放纵”(intemperate and unchaste)。
在Rochester的描述中,既不见她婚前和异性私会密见,也不见她婚后和男人通奸出轨,既然找不到任何事实上的依据,只能说这是凭空捏造的污蔑之词了。
“引诱我”(allure me)。
Rochester称自己犯了个错误:一个“幼稚无知,缺乏经验”的青年,在“社交界无聊的情场角逐”的堕落环境下被Bertha欺骗蒙蔽了,然后糊里糊涂结了婚,而这个错误是任何一个年轻人都会犯的错,因为年轻人“好色鲁莽和盲目”。这是男人逃避责任的惯用技俩,首先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理智不健全的小孩子,既没有脑子也没有意志,纯粹就是一个受害者;然后躲在受害者的盾牌之后施冷箭,把所有的过错所有的责任统统推向了环境和别人,称环境带坏了自己,称女人勾引了自己;最后强调自己犯的错是天下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自己落水还不行,定要把所有人弄湿。Rochester完美的践行着这三个技巧。
“她的心灵庸俗、猥琐、狭窄“(common, low, narrow,)
”从她那儿听到既粗俗又陈腐、既乖戾又愚蠢的回答”(coarse and trite, perverse and imbecile)
“最粗野、最下流、最堕落的生命”(the most gross, impure, depraved)
在Rochester口中,婚前的Bertha是“举止颇为庄重……拼命显示她的美貌和才情来讨我的喜欢。她那个社交圈里的男人似乎都爱慕她,嫉妒我”,这不禁令人疑惑:人的举止和才情长久稳定有如性格,怎么婚前婚后判若两人?这里给出三种解释。第一种是Rochester本人口述的,Bertha在伪装,圈子里的男人们则集体配合:假装仰慕于她,所有人都在从头到尾的设计他诓骗他,目的就是让他娶Bertha。这种阴谋论式的解释实在无法服人。笔者这里提出第二种解释:Rochester在撒谎。他把婚前的Bertha描绘的引人注目是为了强调自己被引诱;而把婚后的Bertha描绘成粗鄙不堪则是极力渲染自己的苦命丈夫的身份,以一个苦楚的受害者的形象博取Jane的同情。第三者解释是,Bertha婚后不久而非四年之后就开始发病,这导致她的举止才情大大衰退——Rochester所说的是事实,然而对饱受精神疾病折磨不能自控的妻子作出如此低劣不堪的评价,也只有极度冷酷无情的人才说得出口。三种解释分别勾勒出了三个Rochester的形象:受害者Rochester,撒谎者Rochester,无情者Rochester。到底哪一种解释为真,我们无从知晓,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故事是掌控话语权的人讲述的,关于他们的婚姻只有Rochester一人的陈述,而另一个当事人Bertha早已精神失常,无法言语和自辩。至于事实和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哪种,Rochester都无法免责。
“那个女人玷污了你的名字,糟蹋了你的名声”(sullied your name, so outraged your honour)
在强调男性尊严的环境里,女人之于男人时而是佩剑时而是利刃。获得女人时,女人是佩剑,象征荣誉;被女人离弃时,女人是利刃,割伤自尊。Bertha没有离弃Rochester,相反她永远和他在一起了——因为她疯了,无论法律还是道德上,Rochester都不能和她离婚。利刃不只是割伤了Rochester,更是永远的留在了体内,终其一生都和一个疯妻子牢牢捆缚在一起,这不啻于对他男性自尊的最大羞辱。Rochester显然无意留在牙买加在妻子面前扮演丈夫的角色,他要回到英格兰在上流圈子里扮演贵族单身汉的角色,前提是“消灭”人证——疯妻子。于是他Bertha把偷运回国,“弄到桑菲尔德,看着她安全地住进了三楼的那间屋子里……很费了点事才找到一个照料她的人,因为一定得挑个忠实可靠的人才行,要不她发起疯来势必会泄露我的秘密”。Rochester的这个行为可谓超越自私无情而直抵卑劣了。
文本分析到此为止,可以为这个“还原”过程收尾了。
第二十七章的Rochester先生是个极不光彩的形象,在他的愤怒之火中,隐隐约约的透露着各种颜色的火焰:对父亲剥夺自己财产继承权的愤恨,对家族姻亲原罪的无奈,对被双方家族欺骗的恼怒,还有男性自尊受损的屈辱感,以及对自己过错的逃避。在父亲和兄长死后,火舌全部喷向了近在咫尺的幸存者Bertha。这道出了Rochester和Bertha的关系真相——一个受害者对另一个受害者的咒骂和施虐;也还原了Bertha的真实形象——一个无辜的女子,成为疾病和社会的双重牺牲品,却承担着所有应该指向社会陋习,家族联姻,冷酷男权的咒骂和愤怒。更可悲的是她还无法辩白,无法说出一个被家族用作交易筹码的女子的无奈,一个饱受精神疾病困扰同时还被丈夫冷酷对待的妻子的凄凉,一个被禁锢在阁楼上在无意识中犯下“罪行”的精神病患者的无辜,也无法对Rochester的污蔑和斥责作出反驳。在小说中,在Jane和Rochester独享评判众人的权力之下,她被割去了舌头,遮蔽了视角,剥夺了话语权,永远的被钉在了邪恶疯女人的柱子上。
在《Jane Eyre》这本第一人称自述的小说,“我”——主人公Jane占据着唯一的视点,她的视点即是读者的视点。读者见Jane之所见,感Jane之所感。认同Jane所认同的,如Helen Burns,Miss Temple,当然还有Rochester;否认Jane所否认的,如Mrs Reed,Mrs Brocklehurst,Miss Ingram,自然也有Bertha Mason。从这点来看,Jane有着双重的身份,作为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家庭教师在社会地位上处于低下层,但是在话语体系上处于至高点:她占据着观看和评判的位置,享有绝对的话语权,有如书中的上帝。和Jane共享上帝位置的是Rochester先生——她爱的男人,小说的男主人公。他们一起占据着观看和评判的主体位置。在这样的权力谱表中,其他任何人只能处在被观看被评判的客体位置,于是Miss Ingram被定论为“势利的女人“,Mrs Reed被定论为“冷酷无情的女人”,虽然她也可能是女儿眼中的好母亲,但是小说并没有为女儿们提供话语机会。
至于Bertha,更是邪恶女巫般的存在。
在Jane的眼里,Bertha是个发疯的女人。毛骨悚然的笑声,试图烧死Rochester,刺杀卡特梅森,焚烧新娘婚纱,而婚礼当天她的真实身份暴露之后,便永远的横亘在Jane和Rochester的爱情之间,死前还要火烧庄园弄残Rochester的胳膊和眼睛。而在Rochester口中,Bertha是个邪恶的女人。她淫荡无耻,勾引年少的自己;恋爱时美貌与才华兼有,婚后显露出粗鄙无知;隐藏家族病史,发疯之后毁掉了他的生活和希望,害的他只能远赴欧洲过着荒唐的生活。
读者依照Jane的视角,很容易认同这些论断:这是个邪恶的疯女人。然而稍加推敲,便能发现这个论断根本靠不住。Jane来到桑菲尔德之时,Bertha已经被关在三楼的阁楼里十年,她的那些疯狂举动出于无意识或者潜意识,而非头脑和意识,一个精神病患者无法也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现在已经被普遍接受的常识不仅足以赦免Bertha的那些罪行,还引出了一个追问:那么谁该负责呢?生下她的母亲,照顾她的Grace Poole,还是她法律上的丈夫?归罪于母亲是不公正的,因为母亲也是这个家族遗传病的受害者,这个线索只能导向无法追责的“病魔”。Grace Poole有错却是小错,在桑菲尔德庄园而非精神病院,她的职责只是做个保姆和看门人,除此之外她无能为力,她的过错只是没有看紧房门。那么她的丈夫,Mr Rochester呢?要厘清这之中的责任,必须要公正的还原Mr Rochester和Bertha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用这句印在波伏娃《第二性》扉页上的话来评断Rochester对Bertha的定论再合适不过了。Bertha不仅是个疯女人,还是个“哑巴”——她无法说话,自然无法辩白,也就丧失了话语权,她的过去是被讲述出来的,而讲述者是一直以受害者受骗者身份自居的丈夫,这其中的偏见谎言和不公正可想而知。谎言是真相的倒影,虽然扭曲但仍能复原出部分真相。
第二十七章便是这样的一篇“谎言”。下面是从中提取出来的确认无疑的几个事实。
“Bertha和Rochester的婚姻是典型的家族联姻。”
老Rochester剥夺了儿子的财产继承权之后,在他脖子上挂着“身份:贵族;产地:Rochester家族”的标签,推到商人阶层中出售;Bertha被她的父母挂着“嫁妆:三万英镑;特质:美丽”的标签,推到上流社会中出售。以丰厚嫁妆换得贵族姻亲,把上流社会的门票卖出几万英镑,家族联姻从来都是以人换人以金钱购得地位的交易,关乎家族利益,无关乎个人情感。这是家族联姻的原罪,Bertha和Rochester同样是受害者。
”Bertha向Rochester隐藏了家族病史,但是……“
这件事上,Rochester确实是个纯粹的被骗者,但是施骗者不止Bertha。家族联姻中个人的意志屈居于家族意志之下,Bertha隐瞒病史,除了出于个人情感的自私,一定还出于背后家族的授意。更何况Rochester的哥哥和父亲知根知底却瞒而不说。这是两个家族合谋共力的欺骗。
“婚后Bertha开始发病了,带给了Rochester无穷的烦恼。”
遗传病发作不能怪罪于Bertha,如果要怪罪,就诅咒上帝吧,既然给人以身体,又何必给人以病患;既然给人以精神,又何必从人的头脑中夺去。
不能确定的则是Rochester对Bertha本人的各种评价。
“荒淫放纵”(intemperate and unchaste)。
在Rochester的描述中,既不见她婚前和异性私会密见,也不见她婚后和男人通奸出轨,既然找不到任何事实上的依据,只能说这是凭空捏造的污蔑之词了。
“引诱我”(allure me)。
Rochester称自己犯了个错误:一个“幼稚无知,缺乏经验”的青年,在“社交界无聊的情场角逐”的堕落环境下被Bertha欺骗蒙蔽了,然后糊里糊涂结了婚,而这个错误是任何一个年轻人都会犯的错,因为年轻人“好色鲁莽和盲目”。这是男人逃避责任的惯用技俩,首先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理智不健全的小孩子,既没有脑子也没有意志,纯粹就是一个受害者;然后躲在受害者的盾牌之后施冷箭,把所有的过错所有的责任统统推向了环境和别人,称环境带坏了自己,称女人勾引了自己;最后强调自己犯的错是天下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自己落水还不行,定要把所有人弄湿。Rochester完美的践行着这三个技巧。
“她的心灵庸俗、猥琐、狭窄“(common, low, narrow,)
”从她那儿听到既粗俗又陈腐、既乖戾又愚蠢的回答”(coarse and trite, perverse and imbecile)
“最粗野、最下流、最堕落的生命”(the most gross, impure, depraved)
在Rochester口中,婚前的Bertha是“举止颇为庄重……拼命显示她的美貌和才情来讨我的喜欢。她那个社交圈里的男人似乎都爱慕她,嫉妒我”,这不禁令人疑惑:人的举止和才情长久稳定有如性格,怎么婚前婚后判若两人?这里给出三种解释。第一种是Rochester本人口述的,Bertha在伪装,圈子里的男人们则集体配合:假装仰慕于她,所有人都在从头到尾的设计他诓骗他,目的就是让他娶Bertha。这种阴谋论式的解释实在无法服人。笔者这里提出第二种解释:Rochester在撒谎。他把婚前的Bertha描绘的引人注目是为了强调自己被引诱;而把婚后的Bertha描绘成粗鄙不堪则是极力渲染自己的苦命丈夫的身份,以一个苦楚的受害者的形象博取Jane的同情。第三者解释是,Bertha婚后不久而非四年之后就开始发病,这导致她的举止才情大大衰退——Rochester所说的是事实,然而对饱受精神疾病折磨不能自控的妻子作出如此低劣不堪的评价,也只有极度冷酷无情的人才说得出口。三种解释分别勾勒出了三个Rochester的形象:受害者Rochester,撒谎者Rochester,无情者Rochester。到底哪一种解释为真,我们无从知晓,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故事是掌控话语权的人讲述的,关于他们的婚姻只有Rochester一人的陈述,而另一个当事人Bertha早已精神失常,无法言语和自辩。至于事实和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哪种,Rochester都无法免责。
“那个女人玷污了你的名字,糟蹋了你的名声”(sullied your name, so outraged your honour)
在强调男性尊严的环境里,女人之于男人时而是佩剑时而是利刃。获得女人时,女人是佩剑,象征荣誉;被女人离弃时,女人是利刃,割伤自尊。Bertha没有离弃Rochester,相反她永远和他在一起了——因为她疯了,无论法律还是道德上,Rochester都不能和她离婚。利刃不只是割伤了Rochester,更是永远的留在了体内,终其一生都和一个疯妻子牢牢捆缚在一起,这不啻于对他男性自尊的最大羞辱。Rochester显然无意留在牙买加在妻子面前扮演丈夫的角色,他要回到英格兰在上流圈子里扮演贵族单身汉的角色,前提是“消灭”人证——疯妻子。于是他Bertha把偷运回国,“弄到桑菲尔德,看着她安全地住进了三楼的那间屋子里……很费了点事才找到一个照料她的人,因为一定得挑个忠实可靠的人才行,要不她发起疯来势必会泄露我的秘密”。Rochester的这个行为可谓超越自私无情而直抵卑劣了。
文本分析到此为止,可以为这个“还原”过程收尾了。
第二十七章的Rochester先生是个极不光彩的形象,在他的愤怒之火中,隐隐约约的透露着各种颜色的火焰:对父亲剥夺自己财产继承权的愤恨,对家族姻亲原罪的无奈,对被双方家族欺骗的恼怒,还有男性自尊受损的屈辱感,以及对自己过错的逃避。在父亲和兄长死后,火舌全部喷向了近在咫尺的幸存者Bertha。这道出了Rochester和Bertha的关系真相——一个受害者对另一个受害者的咒骂和施虐;也还原了Bertha的真实形象——一个无辜的女子,成为疾病和社会的双重牺牲品,却承担着所有应该指向社会陋习,家族联姻,冷酷男权的咒骂和愤怒。更可悲的是她还无法辩白,无法说出一个被家族用作交易筹码的女子的无奈,一个饱受精神疾病困扰同时还被丈夫冷酷对待的妻子的凄凉,一个被禁锢在阁楼上在无意识中犯下“罪行”的精神病患者的无辜,也无法对Rochester的污蔑和斥责作出反驳。在小说中,在Jane和Rochester独享评判众人的权力之下,她被割去了舌头,遮蔽了视角,剥夺了话语权,永远的被钉在了邪恶疯女人的柱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