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的眼睛 笔记4
《明室》罗兰巴特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068109/
-上篇-
一开始巴特就意识到一个问题:只要知道自己被拍摄,就会开始摆姿势,主动地将自己转化为一幅图像。这一个观点就如约翰伯格说到的,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是“可观看的”,从自我分裂出一个观察者。将我转化为一个客体归入档案。
肖像摄影中的四种关联的力量1、我自认为的;2、我希望别人认为我是的;3、摄影师以为我是的;4、摄影师用以展示其才华的那个人。
巴特说的二元性,奇遇,有些类似Szarkowski和Shore说的“边框”,将毫无关联的两物并置。
知面是观者的解码,
刺点是一种纯主观的意外
与桑塔格类似(挽歌艺术)巴特看到了摄影与死亡的关联。
凡被拍摄的,都变成了名人。可以对照桑塔格在摄影信条里提到的:相机的观看能力。
刺点是一种转喻,可以把巴特的意思与后面的象征符号联系起来。
-下篇-
此曾在,巴特将“此曾在”看作是摄影的本质。桑塔格说过一个观点:一张照片的背后,首要的是确实存在着某件事物,这种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使摄影有别于其他展现形式。
照片既非图像也非现实,而是一个我们不能再触摸到的现实。不是现实的复制品,而被当作过去现实的散发物。证明力超过表现力。
试图保存生命却制造了死亡(关联桑塔格的“挽歌艺术”)
在下篇,巴特把上篇提出来的“刺点”从“细节”扩展至“时间(此曾在)”。
一个有趣的观点: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业余爱好者比专业人士更精通摄影这个专业,因为业余爱好者更接近摄影的真谛。仔细想想这个问题~
明室-为什么巴特把这本书起名为明室?巴特的结论:照片是平面的,并且无法被参透。意思是图像的本质全然外在,没有亲密,明明白白,无可参透。可是又因此比最深层次的思想更加神秘,没有意义却又唤起了任何可能的深藏意义
到这一层,巴特变得有趣起来
《明室》哪怕经过Grange的梳理,仍然显得晦涩难懂,加之其极为主观的表述方式,也许需要更多哲学基础人类学基础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
-上篇-
一开始巴特就意识到一个问题:只要知道自己被拍摄,就会开始摆姿势,主动地将自己转化为一幅图像。这一个观点就如约翰伯格说到的,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是“可观看的”,从自我分裂出一个观察者。将我转化为一个客体归入档案。
肖像摄影中的四种关联的力量1、我自认为的;2、我希望别人认为我是的;3、摄影师以为我是的;4、摄影师用以展示其才华的那个人。
巴特说的二元性,奇遇,有些类似Szarkowski和Shore说的“边框”,将毫无关联的两物并置。
知面是观者的解码,
刺点是一种纯主观的意外
与桑塔格类似(挽歌艺术)巴特看到了摄影与死亡的关联。
凡被拍摄的,都变成了名人。可以对照桑塔格在摄影信条里提到的:相机的观看能力。
刺点是一种转喻,可以把巴特的意思与后面的象征符号联系起来。
-下篇-
此曾在,巴特将“此曾在”看作是摄影的本质。桑塔格说过一个观点:一张照片的背后,首要的是确实存在着某件事物,这种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使摄影有别于其他展现形式。
照片既非图像也非现实,而是一个我们不能再触摸到的现实。不是现实的复制品,而被当作过去现实的散发物。证明力超过表现力。
试图保存生命却制造了死亡(关联桑塔格的“挽歌艺术”)
在下篇,巴特把上篇提出来的“刺点”从“细节”扩展至“时间(此曾在)”。
一个有趣的观点: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业余爱好者比专业人士更精通摄影这个专业,因为业余爱好者更接近摄影的真谛。仔细想想这个问题~
明室-为什么巴特把这本书起名为明室?巴特的结论:照片是平面的,并且无法被参透。意思是图像的本质全然外在,没有亲密,明明白白,无可参透。可是又因此比最深层次的思想更加神秘,没有意义却又唤起了任何可能的深藏意义
到这一层,巴特变得有趣起来
《明室》哪怕经过Grange的梳理,仍然显得晦涩难懂,加之其极为主观的表述方式,也许需要更多哲学基础人类学基础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