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有感
1
我在写一篇和以色列阿拉伯人参政有关的论文。这是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我却对写这篇论文有非常大的抵触情绪,以至于我虽然在去以色列访学前就做好了开题答辩,可是呆在以色列的八个多月里我却没有为这篇论文做任何的准备工作,没有查任何的相关资料,也没有和我的任何一个以色列朋友聊起过它。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刚到以色列不久,就对这个辩题产生了怀疑——我在以色列看不到任何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紧张氛围。在超市里,阿拉伯店员微笑着和犹太顾客攀谈;在大学里,阿拉伯学生和犹太学生坐在一个教室里讨论问题;雅法老城的阿拉伯餐厅里从来不缺犹太食客;在休息日的海滩上,我还总能看到阿拉伯少年和犹太少年一起滑板逐浪的身影——这不是挺好的么,哪里来的问题呀!
我在以色列时还亲历了一次议会选举,可我却几乎没有听到任何人讨论和阿拉伯政党有关的问题,人们都在谈论的只是内塔尼亚胡是不是到时候该被选下来了,不然就真成Bibi the King了(Bibi是内塔尼亚胡昵称)。
于是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没有什么矛盾呀!这个问题已经过时了吧,这论文到底有什么好写的啦!直到我回国几乎半年后,我被论文deadline逼的越来越紧,想换个题目又实在换不出个什么题目。我才想,算了呗,查查资料随便写写呗。反正我以后也不走学术路线。
然而看的资料越多,我却越受震撼。没错,阿拉伯公民在以色列受到的待遇其实不差,甚至比许多西方国家里的少数族裔受到的对待都好——比如一些欧洲国家里犹太人受到的对待。他们被涵盖入了以色列的福利体系,享有和犹太公民同等的选举权,也在享受着以色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可是,阿拉伯公民仍然在遭遇系统性的歧视。例如,以色列的许多福利政策是和兵役捆绑在一起的,所以由于阿拉伯公民除德鲁兹人(约占以阿拉伯人口10%)外几乎无人服兵役,他们就基本被排除在了这些福利之外。再例如,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进入了医生、教授甚至法官这样社会地位高的行业,但仍有大量阿拉伯公民挣扎在贫困线边缘。阿拉伯社区每年能得到的政府预算额度总是低于犹太社区,等等。
我也是查了资料才知道,我亲历的那次选举,其实对于阿拉伯政党而言意义重大——这是以色列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所有阿拉伯政党联合结盟参选。而这是为了应对Lieberman等右翼政客主导出台的一项新法令,它提高了政党在议会获得席位所需的最低选票数百分比——这意味着,如果本来就处于边缘地位的几个阿拉伯政党如果不组成联盟,就很可能集体从以色列议会中消失。
于是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眼睛出问题了,怎么在以色列只看到了现实安稳岁月静好呢,怎么只看到了沙滩上一起冲浪归来的少年呢。
2
前几天我和一个在以色列时认识的犹太朋友在脸书上聊天。我开玩笑的问他,你朋友里有阿拉伯人吗?他回答我,“高中时有的,几乎是我最好的朋友。可是现在我们几乎没有联系了。”
我没有问他为什么,因为我知道高中毕业对于以色列的年轻人意味着什么——所有犹太人,姑娘,小伙儿,高中毕业后都要服兵役,而阿拉伯人却被免除于兵役之外。这其实是一件挺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阿拉伯人不可能愿意和与自己的同胞持枪对战,就算他们愿意,以色列政府也不会相信他们。可是就是因为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情,让我这位犹太朋友和他高中最好的哥们儿一毕业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而我想在以色列,这样的故事应该很普遍吧。不过在有些故事里,那些和我朋友这样也曾经十好几岁的以色列少年们,失去的可能就不仅仅只是友情了。
纽约客登过一篇写以色列阿拉伯政党联合阵线领袖艾曼·欧德的长文,里边提到了他老婆亲生弟弟的遭遇。这位阿拉伯少年14岁时加入了一个倡导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友好共存的青年NGO,这使他有机会跑了以色列的很多地方,和其他的以色列少年们一起围着篝火玩闹嬉戏或是彻夜倾谈。这不仅让他有了很多犹太朋友,也让他对以色列犹太人人和阿拉伯人间的未来非常乐观——年轻人嘛,对世界总是充满了信心的。
然而等到高中毕业,他的犹太朋友理所当然地们就要进入军队,他也理所当然地没有时,他却开始感受到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他在日记里写到,他理解他的朋友们是要去保护他们的家人,可是他害怕军队会对一个人造成的改变,他开始担心,他的犹太好哥们Edi和Tzakhi,在服完几年兵役后,会不会还是他曾经认识的Edi和Tzakhi?
可惜他并没有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不久后,当他的朋友们还在军队里服役时,第二次阿拉伯起义在巴勒斯坦地区爆发了。少年参加了一次以色列阿拉伯政党号召的示威游行。那天早上他穿上自己印有绿色种子、象征和平的T-shirt出了门。同一天,他被以色列警官一枪射中颈部,死在了医院里。
一个似乎理所当然的开头,引向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我开始想到,我在以色列时感受到了太多的理所当然:阿拉伯人理所当然不需要服兵役,阿拉伯政党由于持反犹太复国主义立场理所当然没有参加过组建政府,阿拉伯公民虽然多少还是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可是毕竟少数族裔问题在西方国家其实很普遍嘛,想让多数族裔完全相信和接纳少数族裔毕竟很难嘛,于是这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歧视和不公,以及这两个民族之间依旧存在、甚至近几年反而日益加深的隔阂,就掩盖在这样的理所当然底下。
3
在开始论文写作后的这一个多礼拜里,许多在以色列时的记忆都涌回了我的脑里。我想起来我在特拉维夫大学修以色列政治时,光头肌肉男老师曾经用几节课的时间探讨阿拉伯公民的政治地位问题。我也想起来上文里提到的那位以色列朋友有一次开车带着我们去凯撒利亚时,曾指着公路边一排破房子告诉我说,你看那是一个阿拉伯村落,因为这些楼都没有得到建筑许可,没办法铺设自来水管道,所以每栋楼顶上都有一个异常丑陋的黑色蓄水桶。等等。
为什么我其实明明看到了问题,也没有任何上层力量阻止我去思考或是表达这些问题,我却还是选择性的把这些东西都抛到了脑后呢。
我并没有想通为什么。当然这也可能只是因为我懒。可是我不禁在想我一个局外人都轻易的忽视了这些问题,那么以色列的当地人们呢?从拉宾遇刺身亡导致曾经以色列政府与阿拉伯公民间的“黄金时期”草草结束后至今,阿拉伯公民的平权之路进展寥寥。近几年由于右翼政府过于强硬的姿态、Lieberman这样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客反少数族裔的煽动,当然也因为不少阿拉伯议员称呼恐怖分子为“烈士”等过于激进的姿态,阿拉人与犹太人之间的隔阂甚至反而有越来越深的趋势。所以为什么这个问题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关注呢?
我的那位以色列朋友这样述他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他每天的生活里都会遇到很多阿拉伯人,他也有许多阿拉伯同事,他们可以愉快、友好的相处,但是却好像也就仅止于此。对于“大”大问题,他们总是能默契地避而不谈。
其实在不仅在以色列,在许多地方不都是这样么:我们总陶醉于表面的平和、宁静,于是主动地、或是潜意识地忽视这底下藏着的问题。
从以色列回来以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想念以色列,逢人便说在以色列的经历是我人生的巅峰...却直到现在,我才写了第一篇勉强算是留学感悟的东西。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一个closure,多多少少,写到这里,我觉得对于以色列的想念,少了一点清浅,增加了一些重量。
我在写一篇和以色列阿拉伯人参政有关的论文。这是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我却对写这篇论文有非常大的抵触情绪,以至于我虽然在去以色列访学前就做好了开题答辩,可是呆在以色列的八个多月里我却没有为这篇论文做任何的准备工作,没有查任何的相关资料,也没有和我的任何一个以色列朋友聊起过它。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刚到以色列不久,就对这个辩题产生了怀疑——我在以色列看不到任何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紧张氛围。在超市里,阿拉伯店员微笑着和犹太顾客攀谈;在大学里,阿拉伯学生和犹太学生坐在一个教室里讨论问题;雅法老城的阿拉伯餐厅里从来不缺犹太食客;在休息日的海滩上,我还总能看到阿拉伯少年和犹太少年一起滑板逐浪的身影——这不是挺好的么,哪里来的问题呀!
我在以色列时还亲历了一次议会选举,可我却几乎没有听到任何人讨论和阿拉伯政党有关的问题,人们都在谈论的只是内塔尼亚胡是不是到时候该被选下来了,不然就真成Bibi the King了(Bibi是内塔尼亚胡昵称)。
于是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没有什么矛盾呀!这个问题已经过时了吧,这论文到底有什么好写的啦!直到我回国几乎半年后,我被论文deadline逼的越来越紧,想换个题目又实在换不出个什么题目。我才想,算了呗,查查资料随便写写呗。反正我以后也不走学术路线。
然而看的资料越多,我却越受震撼。没错,阿拉伯公民在以色列受到的待遇其实不差,甚至比许多西方国家里的少数族裔受到的对待都好——比如一些欧洲国家里犹太人受到的对待。他们被涵盖入了以色列的福利体系,享有和犹太公民同等的选举权,也在享受着以色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可是,阿拉伯公民仍然在遭遇系统性的歧视。例如,以色列的许多福利政策是和兵役捆绑在一起的,所以由于阿拉伯公民除德鲁兹人(约占以阿拉伯人口10%)外几乎无人服兵役,他们就基本被排除在了这些福利之外。再例如,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进入了医生、教授甚至法官这样社会地位高的行业,但仍有大量阿拉伯公民挣扎在贫困线边缘。阿拉伯社区每年能得到的政府预算额度总是低于犹太社区,等等。
我也是查了资料才知道,我亲历的那次选举,其实对于阿拉伯政党而言意义重大——这是以色列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所有阿拉伯政党联合结盟参选。而这是为了应对Lieberman等右翼政客主导出台的一项新法令,它提高了政党在议会获得席位所需的最低选票数百分比——这意味着,如果本来就处于边缘地位的几个阿拉伯政党如果不组成联盟,就很可能集体从以色列议会中消失。
于是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眼睛出问题了,怎么在以色列只看到了现实安稳岁月静好呢,怎么只看到了沙滩上一起冲浪归来的少年呢。
2
前几天我和一个在以色列时认识的犹太朋友在脸书上聊天。我开玩笑的问他,你朋友里有阿拉伯人吗?他回答我,“高中时有的,几乎是我最好的朋友。可是现在我们几乎没有联系了。”
我没有问他为什么,因为我知道高中毕业对于以色列的年轻人意味着什么——所有犹太人,姑娘,小伙儿,高中毕业后都要服兵役,而阿拉伯人却被免除于兵役之外。这其实是一件挺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阿拉伯人不可能愿意和与自己的同胞持枪对战,就算他们愿意,以色列政府也不会相信他们。可是就是因为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情,让我这位犹太朋友和他高中最好的哥们儿一毕业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而我想在以色列,这样的故事应该很普遍吧。不过在有些故事里,那些和我朋友这样也曾经十好几岁的以色列少年们,失去的可能就不仅仅只是友情了。
纽约客登过一篇写以色列阿拉伯政党联合阵线领袖艾曼·欧德的长文,里边提到了他老婆亲生弟弟的遭遇。这位阿拉伯少年14岁时加入了一个倡导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友好共存的青年NGO,这使他有机会跑了以色列的很多地方,和其他的以色列少年们一起围着篝火玩闹嬉戏或是彻夜倾谈。这不仅让他有了很多犹太朋友,也让他对以色列犹太人人和阿拉伯人间的未来非常乐观——年轻人嘛,对世界总是充满了信心的。
然而等到高中毕业,他的犹太朋友理所当然地们就要进入军队,他也理所当然地没有时,他却开始感受到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他在日记里写到,他理解他的朋友们是要去保护他们的家人,可是他害怕军队会对一个人造成的改变,他开始担心,他的犹太好哥们Edi和Tzakhi,在服完几年兵役后,会不会还是他曾经认识的Edi和Tzakhi?
可惜他并没有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不久后,当他的朋友们还在军队里服役时,第二次阿拉伯起义在巴勒斯坦地区爆发了。少年参加了一次以色列阿拉伯政党号召的示威游行。那天早上他穿上自己印有绿色种子、象征和平的T-shirt出了门。同一天,他被以色列警官一枪射中颈部,死在了医院里。
一个似乎理所当然的开头,引向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我开始想到,我在以色列时感受到了太多的理所当然:阿拉伯人理所当然不需要服兵役,阿拉伯政党由于持反犹太复国主义立场理所当然没有参加过组建政府,阿拉伯公民虽然多少还是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可是毕竟少数族裔问题在西方国家其实很普遍嘛,想让多数族裔完全相信和接纳少数族裔毕竟很难嘛,于是这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歧视和不公,以及这两个民族之间依旧存在、甚至近几年反而日益加深的隔阂,就掩盖在这样的理所当然底下。
3
在开始论文写作后的这一个多礼拜里,许多在以色列时的记忆都涌回了我的脑里。我想起来我在特拉维夫大学修以色列政治时,光头肌肉男老师曾经用几节课的时间探讨阿拉伯公民的政治地位问题。我也想起来上文里提到的那位以色列朋友有一次开车带着我们去凯撒利亚时,曾指着公路边一排破房子告诉我说,你看那是一个阿拉伯村落,因为这些楼都没有得到建筑许可,没办法铺设自来水管道,所以每栋楼顶上都有一个异常丑陋的黑色蓄水桶。等等。
为什么我其实明明看到了问题,也没有任何上层力量阻止我去思考或是表达这些问题,我却还是选择性的把这些东西都抛到了脑后呢。
我并没有想通为什么。当然这也可能只是因为我懒。可是我不禁在想我一个局外人都轻易的忽视了这些问题,那么以色列的当地人们呢?从拉宾遇刺身亡导致曾经以色列政府与阿拉伯公民间的“黄金时期”草草结束后至今,阿拉伯公民的平权之路进展寥寥。近几年由于右翼政府过于强硬的姿态、Lieberman这样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客反少数族裔的煽动,当然也因为不少阿拉伯议员称呼恐怖分子为“烈士”等过于激进的姿态,阿拉人与犹太人之间的隔阂甚至反而有越来越深的趋势。所以为什么这个问题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关注呢?
我的那位以色列朋友这样述他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他每天的生活里都会遇到很多阿拉伯人,他也有许多阿拉伯同事,他们可以愉快、友好的相处,但是却好像也就仅止于此。对于“大”大问题,他们总是能默契地避而不谈。
其实在不仅在以色列,在许多地方不都是这样么:我们总陶醉于表面的平和、宁静,于是主动地、或是潜意识地忽视这底下藏着的问题。
从以色列回来以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想念以色列,逢人便说在以色列的经历是我人生的巅峰...却直到现在,我才写了第一篇勉强算是留学感悟的东西。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一个closure,多多少少,写到这里,我觉得对于以色列的想念,少了一点清浅,增加了一些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