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美,是慢,是欣赏,是适当的距离
![]() |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读书好比“探险”……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倘若基础树得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地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也不免差误时光。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他可谓美学大家,潜心研究美学六十余载,著作等身,被誉为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自清评价他“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他堪称青年导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等美誉随笔从美学角度积极引导,就当时共同面对的紧要问题和青年们谈心,至今畅销。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