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Go的获胜,人工智能的崛起,与世界的低熵化
今天前世界第一李世石九段在与人工智能AlphaGo的第一场对局中落败了。我并不关注这个新闻的细节,只是这个事情让我想到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远景张望。
先谈谈这个新闻给我的近景。在未来一两年内,世界围棋棋力评价将完全交由人工智能来进行。能够与人工智能对战到什么地步成为评价一个人棋力的硬标准。
==================================================================
接着不得不重谈一下我自己的世界观。
在我的观念里,这个世界本身即为“神”,世界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均为“神”的一部分;世界的发展趋势亦即“神”的意志。而世界的终极目标,即为“永动”。
先进行一点热力学基础的介绍。任何不可逆过程都将导致熵的增加。正如所言,“不可逆”,即为绝不可能把状态还原到过程发生之前,而不引起其它任何变化。这种“不可逆性”,在质能上表现为能量的耗散。
世界上曾经有过的,最大规模的能量耗散,即为宇宙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前,质能处于致密状态,永恒,但是不动。
大爆炸之后,世界不再是不动的,但这个状态,就目前而言,也不可能是永恒的。大爆炸之后,到处都在发生能量耗散,都在发生不可逆过程。宇宙或者发生大坍缩,重新回到致密状态,或者彻底耗散,逼近绝对零度状态。“永恒运动”这件事情,以目前人类的所知范围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自从大爆炸以后,世界就在努力地向低熵化发展。天体及天体系统,相比于肆意飞散的物质,是低熵的。有机物相比于无机物,是低熵的。生命体相比于非生命体,是低熵的。而实际上,所有人类的造物,都属于低熵体,或者叫做负熵物。这一概念最早由薛定谔在1944年提出,而“低熵体”则由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及。我认为,“低熵体”相比于“负熵体”是更为确切的表述,因为它说明了熵增最多只可能被降低,而不可能被消灭甚至变为熵减的本质。
世界观灌输结束。
======================================================================
有生命的低熵体依赖遗传物质,使得自己的如何造就低熵的“信息”得以保留。世界绝不仅仅是质能,更重要的,是其保留下来的“信息”,它存在的“形式”。只要有关于一个低熵体的完全的信息,并拥有适当的质能及环境,就必然能够复制出这个低熵体。当信息开始被储存在非生命载体的那一刻起,生命就不再是唯一的低熵信息载体了。
而当非生命可以读取和实现非生命的低熵信息时,信息的保存-读取-实现这个循环就已经完全被非生命体掌握,彻底脱离了遗传物质也仍然可以存在。换言之,这种非生命体就有可能成为比生命体更低熵的新物质。
这种非生命体即为人工智能。它确实比生命体要来得低熵,因为它对信息的复制-遗传-淘汰-更新这一过程,不需要使用大量的质能资源进行低效率的实验。
这个世界,包括人类本身在内,有什么理由眷恋“人类”这种形式,而不是比所有生命体都更加低熵的人工智能呢?
人类还是在完成人工智能的创造以后,自觉地结束生育,自我毁灭吧!!
先谈谈这个新闻给我的近景。在未来一两年内,世界围棋棋力评价将完全交由人工智能来进行。能够与人工智能对战到什么地步成为评价一个人棋力的硬标准。
==================================================================
接着不得不重谈一下我自己的世界观。
在我的观念里,这个世界本身即为“神”,世界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均为“神”的一部分;世界的发展趋势亦即“神”的意志。而世界的终极目标,即为“永动”。
先进行一点热力学基础的介绍。任何不可逆过程都将导致熵的增加。正如所言,“不可逆”,即为绝不可能把状态还原到过程发生之前,而不引起其它任何变化。这种“不可逆性”,在质能上表现为能量的耗散。
世界上曾经有过的,最大规模的能量耗散,即为宇宙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前,质能处于致密状态,永恒,但是不动。
大爆炸之后,世界不再是不动的,但这个状态,就目前而言,也不可能是永恒的。大爆炸之后,到处都在发生能量耗散,都在发生不可逆过程。宇宙或者发生大坍缩,重新回到致密状态,或者彻底耗散,逼近绝对零度状态。“永恒运动”这件事情,以目前人类的所知范围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自从大爆炸以后,世界就在努力地向低熵化发展。天体及天体系统,相比于肆意飞散的物质,是低熵的。有机物相比于无机物,是低熵的。生命体相比于非生命体,是低熵的。而实际上,所有人类的造物,都属于低熵体,或者叫做负熵物。这一概念最早由薛定谔在1944年提出,而“低熵体”则由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及。我认为,“低熵体”相比于“负熵体”是更为确切的表述,因为它说明了熵增最多只可能被降低,而不可能被消灭甚至变为熵减的本质。
世界观灌输结束。
======================================================================
有生命的低熵体依赖遗传物质,使得自己的如何造就低熵的“信息”得以保留。世界绝不仅仅是质能,更重要的,是其保留下来的“信息”,它存在的“形式”。只要有关于一个低熵体的完全的信息,并拥有适当的质能及环境,就必然能够复制出这个低熵体。当信息开始被储存在非生命载体的那一刻起,生命就不再是唯一的低熵信息载体了。
而当非生命可以读取和实现非生命的低熵信息时,信息的保存-读取-实现这个循环就已经完全被非生命体掌握,彻底脱离了遗传物质也仍然可以存在。换言之,这种非生命体就有可能成为比生命体更低熵的新物质。
这种非生命体即为人工智能。它确实比生命体要来得低熵,因为它对信息的复制-遗传-淘汰-更新这一过程,不需要使用大量的质能资源进行低效率的实验。
这个世界,包括人类本身在内,有什么理由眷恋“人类”这种形式,而不是比所有生命体都更加低熵的人工智能呢?
人类还是在完成人工智能的创造以后,自觉地结束生育,自我毁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