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啃老族
来源:律事通
利用春节前后的这段时间做有关农村问题的社会调查,三个县跑下来,春节元宵都过去了,算是重新认识了一遍目下的乡村。看过些小说、散文、回忆录一类的作品中温情脉脉的乡村,或许有吧,只是,没有被人发现,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相有些时候确实会残忍地毁了你的想象和预期,但你终究是不能无视它的。这次,说说村里的啃老族。
啃老不分阶层
1.通常的啃老族
无论是报道也好,评论也好,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啃老族基本上都是指向那些家境不大富裕的在城里读了四年大学,过惯了城里生活,不想回乡,又没办法在城里找到工作扎根立足的大学生。扩招泛滥,学校升级泛滥,满眼重点大学,遍地都是普通本科,就业难是自然。四年的大学时光,习惯了城市的灯红酒绿,习惯了不用考虑生计的率性放肆,也就不难想象了。
2.你不知道的啃老族
不过,啃老面前人人平等,这东西没有学历门槛,也没有履历门槛。作为当前用工主力的第二代农民工,与渐渐老去,退出用工市场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并不安于做“低人权优势”的提供者。但事实上他们还没有能力给自己的欲求买单。然后就产下了两个结果:一是啃老,从多数是一代农民工的父辈手中土地经营权、零散养殖家禽家畜、手工制品等等方式获得的养老钱榨取,来实现自己的欲求。二是戾气,将欲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原因全部归咎于社会,他人,包括他的父辈。
二代农民工的城市梦
他们多数都是初中毕业或者初中肄业,识字,能阅读,熟悉网络,具有接触到各种零散信息和阅读大众读物的能力。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赚钱回到村里花,他们有他们的城市梦。
访谈摘录如下:
1.“同样都是人,凭什么我们就要干苦力回农村?过没有商场超市没有游乐场没有KTV的生活?”
2.“即便是一线大城市留不下,我也不会回村里,就是在县城买房子,我也要住楼房,也要唱KTV,逛商场,逛超市。”
3.“城里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穷鬼多了。不过就是有个城市户口嘛,有屁用,我的农村户口上还有地呢,地越来越值钱。”
总结如下:
1.戾气生成和加重的可能动因
二代农民工渴望过“城里的”现代化的生活。也因此,他们对于自己所处状态产生了多过一代农民工的不满。这些人多数都是初中毕业,初中肄业,他们有了能够重复或者重组某些已有的言论,以表达自己这种不满的能力。同时,各类明显有戾气导向的言论也为他们提供了仇视社会的导向,社会戾气有了新的生长点且愈发剧烈。
2.啃了些什么?
二代农民工有做城市梦的倾向,但是其实际目标并非定位在一线城市,而是家乡的市区或县城。我调查所及几个村庄所属的县城,楼房均价2500-3500/平米,市区房价4000-5000/平米。二代农民工的收入明显高出一代农民工,但由于对生活水平预期的不同,导致二代农民工能够存下的钱较之一代农民工而言,是极其有限的。
以其中一个村庄为例:178户居民中,2015年外出打工人数超过200人,“带回来钱”的不足十分之一。这一数据是概数,只在笔者的访谈中被作为边缘问题提出过,并不是全村每户的确数,且均为邻里的描述,未必准确。其唯一的佐证是:村里有23户在县城买楼,均有贷款(银行贷款或者高利贷),或变卖一代农民工的土地经营权这类情况。这样的状况造成了一代农民工悲惨程度的加剧,失去了唯一作为养老保障的土地经营权,沦为仰儿女鼻息的“无产老人”。
仰人鼻息后的孝道沦丧
无产老人对儿女的鼻息也并非可以无条件的仰赖:二代农民工需要高出自己收入程度的生活水平,除了尽量少的在一代农民工身上投入,再就是进一步的压榨一代农民工身上仅有的一些“油水”。主要方式:
1.土地经营权的变卖与土地的事实集中
变卖一代农民工手中的唯一生活保障和收入来源:土地经营权。离新一轮土地承包权的变化有将近十年的时间。经营权的流转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同时,这样的行为间接的导致了土地的集中。该村有一户实际耕种土地超过500亩,而该村户均承包土地仅在30亩上下。城市楼房仅仅是消费品,变卖生产资料而消费,最终在农村形成了所谓橄榄形结构:少数有钱人,多数中产农民及少量赤贫者。农村社会不再有文化共识,而仅仅是市场逻辑下的实用共识。
2.孩子有了经济价值。
一代农民工失去外出赚钱能力后,精神慰藉只剩下传统农村的“儿孙满堂”“光宗耀祖”了。一代农民工会尽量开辟出新的赚钱方式,常见的比如养家禽,家畜,做手工品等等来扩大收入来源,用将这部分钱给孩子的方式,维系关系。
温情的绝迹与孝道的沦丧,仍以上例所属村庄为例:
1.仅在2015年就出现了6起子女打老人的情况,甚至其中1起还引起了巨大的网络效应。
2.住到城里的二代农民工,打工长期(1年以上)不返乡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惊人的超过百分之60,这其中还包括13户需要一代农民工抚养孩子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并不是什么新闻,而是常态。不仅源于进城打工,还源于进城做城里人。不会来已经从被迫的背井离乡,到主动的不屑一顾。
法治的土壤
我们都渴望拥有好的社会环境,但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作为事实已经存在的坏的社会环境。法律人,要完成法治理想,那就必然是要从这样一个实际状况出发的现实主义者。马克思提到过,人对社会的改良,需要的是人的尺度(理想的状况)与物的尺度(现实的状况)的反复互动、磨合、影响甚至改变。几十年来我们从西方引入了多少种法治思想,这方土地上又有多少西人思想的本地传人,不可胜数。真的去拿人家的理论模型和评价体系来套我们的生活吗?削足适履?
说回到啃老族的问题。这绝不是几个时评公知出来说几句引人鼓掌的话,就能深入灵魂最深处,改变了如今的局面的。他们需要更多深层的分析和与之匹配的解决。法律不只是技术,技艺,不只是词语逻辑的分析,个案利弊得失的权衡,也许,还应该有对这方土地的爱和了解。
利用春节前后的这段时间做有关农村问题的社会调查,三个县跑下来,春节元宵都过去了,算是重新认识了一遍目下的乡村。看过些小说、散文、回忆录一类的作品中温情脉脉的乡村,或许有吧,只是,没有被人发现,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相有些时候确实会残忍地毁了你的想象和预期,但你终究是不能无视它的。这次,说说村里的啃老族。
啃老不分阶层
1.通常的啃老族
无论是报道也好,评论也好,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啃老族基本上都是指向那些家境不大富裕的在城里读了四年大学,过惯了城里生活,不想回乡,又没办法在城里找到工作扎根立足的大学生。扩招泛滥,学校升级泛滥,满眼重点大学,遍地都是普通本科,就业难是自然。四年的大学时光,习惯了城市的灯红酒绿,习惯了不用考虑生计的率性放肆,也就不难想象了。
2.你不知道的啃老族
不过,啃老面前人人平等,这东西没有学历门槛,也没有履历门槛。作为当前用工主力的第二代农民工,与渐渐老去,退出用工市场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并不安于做“低人权优势”的提供者。但事实上他们还没有能力给自己的欲求买单。然后就产下了两个结果:一是啃老,从多数是一代农民工的父辈手中土地经营权、零散养殖家禽家畜、手工制品等等方式获得的养老钱榨取,来实现自己的欲求。二是戾气,将欲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原因全部归咎于社会,他人,包括他的父辈。
二代农民工的城市梦
他们多数都是初中毕业或者初中肄业,识字,能阅读,熟悉网络,具有接触到各种零散信息和阅读大众读物的能力。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赚钱回到村里花,他们有他们的城市梦。
访谈摘录如下:
1.“同样都是人,凭什么我们就要干苦力回农村?过没有商场超市没有游乐场没有KTV的生活?”
2.“即便是一线大城市留不下,我也不会回村里,就是在县城买房子,我也要住楼房,也要唱KTV,逛商场,逛超市。”
3.“城里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穷鬼多了。不过就是有个城市户口嘛,有屁用,我的农村户口上还有地呢,地越来越值钱。”
总结如下:
1.戾气生成和加重的可能动因
二代农民工渴望过“城里的”现代化的生活。也因此,他们对于自己所处状态产生了多过一代农民工的不满。这些人多数都是初中毕业,初中肄业,他们有了能够重复或者重组某些已有的言论,以表达自己这种不满的能力。同时,各类明显有戾气导向的言论也为他们提供了仇视社会的导向,社会戾气有了新的生长点且愈发剧烈。
2.啃了些什么?
二代农民工有做城市梦的倾向,但是其实际目标并非定位在一线城市,而是家乡的市区或县城。我调查所及几个村庄所属的县城,楼房均价2500-3500/平米,市区房价4000-5000/平米。二代农民工的收入明显高出一代农民工,但由于对生活水平预期的不同,导致二代农民工能够存下的钱较之一代农民工而言,是极其有限的。
以其中一个村庄为例:178户居民中,2015年外出打工人数超过200人,“带回来钱”的不足十分之一。这一数据是概数,只在笔者的访谈中被作为边缘问题提出过,并不是全村每户的确数,且均为邻里的描述,未必准确。其唯一的佐证是:村里有23户在县城买楼,均有贷款(银行贷款或者高利贷),或变卖一代农民工的土地经营权这类情况。这样的状况造成了一代农民工悲惨程度的加剧,失去了唯一作为养老保障的土地经营权,沦为仰儿女鼻息的“无产老人”。
仰人鼻息后的孝道沦丧
无产老人对儿女的鼻息也并非可以无条件的仰赖:二代农民工需要高出自己收入程度的生活水平,除了尽量少的在一代农民工身上投入,再就是进一步的压榨一代农民工身上仅有的一些“油水”。主要方式:
1.土地经营权的变卖与土地的事实集中
变卖一代农民工手中的唯一生活保障和收入来源:土地经营权。离新一轮土地承包权的变化有将近十年的时间。经营权的流转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同时,这样的行为间接的导致了土地的集中。该村有一户实际耕种土地超过500亩,而该村户均承包土地仅在30亩上下。城市楼房仅仅是消费品,变卖生产资料而消费,最终在农村形成了所谓橄榄形结构:少数有钱人,多数中产农民及少量赤贫者。农村社会不再有文化共识,而仅仅是市场逻辑下的实用共识。
2.孩子有了经济价值。
一代农民工失去外出赚钱能力后,精神慰藉只剩下传统农村的“儿孙满堂”“光宗耀祖”了。一代农民工会尽量开辟出新的赚钱方式,常见的比如养家禽,家畜,做手工品等等来扩大收入来源,用将这部分钱给孩子的方式,维系关系。
温情的绝迹与孝道的沦丧,仍以上例所属村庄为例:
1.仅在2015年就出现了6起子女打老人的情况,甚至其中1起还引起了巨大的网络效应。
2.住到城里的二代农民工,打工长期(1年以上)不返乡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惊人的超过百分之60,这其中还包括13户需要一代农民工抚养孩子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并不是什么新闻,而是常态。不仅源于进城打工,还源于进城做城里人。不会来已经从被迫的背井离乡,到主动的不屑一顾。
法治的土壤
我们都渴望拥有好的社会环境,但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作为事实已经存在的坏的社会环境。法律人,要完成法治理想,那就必然是要从这样一个实际状况出发的现实主义者。马克思提到过,人对社会的改良,需要的是人的尺度(理想的状况)与物的尺度(现实的状况)的反复互动、磨合、影响甚至改变。几十年来我们从西方引入了多少种法治思想,这方土地上又有多少西人思想的本地传人,不可胜数。真的去拿人家的理论模型和评价体系来套我们的生活吗?削足适履?
说回到啃老族的问题。这绝不是几个时评公知出来说几句引人鼓掌的话,就能深入灵魂最深处,改变了如今的局面的。他们需要更多深层的分析和与之匹配的解决。法律不只是技术,技艺,不只是词语逻辑的分析,个案利弊得失的权衡,也许,还应该有对这方土地的爱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