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你又不是你
通常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集主要产生于互评。也就是“我”是谁,“你”又是谁?身份如何识别?“我”是否如同别人口中的描述?“我”属于什么群体?对于这些质疑,人倾向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个体的自我不断被结构化和解构。
统计学有个概念:“类是相似物体的结合”;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也提出了数学的“集合论”概念,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对象汇总成的集体,这些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一定范围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做集合,简称集。这其中涉及到分类的问题,也就是你在别人的眼里,可以分类到哪个集合。
集合本身与个体论有交集又有矛盾,如果说主流社会普遍号召“结构主义”,那么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就是其反面的“解构主义”。一个崇尚提炼共性的分类模式,摒弃部分碎片;另一个则提倡个人生活向度,也就是抓住细节的碎片,反对个人被集体所代表产生的边缘化。但其实这又说明,解构正是对结构化的反思和补充,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通互补。
最近刚好做一个相关市场统计,俗称“人群分类画像”,理论上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客户群体,同时据此预测客户的信用程度。首先把所有客户按照一定的量化指标做成一个维度,统计成一个大类,其指标放到现实生活中也就是一个人的性别角色、出生年代、所处行业等等,也就是形成区间共性的大致轮廓。再针对每个区间差异,制定不同的调查指标,进行二次分类筛选,包括所处行业的属性、家庭关系等等。这里面有个有趣的现象,在进行初次分类时,你会发现二次分类的指标重复,被迫进行三次分类,四次分类……最后你会发现一个大类里可以分出无限N集合,其中唯一不变的元素,只有“1”,它能融入特定集合,却不能融入所有集合,“1”的本身是有限的,但其他人对这个人的评判机制,永远无法脱开ta所处的各项分类指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板印象”。
关于宏观微观的理论,各个学科都有深入探讨。不过作为解构主义的拥簇,我在此不讲结论,只谈一些有趣的现象。
老王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和好说话,有个小矿产,开了餐馆,养了三个娃,日子过得挺滋润,最早属于优质客户一类;但老王有个毛病,谈定了事必拉着你喝酒,一喝酒就发酒疯,反复无常,讲话蛮横无理,大半夜还非要拉着小姑娘陪喝酒,多次打交道下来,合作也就不了了之,最后据说某次喝醉酒打架斗殴出了事。
老李多年从业,收入稳定,还开了一个小宾馆,日子过得很逍遥,平时不大好说话,做事总要算斤算两;老李吃饭从不喝酒,谁让他喝酒他跟谁急,按照通常的理论,这样的人头脑清醒,做事极有克制讲原则,又不滥酒,还很有规划意识。但年初老李挂了,原因是他有高血压,所以从不喝酒,但最终还是死于高血压。
老张跟老婆结婚二十年,家庭稳定,按照理论,符合社会传统伦理也无出格行为,做事保守守序,是我国主流推崇的负责任且家庭稳定的中年男性;但你如果要想老张接受什么新模式新产品,或是开拓市场,那绝对不可能,他只做自己熟悉且有把握的事,就像他的婚姻,稳定和谐压倒一切,他拒绝任何风险和改变,也拒绝任何可能和商机。
老徐十多年前从公务员系统辞了职,下海做贸易,他老婆认为他放弃这种优渥的生活转而朝不保夕,以后生活没保障,也无法保证家庭的稳定,愤而跟他离婚,他带着三岁的女儿边做贸易边带娃;后来他现任老婆看上了他,认为他做事专一不肯妥协,虽然没房没车还离婚有娃,但她还是无视全家人的反对死活要嫁给他,最后老徐成功了。当然我认为成功本身有概率问题,但据此可以得知,家庭稳定对于一个人信用程度和发展潜力并不一定成正比,保守等于稳定,但不等于这就是好的。
诸如此类的现象可以称为个例,但个例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成为共性,按照保守理论的说法是,你无法改变社会,你只能接受被社会改变。我觉得恰恰相反,人无法改变被社会定义,也无法改变被分门别类,但是你可以改变你所在维度的标签,这就是解构的意义。不可能通过结婚多年不离婚,看起来脾气好,看起来有决策力等等条件就认为这个人一定会成功;同样也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家庭不稳定,不好相处或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就认为ta是失败的。你并不能确定你做何种事可以促成怎样的结果,但你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现象。
主流观点认为如果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行为本身就毫无意义,也就是“结果论”。或是认为行为必须正面意义大于负面,精简行为实现效益,结果服从于产生的利益,类似于“丛林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些观点倾向于从某一项需求指标来定义行为,用标签定义行为的意义,这本身就极不合理,按照这种理论,如果他们评价的样本偏离了他们的预期,那么它本身就是最鲜明的反面例子。
对于结构化的广泛存在和标签化,我只想说一点:“你可以总结何种结果源自何种现象,但你无法预知何种现象会导致何种结果”,现象存在的本身并不需要依托结果才具备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客观。
你是别人眼中的你,你也是你自己。
最后你肯定想问作者说了这么多,到底结论是什么?哦,对不起,没有结论,我仅谈现象。
统计学有个概念:“类是相似物体的结合”;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也提出了数学的“集合论”概念,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对象汇总成的集体,这些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一定范围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做集合,简称集。这其中涉及到分类的问题,也就是你在别人的眼里,可以分类到哪个集合。
集合本身与个体论有交集又有矛盾,如果说主流社会普遍号召“结构主义”,那么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就是其反面的“解构主义”。一个崇尚提炼共性的分类模式,摒弃部分碎片;另一个则提倡个人生活向度,也就是抓住细节的碎片,反对个人被集体所代表产生的边缘化。但其实这又说明,解构正是对结构化的反思和补充,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通互补。
最近刚好做一个相关市场统计,俗称“人群分类画像”,理论上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客户群体,同时据此预测客户的信用程度。首先把所有客户按照一定的量化指标做成一个维度,统计成一个大类,其指标放到现实生活中也就是一个人的性别角色、出生年代、所处行业等等,也就是形成区间共性的大致轮廓。再针对每个区间差异,制定不同的调查指标,进行二次分类筛选,包括所处行业的属性、家庭关系等等。这里面有个有趣的现象,在进行初次分类时,你会发现二次分类的指标重复,被迫进行三次分类,四次分类……最后你会发现一个大类里可以分出无限N集合,其中唯一不变的元素,只有“1”,它能融入特定集合,却不能融入所有集合,“1”的本身是有限的,但其他人对这个人的评判机制,永远无法脱开ta所处的各项分类指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板印象”。
关于宏观微观的理论,各个学科都有深入探讨。不过作为解构主义的拥簇,我在此不讲结论,只谈一些有趣的现象。
老王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和好说话,有个小矿产,开了餐馆,养了三个娃,日子过得挺滋润,最早属于优质客户一类;但老王有个毛病,谈定了事必拉着你喝酒,一喝酒就发酒疯,反复无常,讲话蛮横无理,大半夜还非要拉着小姑娘陪喝酒,多次打交道下来,合作也就不了了之,最后据说某次喝醉酒打架斗殴出了事。
老李多年从业,收入稳定,还开了一个小宾馆,日子过得很逍遥,平时不大好说话,做事总要算斤算两;老李吃饭从不喝酒,谁让他喝酒他跟谁急,按照通常的理论,这样的人头脑清醒,做事极有克制讲原则,又不滥酒,还很有规划意识。但年初老李挂了,原因是他有高血压,所以从不喝酒,但最终还是死于高血压。
老张跟老婆结婚二十年,家庭稳定,按照理论,符合社会传统伦理也无出格行为,做事保守守序,是我国主流推崇的负责任且家庭稳定的中年男性;但你如果要想老张接受什么新模式新产品,或是开拓市场,那绝对不可能,他只做自己熟悉且有把握的事,就像他的婚姻,稳定和谐压倒一切,他拒绝任何风险和改变,也拒绝任何可能和商机。
老徐十多年前从公务员系统辞了职,下海做贸易,他老婆认为他放弃这种优渥的生活转而朝不保夕,以后生活没保障,也无法保证家庭的稳定,愤而跟他离婚,他带着三岁的女儿边做贸易边带娃;后来他现任老婆看上了他,认为他做事专一不肯妥协,虽然没房没车还离婚有娃,但她还是无视全家人的反对死活要嫁给他,最后老徐成功了。当然我认为成功本身有概率问题,但据此可以得知,家庭稳定对于一个人信用程度和发展潜力并不一定成正比,保守等于稳定,但不等于这就是好的。
诸如此类的现象可以称为个例,但个例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成为共性,按照保守理论的说法是,你无法改变社会,你只能接受被社会改变。我觉得恰恰相反,人无法改变被社会定义,也无法改变被分门别类,但是你可以改变你所在维度的标签,这就是解构的意义。不可能通过结婚多年不离婚,看起来脾气好,看起来有决策力等等条件就认为这个人一定会成功;同样也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家庭不稳定,不好相处或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就认为ta是失败的。你并不能确定你做何种事可以促成怎样的结果,但你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现象。
主流观点认为如果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行为本身就毫无意义,也就是“结果论”。或是认为行为必须正面意义大于负面,精简行为实现效益,结果服从于产生的利益,类似于“丛林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些观点倾向于从某一项需求指标来定义行为,用标签定义行为的意义,这本身就极不合理,按照这种理论,如果他们评价的样本偏离了他们的预期,那么它本身就是最鲜明的反面例子。
对于结构化的广泛存在和标签化,我只想说一点:“你可以总结何种结果源自何种现象,但你无法预知何种现象会导致何种结果”,现象存在的本身并不需要依托结果才具备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客观。
你是别人眼中的你,你也是你自己。
最后你肯定想问作者说了这么多,到底结论是什么?哦,对不起,没有结论,我仅谈现象。